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在河之南,如何把“唐诗”吃下去[24P] --]

武当休闲山庄 -> 美食指南 -> 在河之南,如何把“唐诗”吃下去[24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7-07-20 22:11

有人说,唐人将诗歌写到了顶峰,让后人无法企及。
而在这些唐诗中,写吃的则占了很大一部分。
这些写美食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
让我们一起跟着唐诗,看看古人都吃些什么?
1
白居易·《寄胡麻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这里的胡麻饼是胡饼的一种,类似今天的烧饼,分为油胡饼,肉胡饼,都是用油煎出来的,更类似于如今的馅饼儿或者肉盒子。
宋代有一种炊饼,就是武大郎卖的那种,则是蒸出来的。
河南比较有名的烧饼则多种多样,如各地都有的吊炉烧饼,当然也有另类的,如开封的羊肉炕馍、南阳的锅盔、濮阳的壮馍和肉旋子等,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2
杜甫·《槐叶冷淘》
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
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
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
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
愿随金騕褭,走置锦屠苏。
路远思恐泥,兴深终不渝。
献芹则小小,荐藻明区区。

冷淘,其实就是现在的冷面。“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一句,形容冷面是很凉的。与之相对的汤饼,即汤面条。古人有“夏天吃冷淘,冬天吃汤饼”之说。
李颀有首诗“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意思是,菊花能让劣酒变好,汤饼加入茱萸后就有香味。
河南是面食之乡,烩面、鸡蛋面、刀削面等,各种吃法一样俱全。
3
王建·《新嫁娘词》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羹汤在古代也属于重要常见的食物之一,比较有名的如羊羹,鱼羹等等。
再如杜甫有一名句“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由此也能猜出,古代制作羹汤的材料也多种多样。与之搭配的是一种叫做“芹齑”的食物,还有菹齑,蒜齑等,这种腌菜属于高级菜,这些齑菜可以与羹汤搭配来吃。
河南的汤类多种多样,除了我们熟知的羊肉汤、牛肉汤、西红柿牛腩汤等,还有酸辣乌鱼蛋汤、肚丝汤、烩三袋、生氽丸子、酸辣木樨汤,被称作河南五大名羹。
当然也有银耳莲子汤这种解暑的汤。
4
韩愈·《崔十六少府摄伊阳,以诗及书见投,因酬三十韵》
崔君初来时,相识颇未惯。
但闻赤县尉,不比博士慢。
赁屋得连墙,往来忻莫间。
我时亦新居,触事苦难办。
蔬飧要同吃,破袄请来绽。
谓言安堵后,贷借更何患。
不知孤遗多,举族仰薄宦。
有时未朝餐,得米日已晏。

“三年国子师,肠肚习藜苋”,意思是说,当三年的国子师,肚子里全是藜苋这种菜。藜苋在古代比较普通常见,是指粗劣的蔬菜(有一种苋叫做白苋,是比较重要的药材)。
还一种较普遍的蔬菜叫冬苋菜,唐朝称为冬葵,当时在唐朝冬苋菜就像现在的大白菜一样普遍。
这种菜一般都做成汤的,至于炒,唐朝还没有炒这种概念。
很多蔬菜都是明朝以后才传入到中国的,如西红柿,土豆,青椒,洋葱等等,所以,唐代的很多蔬菜,其实多来源于野菜。
5
韩翃·《送丹阳刘太真》
长干道上落花朝,羡尔当年赏事饶。
下箸已怜鹅炙美,开笼不奈鸭媒娇。
春衣晚入青杨巷,细马初过皂荚桥。
相访不辞千里远,西风好借木兰桡。

古代有几种禽类烧烤是比较被人熟知的,如浑羊殁忽。
即杀鹅去毛,清除内脏,填入调料,将鹅置入羊腹中,缝合后烤羊,羊肉烤熟后,将羊弃掉,仅食羊腹中的鹅。
还有鹅鸭炙。
即铁笼圈入鹅鸭,底下炭火,四周用铜盆放各种调料,鹅鸭被烤时不得不绕笼奔跑,并在渴了后会饮调料,烤到羽毛脱落、肉色变赤,即可食用。
这种方法,有点儿类似于今天的烧鹅或者烤鸭。
6
白居易·《草堂前新开一池,养鱼种荷,日有幽趣》
淙淙三峡水,浩浩万顷陂。
未如新塘上,微风动涟漪。
小萍加泛泛,初蒲正离离。
红鲤二三寸,白莲八九枝。
绕水欲成径,护堤方插篱。
已被山中客,呼作白家池。

唐代,因皇帝姓李,又尊道家之主老子李聃为始祖,作为道家圣物、与“李”谐音的鲤鱼因而受到尊崇,所以禁食鲤鱼。
而唐诗中出现鲤鱼的情景,多以表达美好的祝愿。李白《赠崔侍郎》中曾描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唐之后,鲤鱼又再次被端上了人们的饭桌。河南,是黄河流经的最主要的身份之一,赐给了河南人最肥美的大鲤鱼。经过多年的摸索,到河南吃黄河大鲤鱼也已经成为一种不得不去的体验。而在河南要吃地道的红烧黄河大鲤鱼,当然要去阿五黄河大鲤鱼。
在河南,除了吃红烧大鲤鱼之外,另外一种常见的吃法就是鲤鱼焙面。

wcg112233 2017-09-28 14:46
菊花能让劣酒变好还有这样的效果啊

沙漠之虎 2019-08-25 20:51
黄河大鲤鱼,吃过几次不知真假?


查看完整版本: [-- 在河之南,如何把“唐诗”吃下去[24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