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123 |
2017-05-15 13:28 |
建安十四年,东吴周瑜挟赤壁大败曹操之余威,率领大军直取曹军最南方的堡垒南郡。“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正是周公谨豪气干云之时。
[attachment=1654783] 曹仁(168年-223年),字子孝,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曹操从弟(从祖弟)。他的对手,曹军在南郡的总指挥官,是曹魏宗亲中的征南将军曹仁。当时曹仁的情形相当的不好,南郡顶在最前方,孙刘两家大兵压境,曹军的后援面临被切断的危险。对方是大胜后士气如虹的得胜之师,主帅是东吴第一名将,来势汹汹,正是恨不得一口水吞了曹军。不过这场硬战开打,曹仁并没有龟缩防守,在孙吴军队前锋到达时,主动出击,派部将牛金率三百勇士出城攻击敌人。在惜墨如金的史书上,很少看见对战场上双方交战的描写。 基本几个字“破之”、“大破之”、“走之”等等可以上政府工作报告的字眼高度概括而已。搞得现代人不明白当年的古战场是怎么进行生死对决的。陈寿写三国志更是没有文采,舍不得用一个形容词来为主角增色。但是三国志曹仁传这一段,陈寿用近千字描写了曹仁的英勇,真是舍得花本钱,可能是曹仁的表现的确是气慨冠天下。
[attachment=1654784] 且说牛金出城逆袭东吴兵,人少被围,城上的人看得失色。曹仁叫道:“牵我的马来!”长史陈矫等人拦住他:“敌人势大,损失这几百人不算什么,将军您怎么能自己亲自上阵呢!”妙在“仁不应”,披甲上马,带领几十个骑兵冲出城门。 离敌人百来步,有一条沟,陈矫等人以为曹仁会停在沟上作为牛金的声援。曹仁却径直渡过沟冲进敌人的重围,把牛金等人救出来,出来后发现还有一部分部队在敌人包围中,曹仁再次杀入敌阵,把这些人又救出来!这种在章回小说中屡屡看到的“赵子龙七进七出”的场景,居然在史书中得以重现,曹仁的战斗力,不是一个刮目相看可以总结的。 怪不得曹仁回城后,陈矫等人叹曰:“将军真天人也!”不得不服,怎一个牛字了得。《傅子》上说:“曹大司马(曹仁最后的官衔)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
[attachment=1654785] 把曹仁比作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还把曹魏名将张辽拉来做垫背——这应有过于溢美之嫌。 曹仁年轻的时候就是个bad boy ,行为不检点,飞鹰走马,呼朋引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他早早就纠合了千把人在淮、泗一代出没。在乱世中战斗着、生存着,估计也没少做坏事,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事和胆识。跟着曹操起兵后,他经常独挡一面。征徐州,“别攻陶谦将吕由,破之”;征吕布,“别攻句阳,拨之”;征张绣,“别徇旁县,虏其男女三千余人”。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连环画,有一页图画印象深刻:曹操、曹仁各骑在马上,顶盔掼甲,一个面向左,一个面向右,文字说明:“曹操分兵给曹仁去攻打某某,自己带大军来攻某某。”呵呵,果然是有源头的故事。曹仁做了大将后,或许有感于年轻时的放荡不羁,特别严以律已,认真工作。经常把法律文书放在桌子上,按规章制度办事。一幅公事公办的嘴脸,成为曹军遵纪守法的一面旗帜。
[attachment=1654786] 当年曹操如果开展全军学习模范运动,一定会做出“向曹仁同志学习”的指示,可惜没找到相关记载,不好妄自猜测。曹操的儿子曹彰北征乌丸,已是曹操接班人的曹丕写信给弟弟说:“现在你担任大将了,更要守法奉公,要好好向征南将军(曹仁)学习。”可见曹仁在曹魏军中的先锋模范事迹是闻名遐迩,经常被作为正面教材用来教育别人,是曹魏版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过曹仁这个公事公办的人也有碰上脸更黑的人的时候。 有一回曹仁从荆州回来向曹操汇报工作,在大殿外碰上曹操的警卫队长许褚,曹仁亲切地叫许褚,来来来,到里边坐。不料许褚 脸臭臭的说:“大王就要来了!” 转身就走进大殿——把曹仁晾在一边,气不打一处。事后许褚振振有词:“他是宗亲重臣,外部的大将,我是内务警备。有事情大家办公室谈,躲角落里叽里咕噜不像话!”
[attachment=1654787] 搞得曹仁恨死了他。 呵呵,有时正经八百的人要有个比他正经十倍的人表现给他看,果然有趣。 曹仁镇守江陵与周瑜拖了一年之久,为曹操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曹丕代汉建魏,封曹仁为大将军,又迁大司马,不久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六岁,谥曰忠侯。(图文均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