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ment=1567504] 关于街亭之战中蜀军失败的原因,各方面似乎早已形成了定论,那就是蜀军的现场总指挥马谡,违反军事常识命令人马上山死守,结果被魏军抓住破绽一举击溃。 不过,仔细想想,这里面也有许多不可思议之处,问题并不简单。 一:诸葛亮为何派马谡去守街亭?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由汉中率军攻打曹魏,声称由斜谷攻取关中的郿县,而自率主力出击汉中西北方向的祁山,曹魏处于陇右地区的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叛魏响蜀,令关中震动。 消息传到洛阳,魏明帝曹睿大为震惊,立即决定御驾亲征长安,同时先令防守在郿县的曹真迅速组织人马增援陇右。曹真不敢怠慢,命左将军张郃率5万人马先行,务必截住诸葛亮的主力,不要使其攻入关中。张郃率兵而来必走秦陇大道,位于天水郡略阳县境内的街亭,是这条路上的一处极佳伏击地点。
[attachment=1567505] 派谁率兵去阻击呢?据《三国志》记载:“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这二位都是军中宿将,魏延是镇北将军,吴壹是讨逆将军,在军中威望都很高,由他们执行阻止任务更有把握。 但诸葛亮却出人意料地,把这项任务交给了参军马谡。这的确有点匪夷所思,如果说马谡比魏延、吴壹等人更有带兵的经验,胜算更大,那还好说,但此前马谡当过太守,当过参谋,却从未单独带过兵。 如果说现在人手紧张,魏延、吴壹有更重要的任务脱不开身,只好派马谡去,那也说不通,眼下没有比阻击张郃更重要的事了,即使有,魏延、吴壹之外还有其他久经战阵的将领,可以派他们去。 但诸葛亮“违众拔谡”,后世认为这是诸葛亮一生中最严重的用人失误,一个明显没有带兵经验参谋人员,关键时刻突然交给他一支大军,去完成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这只能说是冒险。 三:史书对街亭之战的记载 马谡带着这一万左右的人马以急行军的速度赶到街亭,因为他们离得近,所以先于魏军赶到。马谡立即命人抢占有利位置,做好伏击准备。来之前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一定是占据街亭要塞,堵住敌人,不让他们通过,把敌人能拖在这里就算胜利。
[attachment=1567506] 可马谡到街亭看完地形,决定对诸葛亮的部署进行修改。据《三国志》等书的记载,马谡决定舍弃下面的要塞上山。街亭在山谷中,两侧的山都很高大,其中一侧被称为南山的,顶部平缓,向下三面皆陡峭,马谡决定把人马拉到南山上,待敌人前来攻打,居高临下,把敌人打败。 王平不同意,认为上山不利,他“连规谏谡”,但“谡不能用”。于是马谡指挥蜀军上了南山,不久张郃率领的大军就到了。 张郃一辈子都在打仗,马谡还是个小朋友的时候他已是河北名将了。他的作战经验十分丰富,看到蜀军不占大道上的要塞反而上了山,立即猜出了蜀军的意图,下令不急于攻山,而是“绝其汲道”,也就是断了山上取水的通路。 山上有上万名蜀军将士,还有马匹,随时需要大量水源,时间短了还能忍忍,时间一长就麻烦了。马谡这才吃惊地发现,原来水道是他的软肋,眼看不能久拖,马谡只好硬着头皮下令从山上向下面出击。 结果蜀军大败,“众尽星散”,只有王平带回去1000多人,蜀军损失率高达90%。 [attachment=1567507] 四:哪些问题仍然无法解释? 以上是正史记载的街亭之战的全过程,关于这场重要的战役,只有《三国志》诸葛亮、马谡、王平、张郃等人的传记里有一些零星记载,所以整个过程不过如此。 但是,仅凭这些记载不免会产生许多疑问: 马谡为何固执地认为上山更好? 王平从哪些方面看出来上山不利,他有没有告诉马谡? 马谡虽然没有带兵的经验,但也是位出色的参谋,如此显而易见的事他为何看不出来? 蜀军毕竟也有上万人马,何以败得如此迅速和彻底? 这些疑问是正史有限记载所解答不了的,如果非要做出解释,那只有一种可能:马谡是曹魏派来的卧底。 当然这又是不可能的,所以更让人匪夷所思了。
