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7-05-28 11:57 |
生活富裕了,出国留学变得普遍起来。常常听到老年朋友聊及谁谁的晚辈已进入美国中学,或者快毕业典礼了,于是很纠结,犯踌躇:“我家小孙孙该不该去呀?” 对此发问,我照例先来个反问:“你家孩子是不是特别聪明?”就好比,欲知“一场倾盆大雨好不好”,答案难以千篇一律。于某甲是“久旱逢甘霖”,于某乙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反馈岂会相同? 低龄留学,负笈北美,也一定会因人而异。我是读过杨振宁的历次讲话后,深深认同这一点的。他的基本观点如下:中美教育制度各有所长。对多半的学生,中国政策有利,因为管理严格,团队并进,可以把孩子们引导到将来发挥社会作用的道路上去。但平均用力的教育,对占总数5%的最聪明的学生,缺乏照顾。这方面,美国却做得好,鼓励少数英才学生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可是,那里对大多数学生太放任,掉队可是没人管你的。 路在何方,去或不去?杨振宁没有给出答案,但他划出一条杠杠:大约5%,由此可以引申出他的建议——大爷大妈请自我掂量,评估一下孙辈的智商情商究竟位于杠上抑或杠下。 别以为杨振宁只是物理学诺奖得主,遂看轻其教育学建议,当作外行脱口秀。人家常年担任教职,熟悉教育圈,“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近来读到计算机专家、《大学之路》作者吴军的答记者问,他对低龄留学生的论述跟杨氏观感相近 ,有些甚至可视作后者的详细阐释版。倘若你家孙辈的聪明度迈入5%,甚至更高,百里挑一,千里逢一,那在美国学校里是会如鱼得水的。重视特长、鼓励冒尖是那里的风气 ,听吴军介绍,某同事的孩子功课优异,在小学四年级时数学跳四级,物理跳两级,课程表与众不同。学校竟不嫌麻烦,每次都专门派车接他从小学到中学去上课。 问题在于,人才难得。一个大圆锥,锥尖就那么一丁点,锥体却煞是庞大。不成锥尖成锥体,不当人才充人群,是多数人的命运。甭自责,勿失望,我们这里的老师深谙有教无类,自会循循善诱扶着你向前赶,虽说慢些,总会赶上。但是,到了北美,悟性低、步伐慢,怎么行?吴军言及他女儿进麻省理工学院后,直接转过去的高中选修AP课程(大学预修课程)竟有七门。可见人家好的高中学业之深、压力之大,一般学生就止步吧! “那么,我家孙孙就不能进差点的美国高中?”我看不宜。留学北美,与其进差校,不如不入校。须知彼邦差校,漫无纪律,实在差劲,用吴军的话形容,即三分之一的美国高中,老师的任务已非教学生多少知识 ,“而是保证他们都来上学,不要犯罪、吸毒”。 孩子资质平平,就留在国内,与上进的师生共处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会有前途的。待以时日,基础打好了,心智成熟了,将来再出国留学开开眼界也不迟。当然,那是后话了。
作者:司徒伟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