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60728710 |
2017-05-07 10:52 |
公元225年3月,诸葛亮南征孟获时,此人为诸葛亮送行,临行前对诸葛亮说,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心中暗暗称赞,依计而行,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七擒孟获一段佳话。 诸葛亮南征归来,魏国曹睿即位后,派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孔明闻之大惊,深恐日后司马懿成蜀中大患,意欲先发制人。又是此人前来,对诸葛亮说:丞相刚刚平定南方,军马疲惫,只宜存恤,岂可远征?我有一计,可除司马懿。后来此人献上反间计,诸葛亮依言行之,曹睿果然中计,将司马懿削职为民。[attachment=1650817] 此人就是马谡,因为在街亭的一次失败,便丢了性命,被诸葛亮所杀,三国志中记载是死在狱中。诸葛亮在杀掉此人后,身边智囊团质量大打折扣,以至于在后来的北伐中,一次次无功而返。 良禽择木而息,刘备虽是明君,但是恐怕不是适合马谡的最佳领导。不知为什么,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的马谡在刘备眼里,尽然就是个纸上谈兵的赵括,白帝城临死都不忘马谡,白帝城托孤,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演义中和史上均未记载是什么原因,让刘备如此憎恨马谡。但书中写到,诸葛亮和马谡亲同父子,对马谡,他有自己的见解,他对马谡的评价为匡世奇才,而且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attachment=1650818] 我们看看当时的战况。就知道,不仅是马谡,就是诸葛亮去,也得失败。司马懿亲率25万大军,马谡只有区区两万五千人,这样的悬殊战斗力对比,就是诸葛亮恐怕也得逃跑,或者提前摆个空城计。再看看马谡被人诟病的战术,山上扎寨,真的犯了兵家大忌吗?以这样的战斗力抵挡司马懿难道还有胜算?还能活着守住街亭?当然不可以,那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拼命死守,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打完最后一颗子弹,与阵地共存亡。所以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有什么错呢?要说有人对此事负责,那就是,诸葛亮对困难形势的估计不足才是导致此次失败的关键。战争,就会有胜有败,倘若若真要以成败论英雄,那么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还损兵折将,怎么说呢,而且最后一战还在五丈原赔上了性命,这又怎么说呢?上天注定司马氏当兴,大势所趋,谁也挡不住,马谡挡不住,诸葛亮挡不住,蜀国吴国都挡不住。[attachment=1650819] 所以,街亭失败,不是诸葛亮用人的问题,也不是三军不努力的问题,更不是马谡的问题,而是因为敌人实在太强大太狡猾,即便当时马谡听王平的当道扎寨,失败还是必然的,只是失败的过程不一样而已,想一想,居高临下占据有利地形都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在平地上作战就能翻盘?马谡输在此战失利必须有人买单,而且还立了个倒霉的军令状,又不能像人家关羽华容道一战,虽然也立了军令状,但人家有个带头大哥罩着啊,所以只好做了替死鬼。其实,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那是真的流泪,不是做戏,实在没办法啊。 此后,诸葛亮在以后的战役中,一次次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可知诸葛亮对马谡那是多么的情有独衷,甚至至死不能释怀。马谡始于刘备,终于诸葛亮,如果在曹操手下,说不定有一番作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