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娱乐要有边界意识 --]

武当休闲山庄 -> 灌水茶馆 -> 娱乐要有边界意识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7-06-15 18:51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文房四宝之首的湖笔,积淀着数百年制笔业与书画史的文化传承。本期“观天下”,我们将目光投向一支湖笔的前世今生,回溯湖笔制作甲天下的源流演变,追访那些与湖笔有关的人文轶事。

  技术的发展、时代的演进,为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带来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湖笔,这一“努力再做500年”的“中华老字号”,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传统技艺在今天何以赓续绵延、生生不息。

  根脉在此,希望也在此。

  
        

  从事湖笔制作40多年的制笔大师杨松源,在北京文博展览会上为湖笔吆喝了五天后匆匆而回。顾不上喝一口水,他拿起围裙往腰上一系,找出择笔刀,瞬间完成了从制笔公司老总到杨大师的身份转换。因为太多的湖笔订单排着队等出货。

  湖笔,文房四宝之首。因为湖笔,有了“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的说法。

  “湖州出笔,工遍海内,制笔者皆湖人。” 在小小的善琏镇,几乎家家户户会制笔,北京戴月轩、上海杨振华、天津虞永和、杭州邵芝岩等笔庄,都是浙江湖州人开设的。作为元代以来无可争议的“湖笔之都”,作为兴盛数百年的制笔业,湖州今天又有着怎样的景致呢?

  毛颖之技甲天下

  明代谢在杭在《西吴枝乘》一书中称赞湖笔“毛颖之技甲天下”,这也是对湖笔制作技艺最高的赞誉。

  湖笔究竟好在哪里?这个恐怕还是得由用笔之人说了算。

  都知道大书法家王羲之爱鹅,于是有了“书成换白鹅”的典故。殊不知,王羲之一样甚爱湖笔。据说,王羲之为了得到心爱的毛笔,曾亲手写过《求笔帖》。机缘巧合,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王羲之来到吴兴(今湖州)当太守,当时的湖笔制作已出现了金银铜和琉璃象牙笔杆,堪称豪华。然而,王羲之撰写的《笔经》却理性地提出:笔杆越重,反而影响书写发挥。湖州盛产竹子,于是,轻灵的竹梗从此就成为湖笔笔杆材料的首选。三年后,王羲之改任会稽(今绍兴)内史。永和九年暮春之际,王羲之使用湖州带去的鼠须笔和茧纸,成就了人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在湖笔历史上,对改进湖笔技艺贡献卓著的,当推书法家智永禅师。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1300多年前,智永云游四方,归宿善琏,见这里民风悠然,人们精工制笔,便在蒙公祠旁的永欣寺住了下来。智永禅师在善琏的30多个春秋,一边孜孜不倦地临池习书,一边与笔工切磋技艺,使湖笔更适合书家的习书要求。用败的五簏笔头他舍不得扔,将其埋在蒙公祠南的晓园,还在石碣上亲笔提了“退笔冢”三字。其生前还自制大笔一支,圆寂时竟抱笔而终,真可谓爱笔如命。

  此后,颜真卿、杜牧、苏东坡等一大批名家相继在湖州为官,他们在施展治郡才华的同时,在书画艺术上都有相当高的造诣,当然,一个个也是湖笔的真爱粉。这股潮流到宋末元初的赵孟頫那里达到了极致。

  “日书万字”的赵孟頫非常看重笔的制作方法及质量。稍不如意,就拆裂折断重制,直到满意为止。他对笔毫的选择也更为严格,往往命笔工在可做数十支的笔毫中选出最好的毛制成一支。

  尖齐圆健良有方

  湖笔在文化史上的辉煌,离不开湖州善琏镇上祖祖辈辈以制笔为生的庞大笔工群体。几位传奇笔工的制笔手艺备受一众书家追捧。明初解缙在《笔妙轩》中称道湖州笔工陆文宝时云:“闻君制作非寻常,尖齐圆健良有方。”

