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7-06-24 11:40 |
最近一段时间,应季美食小龙虾又火了。小龙虾生意攀升至千亿规模,门店开到了肯德基的3倍,就连上海电影节期间,小龙虾的销量都能猛增30%。很多人感叹,剥离“吃”的外壳,小龙虾已经成为一款最流行的社交美食。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吃小龙虾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剥虾壳,手上很油很忙,嘴上很闲很爽。在这样的时刻,同聚一餐的人们才放下手机、告别虚拟世界,沉浸在烟火人间中。
但更多时候,面对面的“小龙虾时刻”其实在减少。前一阵去日本,也不能免俗地去吃了一碗网红“一兰拉面”。这家拉面店最大的特色其实不是面,而是座位的格局。在一长溜的座位之间,都有可折叠的隔板,只要坐定,食客就可以拉上挡板。待面上了,放下与服务生之间的帘子,每个食客都是三面包围、“独当一面”。一碗面三下五除二快速解决,最后只剩零星孤独的油花,映着一个孤独的倒影。
一兰拉面店的隔板,与其说是贴心服务,不如说是店家向时代现象低头。隔开,在顺应孤独也在制造孤独。日本随处可见大量的单身公寓、便利店、单人份便当,都在给单身者提供巨大的生活舒适区。而在韩国,单人家庭正成为流行,独自饮酒、独自吃饭、独自看电影者的比率在大幅上升。不知何时,中国也在悄悄流行“一人食”、单人K歌的唱吧。从这个角度看,一顿油花四溅、哈气连连的小龙虾聚会,有了突破社交壁垒的意义;满桌红彤彤的虾壳,手上的油污,倒变成了生活的浓墨重彩。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在群与己之间找平衡,是人的天性。但今天,这样的平衡早已经被打破。手机依存症与社交焦虑症都在增加,两个在微信上聊得火热的人,未必愿意坐下来面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自称“孤独星人”,喜欢“人畜无害”地宅着。那种语气,恰似歌曲《孤独症患者》中唱的那样:“欢笑声、欢呼声炒热气氛,心却很冷”。
仅仅从美学的角度看,孤独并不可怕。但从社会学、心理学角度思考,却不能少了“小龙虾时刻”。因为孤独与隔膜再进一步,也会带来大量难以消化的社会问题:高企的自杀率、走高的不婚率、高发的抑郁症……有人或许会反驳,不对啊,鸡年除夕至初五,微信红包收发就有460亿个,联系得有多紧密!活在群里,正是时代的写照;点赞之交,诠释的是技术性的社交隔离。爱自拍、爱弹幕、爱隔空聊,人们与技术干杯,却与真实生活绝交,电子红包嗖嗖,谁还记得年夜饭的滋味?
每每看到有人撰文想念某年某月隔壁邻居家的某道菜,总会想:醉鸡醉鸭醉虾,醉的哪里是菜,分明都是人。值得惦记的,是随时可以串的门,是热菜热饭端过来还留有的锅气,是凝结在食物之上的人间真情。难怪《舌尖上的中国》数遍天下的味道,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人情的味道”。难怪中国观众看了中国版《深夜食堂》,要责怪编剧导演为何“不上小龙虾”。还是那句老话,吃什么不重要,关键是跟谁吃,我们还是需要多去关注坐在对面的人。关闭软件,唤上三五知己,吃一顿不看手机的饭,沾一点大呼小叫的生命油彩。在这里,小龙虾是活蹦乱跳的生活本身,也是中国人透过五味对人与人关系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