[attachment=1567508] 五:马谡在街亭看到了什么? 要解开这些困惑,恐怕只能结合街亭实际的地理状况,以及当时双方主将的心态去做猜想了。 街亭是一处古战场,此处十分险要,两边的山很高,魏军舍中间的大道便无法通过,尤其他们的骑兵,不走山谷中间便无路可走。 一直街亭是一处要塞,这是因为秦陇大道行至此处,鬼斧神工地出现了一道地质断层,从现在实地考察看,西边比东边能高出10多米,成为一处断崖,街亭要塞就是以此为依托修成的。 蜀军占据这个要塞,正好居高临下地堵住了魏军,要想过必须向上攻,类似于攻城。没有大炮、没有炸药,那时的将领最头疼的就是攻城,别说守三五天,守上三五个月都不稀罕。 这正因为如此,用1万人守阻挡住5万人的进攻才有可能,这是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的依据。那既然如此,马谡为什么要上南山呢,守住街亭要塞不就行了? 推测一下情况可能是这样的:马谡到了街亭,也看到了那处要塞,但让他失望的是,这处要塞 年久失修,已经残破不全,敌人来攻,很多地方都可以轻松下手,也就是说,原来固若金汤的街亭要塞现已不复存在了。[attachment=1567509] 这样推测的理由是,街亭所在的天水郡一直是曹魏控制区,街亭要塞的作用是防范由东面而来的敌人,对西面之敌却没有任何作用。如果天水郡、陇右一带有人造反,他们会想起街亭,用它来抵挡曹魏的大军,反之则毫无意义。 曹魏控制街亭后当然不会下力气整修这处工势,而且为防范今后陇右出现不测,有人据险作乱,刻意对其破坏都是有可能的。 六:马谡没考虑过山上缺水吗? 街亭民要塞已经年久失修残破不全,这对马谡和蜀军来说,是一个极为严重的新情况,现在去修整工事,时间来不及了,张郃的大军马上就到,在这种情况下马谡想到了上山。 王平反对,理由可能是山上固然很好但并不利于防守,因为山上没有水源,上万人马齐聚山顶,假如敌人不急于求战,来个困而不打,山上的人不就惨了?
[attachment=1567510] 假如王平提出了这样的看法马谡还会坚持吗?也许会,因为在马谡看来,张郃为什么不急于求战呢?如果他真的不战,在这里慢慢耗着,那不是更有利了?此行的任务就是拖住魏军,不管用什么办法,只要拖住他们一段时间,就算完成了任务。 所以在马谡看来,心急火燎地从东面赶来的魏军,一定会发了疯地攻山,到那时他们依托居高临下的地形,只要用弓箭、连弩去招呼敌人就行了。至水源的问题,马谡可能认为也是个问题,但不是大问题,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马谡是荆州人,后来长期生活在益州,都是南方,整天发愁的是如何防洪防涝,在他的脑子里还没有因为缺水而带来麻烦的经历。王平是魏军降将,早年随魏军作战,跟北方人常打交道,知道水的重要性。
[attachment=1567511] 七: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才是关键 根据当时的情况,上山几乎也是唯一的选择,除非现在就撤。 指责马谡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不上山在秦岭大道上能守住吗? 有人认为可以守住,因为并无直接证据去证明街亭要塞已被破坏。但问题是,如果大道中央真有一处坚固的要塞,马谡为什么还要上山? 水道后来被魏军破坏了,但蜀军仍不至于立即溃败。一天不喝水有点儿难受,但不会马上死人,马谡还有反击的机会,虽不说完全战胜魏军,但不至于败得那么快、损失那么惨。 21年前曹操率一支孤军深入乌桓人的腹地白狼山,遇数倍于己的乌桓主力,曹操一点都没犹豫,立即指挥人马上了山。蒙古草原上突起的这座白狼山上有水源吗?没听说,应该不会有,但那一仗曹军仍然大胜。 因而上山不是关键,水源很重要但也不是最关键的地方,更不是对蜀军的最后一击,问题另有出处。
[attachment=1567512] 这就是,马谡在军中缺乏足够威望,从王平这些将领到普遍士卒,他与大家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亲合力和默契度,本来大家就不愿意上山,水道被断后,众人对他肯定充满了指责和埋怨。 敌众我寡,劣势情况下心又不齐,这一仗没法打了。总结街亭之战失败的原因,并不是马谡脑残瞎指挥,而是他由一名参谋瞬间被提拔为主将,对军队的控制力远远不行。(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