  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制得毛笔。虽然在蒙恬之前就有了毛笔,但蒙恬作为毛笔制作的改良者,一直受到历代学者的认可。公元前223年,有一天,秦国大将蒙恬在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取了一些兔毛,插在竹管内,试着用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沾墨。他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随手将那支“兔毛笔”扔进了窗外的石灰坑里。过了两天,蒙恬无意中看见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重新捡起来看了看,发现兔毛变柔顺了。他试着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笔竟然变得十分听话,写起字来非常顺畅,蘸一次墨可以连续写好几个字。原来,石灰水无意中对兔毛进行了脱脂。为纪念蒙恬,湖州把绕善琏村而过的小溪改为蒙溪,还在村里建了蒙公祠。

  湖笔后来的盛名与这位被湖州笔工奉为笔祖的蒙恬的传说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方面说明了湖笔的悠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湖笔很早就解决了制笔工艺中的核心技术。

  《乌程县志》记载:“元冯应科制笔绝妙天下,时称赵子昂字、钱舜举画、冯应科笔为‘吴兴三绝’。”可见,在元代,笔工不仅继承前代制笔方法和经验,还不断探索创新,制造出成名久远的湖笔,同时也为自己赢得很高的地位和声誉,甚至可以和当时顶尖的书画大家齐名。当时人们愿以千金求买冯之笔。

  明清时期,湖州已成为当时宫廷御用笔的主要制作基地。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记载“弘治时,吴兴笔工造笔进御,有细刻小标云:‘笔匠施阿牛’,孝宗见而鄙其名,易之曰施文用。”这是湖州笔工制笔进御的明确记载,小小笔工还得到了皇帝赐名,一时成为佳话。

  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钟爱湖笔,贺莲青等湖州笔工所制湖笔专供朝廷。据史料记载,故宫里还有两万多支湖笔没有开锋。清乾隆四年,湖州有一位姓王的笔工随考生一起进京叫卖。大试之日,有位名叫庄有恭的考生因为忘了带毛笔正在考场外焦急,王笔工及时推荐一支湖笔给他。庄有恭在考试中得心应手,下笔有神,竟中了状元。从此,读书人竞相购买王笔工的毛笔,还美其名曰“王一品”。现在,“王一品”依然是金字招牌。

  千万毛中拣一毫

  制笔业有句行话:“笔之所贵在于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笔诗》中对毛笔制作的精练堪称“千万毛中拣一毫”。

  时代变迁,气象更迭。今时,湖笔制作工艺显然少了昔日的传奇色彩,也再难见像赵孟頫“一笔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这般对笔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大家,但湖笔和善琏小镇依旧保留了那份最传统的工艺。

  这门手艺在笔工心中举足轻重,拣、浸、梳、落、拨、挑、抖、绞、连、装、择、刻……一支真正的湖笔,从皮毛剥离开始,须经过7个步骤128道工序。也就是说,你买到的无论是30元一支的湖笔,还是3000元一支的湖笔,都得走完这些程序,需要数位工人配合去完成,只会部分工艺的一个人是做不成一支湖笔的。

  一般来说,所有的动物毛都可以用来做成毛笔。目前市场上湖笔品种以毛料来分主要是羊毫、紫毫、狼毫和兼毫4种。

  羊毫,产自杭嘉湖地区的山羊毛含蛋白质多,又嫩又细带锋颖。听笔工说,一只山羊一般产毛料150克,其中带锋颖的只有30克,而且全部产自脖颈和腋下。也就是说,一支上等的羊毫笔要用到一到两只山羊的锋颖。锋颖,行话叫“黑子”,指羊毛尖端一段半透明有韧性的毛颖,这段毛颖越长、越透明,毛料越好。

  紫毫,俗称兔毫,以野兔背上的紫黑色毛为最佳。

  狼毫,则取黄鼠狼尾巴上的毛。

  兼毫,取软硬两种毛拼在一起而成。

  湖笔以羊毫为主,一来羊全身的毛都可以用来做笔,毛料充足;二来羊毫蓄墨足,弹性好。按毛毫的长短粗细、色泽差异、有锋无锋的,分拣出40余种类型笔毛料,以适应传统制作各种规格毛笔或用于笔头不同部位所需。

