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盛夏美食小龙虾,这样吃才是正确方式![17P] --]

武当休闲山庄 -> 生活妙招 -> 盛夏美食小龙虾,这样吃才是正确方式![17P]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wcg112233 2017-06-28 09:55
自从入夏以来,小编的朋友圈已经被龙虾霸屏了。

而小龙虾霸屏的原因,你懂的,因为小编有一群吃货好友。

而且,小龙虾又有了一个新的闪亮外号——
“ 社交神兽 ”。
所以,小龙虾几乎成为盛夏聚餐、夜宵外卖的不二选择。
然而,近年来一系列新闻却让很多吃货开始担心小龙虾的食品安全问题。

什么情况?食用小龙虾可能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别慌别慌,看看专家怎么说。
其实这样的案例,在国外早有报道。在1924年,在波罗的海沿岸哈夫区报道了有因食用水产品导致的不明原因的横纹肌溶解,表现跟国内的案例很相似,从而被命名为“哈夫病”。哈夫病是一类原因不明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世界各国均偶有发生,一般是吃水产品后24小时内发病,除此之外没有明显的规律。

其实,除了吃小龙虾,吃海鱼、淡水鱼都出现过类似案例。近年来,南京等地也陆续散发出现了食用小龙虾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例。
Jscdcwx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什么?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是指一系列影响横纹肌细胞膜、膜通道及其能量供应的多种遗传性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的横纹肌损伤,细胞膜完整性改变,细胞内容物(如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小分子物质等)漏出,多伴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及代谢紊乱。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有哪些?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病因多种多样,除了食用小龙虾,还有很多原因可能引起横纹肌溶解。其中过度运动(如跑马拉松)、中暑(军训最多见)、药物(如他汀类)等相对报道较多,另外,感染、炎症、某些代谢性疾病和遗传性疾病也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症。


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呢?
常见症状有:肌肉的疼痛、压痛、肿胀及无力等、发热、全身乏力、少尿、无尿、尿液呈酱油色等。

小编提醒:如果出现以上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并且建议主动向医生说明近期有小龙虾食用史。

关于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原因,众说纷纭,比如有洗虾粉是元凶的说法,也有小龙虾可能是遭遇污染,携带了某种有害物质的说法,但是,迄今为止,尚未找到关于小龙虾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明确原因,请大家不要相信这些谣言。
但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检测结果表明:野生小龙虾较养殖小龙虾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病概率更高,建议大家谨慎食用野生小龙虾。
如何辨别养殖和野生小龙虾?
Jscdcwx


家庭自制小龙虾,
如何自己动手处理?
Jscdcwx


建议去头处理并且去除虾线,购买新鲜的龙虾后,需要自己动手处理干净。
首先剪去前部头壳,并顺势用剪刀挑去裸露出来的的胃囊等;其次两边的腮剪去外壳,再斜剪去腮须;然后用手拉住它的尾巴中间那块尾甲,拉出黑线来;最后将处理好的小龙虾冲洗干净!在处理前最好用清水浸泡小龙虾一段时间,用牙刷将小龙虾刷洗干净。

小龙虾应当煮熟煮透再吃,小龙虾体内可能有肺吸虫的囊蚴和副溶血性弧菌等。如未煮熟就吃,容易感染肺吸虫病和导致胃肠道中毒。
Jscdcwx
那么,面对美食小龙虾,到底怎么吃才安全放心呢?小编给大家支招!
食用小龙虾的八大建议
1、 浅“尝”辄止,适量食用
建议适量食用小龙虾,不要过量,建议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只。
2、 特殊人群建议不要食用小龙虾
易过敏人群及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谨慎食用小龙虾。
3、虾头建议不要吃
小龙虾头部易蓄积重金属及一些有毒物质,所以食用时建议去头,不要贪图省事,不将头部好好处理就食用。
4、不宜喝酒
吃小龙虾时不要喝啤酒,啤酒含有分解嘌呤核苷酸的催化剂维生素B1,两者一起吃会发生化学反应,加重机体代谢负担,导致血中尿酸增高更快。建议食用小龙虾的同时不要饮用各种酒类,因为饮酒可能会增加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风险。




5、注意运动适度
超负荷运动也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主要病因之一,称为“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尤其在散热困难的炎热潮湿环境中更易发生。
6、小龙虾与含有鞣酸的水果不要同食
小龙虾与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会形成不溶性结合物,不仅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刺激肠胃,引起人体不适,可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
7、如果在外就餐食用小龙虾,建议选择正规的、卫生条件较好的餐饮店
8、建议不要食用野生小龙虾
建议不要自行捕捞野生小龙虾食用,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龙虾。建议从农贸市场或大型商超等正规渠道购买小龙虾。

huchangbin 2017-06-28 20:33
说白了,不能吃什么东西都经常吃,胡吃海吃,以为不值钱拼了老命吃,吃多了就会遭"报应"!偏食是最不好的饮食习惯!


查看完整版本: [-- 盛夏美食小龙虾,这样吃才是正确方式![17P]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