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gggkhwx |
2016-12-29 13:16 |
魏延,字文长,义阳县人,是今河南省义阳县北。魏延生于何年,已不可考,正史也只说是随刘备的私人部队入蜀,屡立战功,升为牙门将军。刘备任汉中王时,他又被提为汉中太守。应该说,刘备的赏识是魏延能够平步青云的关键所在。
魏延勇猛,气魄过人。魏延任汉中太守时,有一次,刘备大会群臣,问魏延说:“如今委你以重任,你处在这个位置上打算怎么干?”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亲率全国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抵抗他;如果他派偏将率十万人马前来,请让我为大王一口吞掉他们。”刘备称赞他说得好,众人也都认为他言词豪壮且很有气魄。
魏延还是一名智勇之将,很善于用兵,在诸葛亮北伐时曾多次击败当时魏国的名将郭淮,诸葛亮也非常看重魏延。魏延时常以韩信为榜样,希望刘备能和刘邦一样统一中原,刘邦也是从蜀地出发统一全国的,魏延也希望能效仿韩信,和刘邦分兵进军,最后统一天下。可惜刘备不久后就病死白帝城,当时魏延还在守关,没有见上刘备最后一面,托孤重臣是诸葛亮和李严,不然如果魏延在,凭刘备对魏延的赏识,魏延将会有更大的权力。刘备知道那时有魏延守着汉中,也安然而逝。魏延于是把分兵进击的愿望放在诸葛亮身上了。
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征,总是要求率士卒一万人,与诸葛亮两路在潼关会合,就像韩信以前做的那样,当然诸葛亮没有同意。诸葛亮是谨慎的人,采取稳抓稳打,步步为营的作战方针,再加上联合东吴,想最后达到攻灭强魏的目的。政略为长,奇谋为短是诸葛亮的真实写照。这里又一次显示出了孔明是优秀的政治家却并非顶尖的军事家。当然政治军事很多时候是相通的,诸葛亮重视战略是对的,兵法中有言:“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孙子也强调不打无把握之战。然而也就是因为这样,蜀国最终没有一统。
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蜀都没法和魏相比,史界比较认同的国力比魏蜀吴是6∶2∶3,就是说吴蜀两国联合比魏在国力上都略有不如,何况吴蜀在很多时候并不同心。魏国继承汉朝官制,政治系统完备;在经济上更是蜀没法比的,魏地处中原,是古时的农商业中心,而且人才济济,这样的国家吃得起败仗,而蜀是边陲小国,地少人稀,虽有诸葛亮勤勤恳恳,想要在经济上占有优势,和魏国打持久战,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取得民心,在魏国的土地上获得军粮,或者发动奇袭,攻灭魏。魏延选择了后者,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魏延这么做的风险很大,因为蜀国输不起啊,成则占领长安,败则全军覆灭。诸葛亮也考虑到并无必胜的把握,败的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也没让魏延去。魏延为此常说诸葛亮胆怯,叹恨自己的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实大家都没有错,诸葛亮站在丞相的角度当然要顾全大局,诸葛亮肯定知道这样能打,但是要确保万无一失,如今当然不拿蜀国做赌注;魏延站在将军的角度,当然要建功立业,像他这么有才能的将军,也不喜欢打平淡的战争。诸葛亮正面进攻,魏延出兵子午谷,一正一奇,奇正结合,奥妙无穷。然而历史并没有给魏延这样的机会,诸葛亮最终也没有完成一统的目标。如果给魏延这样的机会,究竟会怎样呢,结果不得而知了……
奇袭并不是不可以,同时代魏国的邓艾偷渡阴平就成功了,只是碰上了输不起仗的蜀国,又碰上十分谨慎的诸葛亮,也许是魏延时运的不济吧,他们也使魏延不能进一步建功立业。234年,诸葛亮病逝,魏延以为机会终于来临了,并不愿退兵,但又碰上了杨仪,杨仪性格狭隘,不是君子,这一点不用怀疑。而且朝中都是文官居多,大家更愿相信心高气傲的将军魏延会造反。杨仪和魏延互相攻讦,最后导致交战,魏延兵少被杀,甚至被夷灭三族,真是可悲啊!应该说,魏延与诸葛亮意见不同,不同意撤退是魏延被杀的主要诱因,事实上诸葛亮并不想杀魏延(如果想杀他,生前为什么不找借口杀),诸葛亮知道平时魏延与杨仪不和就不应叫杨仪领主力部队,叫魏延断后以激怒心高气傲的魏延,魏延不服杨仪导致被杀,魏延在这个过程中只想除掉杨仪,并无反叛之心是肯定的。总之是诸葛亮在这一问题上的失误导致魏延的丧命,蜀国蒙受巨大损失。
智勇战将魏延就这样殒落了,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却落得一个灭三族的结果,真是悲剧啊!带兵杀死魏延的杨仪当然也没有好下场,过了一年,出言不逊被贬为平民,接着又因上书诽谤朝廷,言辞激动,于是朝廷派兵来捉,杨仪自杀了。这些也许都是九泉之下的诸葛亮未曾想到的吧,诸葛亮足智多谋,但是在对人的认知方面确实存在不足,处理不当从而导致他们的死。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扭转魏延在诸多读者心中的反面地位。事实上诸葛亮很相信魏延的忠心,只是因为最后处理失当,演义为了替诸葛亮打圆场,所以魏延成为牺牲品,故意说他要造反,叫人杀了他,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又是诸葛武侯的神机妙算呢。也不并因为失误而掩盖诸葛亮的崇高形象,圣人也会犯错,要每日三省吾身,诸葛亮也不例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