  将分拣好的毛料交给水盆工,主要工作是在水盆中对毛料进行浸洗、筛选、梳理、整形,把笔毛料加工成半成品笔头。这道水盆工序包含20多道小工序,一个好的笔工一天只能完成两到三个质量上乘的笔头。由于双手长年浸在水里工作,工人往往冬天长冻疮,夏天皮肤烂。一直以来,水盆工都是女子,所以得尊称“水盆娘娘”。

  像水盆一样,以生产工具得以命名的制笔工序还有蒲墩——对用作笔管的竹梗原料进行逐根分选、加工和检验。因旧时笔工是坐在一个蒲墩上进行操作的,故而得名。

  结头是将水盆工做好的半成品笔头经过晒干,先用丝线将其根部捆扎,然后将松香在油灯上加热,把熔化的松脂涂在笔头底部黏结,防止脱毛。

  装套,顾名思义,将笔头和笔杆按规格对号进行装入。笔工称“装得好的笔头从笔杆中拔出时会‘嘣嘣’响”。

  择笔又称为修笔,对已经正式安装在笔杆中的笔头进行最后的毛毫整理,将笔头中的断毛、杂毛、没有锋颖的毛一根根地剔出。旧时上海、北京等大城市,街头常有湖州笔匠摆个小小笔摊,他们卖笔少,修笔多。一些书画名家慕名而来,请修笔师将秃笔换添毫毛。生意虽不起眼,收费却比买新笔高出两倍。新顾客来买笔,修笔师请顾客在宣纸上写几个字,然后按各人用笔的特点一一加料配好。

  刻字是目前唯一可以用机器来代替的制笔工序。在笔杆上刻上笔的商品名和生产单位字样,古时,还要将产品名刻在笔杆上,例如:50两兰蕊,意即100支兰蕊毛笔售价为50两白银。当时是不允许小贩随便加价的。

  努力再做500年

  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湖笔制作大家邱昌明入选为唯一一位制作技艺传承人。16岁那年,邱昌明师从当地著名制笔老艺人姚关清,而姚关清一生就带了邱昌明一个徒弟。在湖笔制作业界,一般学习一道制笔技术需要3到7年,而邱昌明只学了两年多时间,师父就让他开始独立制作出口日本的高档羊毫湖笔。顶级紫毫葫芦式笔头的制作方式原已失传,近年来由邱昌明研制得以再现。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毛笔化作传递亲情的家书、化作书香门第的儒雅,化作华夏文化载体的见证。然而,当代书写已显没落寂,从毛笔到硬笔,再到键盘无纸化,毛笔基本上退出日常书写工具的行列。书法也与实用书写脱离,成为一种须专门学习的艺术。失去了最广泛的使用群体,市场销售大幅下滑,毛笔产业整体上的萎缩也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近年来,在传统制作技艺还在维系传承的情况下,工艺和技术的退化也十分明显。事实上,部分传统产品的制作技艺已经失传。传统湖笔制作技艺失传的危机更直接地表现在制作技工的后继乏人。目前在湖州各主要湖笔生产企业中,40岁以下的笔工已屈指可数。由于做笔实在太苦了,一些制笔大师不愿自己的子女再从事这个行业,一些制笔世家四代五代后也出现了传承断代。

  好在,还有很多人坚持着,还有很多如杨松源一样的制笔大师。

  湖州有湖笔博物馆,展陈着湖笔的前世今生。湖州从2002年起就开始举办大型的湖笔文化节,一直坚持到现在,每一年都是倾城而动。散落在湖州的各种湖笔馆生意还算兴隆。这里的学校都有书法绘画课,课外的各种书法绘画工作室更是充满了街头巷尾。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很多年轻人又开始愿意学习制笔了。2016年,湖州市的湖笔生产和经营企业共有102家,家庭作坊187家。生产湖笔1468.4万支。市湖笔协会组建了“湖笔旗舰店”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实现销售总收入1个亿。虽然产值不大,但湖笔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平实的话:虽然我们做不了500强,但我们努力再做500年。

  好,就先再做500年。

至尊狼王 2017-06-16 11:27
现代人很少用毛笔了,除非特定的人群。

marshalhan 2024-08-14 23:46
毛笔可以做成奢侈品,书法本就是奢侈品。


查看完整版本: [-- 娱乐要有边界意识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