天人地 |
2017-07-30 07:29 |
民网北京7月12日电 (张萌)今年的三伏天来了!每年夏天,对于有呼吸系统疾病、风湿、腰腿疼痛等疾病的患者来说,采用“三伏贴”这种“冬病夏治”的治疗方式都是十分受欢迎的。那么,“冬病”是怎么形成的?“冬病夏治”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呢?有哪些禁忌呢?为了解这些问题,人民网科普中国采访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王光涛和北京健泽中医诊所主治医师刘钊两位专家。
“冬病”是怎样形成的?
《成都晚报》曾在报道中说明,中医把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风湿或类风湿引起的各种颈肩腰腿痛、四肢怕冷、体虚容易感冒等冬季多发的疾病称为“冬病”。对此,王光涛解释说,辩证地来看,“阳气不足”是引发“冬病”病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原因。刘钊介绍,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在冬天发作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北方冬天较为寒冷、干燥,人们开窗通风的时间较短,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在北方的冬季较为多发。但随着环境和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疾病已经没有明显的地域界限。并且,冬天因日照时长较短,紫外线杀菌作用不充分,一些季节性疾病,包括传染病也容易在冬季传播。
为什么“冬病”在夏天治疗是有效的?
“冬病夏治这种治疗形式在我国传统医学的探索过程中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流传了下来,三伏贴在用药经验上也比较成熟。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的时节,人体的阳气也最为旺盛,利用这样的时机来补充人体的阳气,可以达到调整人体阳虚的目的。”王光涛解释说。
刘钊说,“三伏贴”属于中医传统中的“天灸”,即利用天然药物来施灸。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其主要作用机理可能在于,通过药物刺激皮肤发疱,以此引发身体的免疫反应,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但是,刘钊提醒,这种灸法需要区分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是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
中医治疗手段因人而异,热帖“三伏贴”有哪些禁忌?
王光涛在采访中表示,“中药贴敷”这种治疗方式需要确定患者是否会对其药物有敏感反应、体质是否合适、是否有皮肤病等等。“除了贴敷膏药,艾灸、针灸、药物药茶、锻炼方式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疗法也都会应用到中医的治疗当中。” 刘钊提醒,想要预防或治疗疾病,需要在专业的中医门诊处询问自己适合的治疗方式。“全民三伏贴”这种防病治病的方法其实不够科学,对所有患者普遍采用同一个模式来治疗,恰恰违背了中医理论的最基本原理。
刘钊介绍说,传统中医有“因地、因时、因人”这种“三因制宜”的观念,讲求“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对每个患者的疾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王光涛在采访中表示,中医诊疗必须和医生面对面进行,需要进行完整“望、闻、问、切”的过程,有缺陷的信息会影响诊断效果。
“中医治疗手段因人而异,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才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灵魂。”刘钊强调。
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三伏天虽然天气热,但是却依旧有许多美食可以品尝。今天就为大家盘点一下三伏天的传统美食有哪些。
三伏天传统美食推荐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暑热当头,人们往往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不注意还会发生中暑,百姓说的“苦夏”就是这个意思。三伏天各地食俗很多,这其中颇有讲究。
饺子
在古代农业社会,入伏的时候,刚好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吃顿白面,在北方,入伏天肯定要吃饺子。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去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面
北方人,尤其是皇城根下的老北京人,特别在意三伏天的吃食——“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南朝《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吃碗热汤面,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面条有多种做法,我们常吃的包括:汤面,如番茄鸡蛋面、红烧牛肉面等,可以带汤一起吃,不过,面汤中普遍含盐较高,要少喝;捞面,是把面条沥干后加上调料菜码拌食的,像凉面、炸酱面等,有人爱把面条放到冷水中冲两次,那样会使部分B族维生素和钾元素溶到水中,营养易流失;炒面,将煮好的面条加配料炒制,这种做法通常用油多,不建议常吃;焖面,将各种配料炒好,然后放入面条加水焖制而成,营养损失较小。
许多人吃面经常是面条多,配菜少,营养很难平衡。因此,建议菜码种类丰富点,常加的有黄瓜、萝卜、菠菜、西红柿、蘑菇等。还可以再加一些豆制品,如黄豆芽、煮熟的黄豆、腐竹、豆腐丝等。
烙饼摊鸡蛋
进入末伏,难熬的伏天进入尾声,天气开始转凉,简单方便的烙饼成了受欢迎的食物。在饺子、面条、烙饼这三种面食当中,以烙饼的烹调方式最好。因为烙饼不需要水煮,也不需要过水,各种可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损失最小。
茶
上海一直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风俗。旧时民间一直有以热茶解暑的传统,现代科学也证明喝热茶、温茶比凉茶更为解暑。伏茶,顾名思义,就是“三伏天”喝的茶,相传始于南宋,盛于清朝,但确切年代无法查考。一般在六月初至八月末饮用,有清凉祛暑的作用。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热解暑的作用。
伏茶的两大作用为清暑热,化暑湿。所以,伏茶的配方也应根据每年气候的不同而有所调整,推荐的伏茶配方为:银花10克,竹叶10克,夏枯草15克,荷叶10克,扁豆15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生甘草3克。以上配方为一帖药量,因为不是治疗用,仅作为代茶饮用,可分为2-3人一天的服用量。
火旺湿盛、咽喉肿痛、大便淤结、舌红苔黄腻的人,可经常饮用伏茶。但胃口不好、饭后腹胀的市民及孕妇、小儿脾胃虚弱、老人消化功能衰退者,就不能随便喝伏茶。另外,过夜的伏茶最好不要喝了。
馄饨
在南方部分地区,如上海,头伏要吃馄饨。上海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
比起水饺,馄饨个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馄饨费时短,煮水饺过程则需多次加凉水,方保证熟透。另外还有一点,水饺重蘸料,馄饨重汤料,在广东地区尤其突出,鸡汤、肉骨头汤是汤底的首选。
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鸡
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姜
在长沙则有吃姜、晒干姜、喝路边荆煮水等习惯。长沙地方史研究专家陈先枢介绍,以喝凉茶为例,最地道的方子是把车前草、淡竹叶、菊花和麦冬等4种中药材一起熬煮。
酸梅汤
除了清淡一些的饮食外,冷饮、解暑饮料是三伏天的标配,很受人们欢迎。在北京,酸梅汤是必备的清凉饮料,清代经御膳房改进成为宫廷御用饮品。过去小贩卖酸梅汤,用乌梅、桂花、甘草、冰糖等作为原料,早晨四点钟起床开始熬煮,煮好后放进罐子里,埋在碎冰中冰镇,等到行人渐多,就挑到大街上去叫卖。
雪花酪
还有一种冷饮叫雪花酪,又被戏称为“土法冰激凌”。明清时,北京就出现了雪花酪的雏形:将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子干、红果酪及浓酸梅汤浇入,在木桶或瓷盆内用棍搅拌,然后盛入盅内,半饮半嚼。
三伏天的传统美食多多,大家可以一一尝试下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