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狐 |
2016-08-29 08:50 |
蔡邕,蔡伯喈,不仅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还是一位史学家和造诣极深的音乐家,他被后世无数史学家和评论家称之为旷世奇才。 且让我们来看看老蔡家这位N世太祖的非凡成就,作为文学家,他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善作小赋,语言清新,文采灼人,代表作《述行赋》为汉末小赋力作,很为时人推崇。流传下来的四百余首诗歌,因东汉末年战乱,大多散失,后经曹操允诺,由其一代才女蔡文姬凭借惊人的记忆力默写出来。蔡邕擅长书法,尤以隶书著称,创造了书法史上的“飞白书”体,其所书碑刻的“熹平石经”立于太学门前,成为一日千人竞相摹写的经典,道路因之堵塞。他还收集汉史,著有《蔡中郎集》,所作补诸列史,成为其女文姬后来撰写《续后汉史》的参考资料。音乐方面则极具天赋,擅弹古琴,创作了“五弄”等曲谱,后来与与三国魏末嵇康创作的《嵇氏四弄》四首琴曲并称九弄。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古代著名的焦尾琴还与蔡邕有过一段佳话流传。 如此一位身负绝学,名闻朝野的大名士结局却不好。《三国演义》里说,董卓被诛杀后,主谋王允和他的义子吕布以及貂婵正在举杯相庆时,手下来报,“董卓暴尸之地,忽有一人抚尸大哭”,王允大怒,“董卓伏诛,士民莫不相贺,此何人,敢独哭耶!”,于是将此人擒来,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一代名士侍中蔡邕。邕伏罪曰:“邕虽不才,亦知大义,岂肯背国而向卓?只因一时知遇之感,不觉为之一哭,自知罪大。愿公见原:倘得黥首刖足,使续成汉史,以赎其辜,邕之幸也。”王允不听众人相劝,执意下令杀死了蔡邕。 演义版的蔡邕之死其实与历史真相大相径庭,董卓伏诛之日,蔡邕恰好正在王允身边,当时,蔡邕感到很突然,不禁脸色大变,不由自主地发出一声叹息。王允勃然大怒,指责蔡邕,董卓祸国殃民,罪无可赦,你却因念及他对你的一点私人恩惠,为他感到痛惜,岂非董卓同党之人?蔡邕有口难辩,遂被廷尉押入牢狱,后来发生的事和百官迎救以及缢死狱中和《三国演义》并无二致。 一声叹息招致了杀身之祸,蔡邕死得也太憋屈了。那么蔡邕缘何会这么不合时宜的发出一声叹息呢?蔡邕究竟是不是董党中人?《后汉书》为我们揭开了此中秘密。公元189年,灵帝死翘翘了,董卓独掌大权,为了借天下文坛领袖蔡邕的名气巩固地位,召其入朝,蔡邕再是读书人,也并非榆木脑袋,知道董卓成不了气候,干脆称病不去。这位蛮人董卓发话了,我能杀人全家,你蔡伯喈再清高傲慢,就不怕吗?蔡邕无奈,只得屈从。蛮人董卓敬重读书人,对蔡邕还真不赖,执礼甚恭,“三日之间,周历三台”,先是拜其为侍御史,又转为侍书御史,再迁为尚书。公元190年,拜蔡邕为左中郎将,随献帝迁都长安,封为高阳乡侯。 那么蔡邕同流合污、助纣为虐了吗?非也。董卓权欲熏心,妄想仿照姜太公称为“尚父”,一步一步夺取汉朝政权。蔡邕告诉他,虽然你威名赫赫,但是不足以功劳政绩服人,等你平定关东,返回旧京,才可以议尊号,其实这是蔡邕的缓兵之计,谁都能看出董卓不得人心,天下群起而攻之。后来地震频发,董卓内心惶惶不安,问计于蔡邕,答曰地动者,是因为阴盛侵阳,是臣下逾制所致,并指出董卓车驾僭越礼制,董卓于是改换车驾。蔡邕多次想离开董卓这位虎狼之人,但是他的弟弟蔡谷劝他瞒不过董卓手下鹰犬,蔡邕只得作罢。蔡邕虽为董卓所逼迫,身不由己,但是自始至终并没有做一件为虎作伥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己的高洁,并且起到了遏制董卓的权力欲作用,使危如卵翼摇摇欲坠的东汉政权得以暂时苟延残喘。 至于不合时宜的对董卓之死,发出一声叹息。是蔡邕读书人的个性使然,也是人之常情,并不能完全功罪于政治上的站队,前例所证,蔡邕多次委婉的建议还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么王允为何一定要置蔡邕于死地呢?传统认为,是因为蔡邕朋友太尉马日磾为了救他的一席话,因为措辞不当,招致王允杀心,老马言不择口日急惶惶的说,蔡邕是绝世英才,他熟知汉事,是撰写本朝历史的不二人选,完成一部史书,是一代盛事啊,老蔡不就是为董卓的死叹息了一声吗?罪不致死,大家同朝为官,都在白色恐怖下过日子,杀了老蔡,会让天下读书人失望的。不提写史还好,提起写史,触痛了王允内心神经,我靠,昔日武帝不杀司马迁,致使谤书流毒天下,我今日不杀蔡伯喈,谁知道他会把我写成怎样一个乱臣贼子呢?想到这,王允对着老马呵呵两声,咬牙切齿的蹦出一个字“杀”,可怜一代名士,老蔡家的N代老祖宗蔡邕就这样因为一声叹息而殒命。 王允杀蔡邕或许有这个原因,但不是主要的,即使蔡邕不著史,还有其他人,未必不会把这段杀董历史注入,而且诛杀董卓是义举,为何怕别人书写呢?难道另有隐情,还是真如《三国演义》所写,以正义的行为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法,以靠出卖色相笼络吕布,最终让吕布死心塌地为己效力,那么貂婵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貂婵究竟是王允的义女还是宠妾?可惜这些都已经不可考了,只是小说家一人所言。 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其一,杀鸡儆猴。做给其他人看,王允依靠叛将吕布杀掉董卓后,天下震动,再杀掉蔡邕,震慑董党中人,让百僚臣服,让自己权力更加巩固。其二,文人相轻。同为读书人,王允的资历政绩此前远远大于蔡邕,平叛黄巾军,屡次与宦官张让针锋相对斗争,但他在读书人心目中却不如蔡邕,即使封为温侯,也在蔡邕封侯一年之后,董卓掌权时,虽也器重他,却远不如敬重蔡邕,当时未必就没有起杀心。其三,政治上的短视。担心蔡邕与董卓旧部遥相呼应,再度酿成巨变,从后来他对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的态度来看,不知以安抚为上,反倒激成兵变,王允志大才疏,缺乏政治上的大智慧。其四,性格使然。王允性情刚烈,睚眦必报,诛杀董卓成功以后,沉浸在一片歌功颂德之中,居功自傲,再也听不进任何反对意见,一意孤行,杀掉蔡邕,既是震慑百官,也是对自己权力有效程度的检验。蔡邕死后,天下群情激愤,读书人大失所望,王允后来也追悔莫及。 书生执政,最大的弊端是首鼠两端反复无常,果然王允朝令夕改,最终激起了凉州兵变,当董卓手下悍将李傕、郭汜率领残存的虎狼之兵进犯都城长安时,东汉官兵不堪一击,纷纷逃命,叛军兵不血刃拿下都城,王允此时表现还不错,没有惜命逃亡,而是最后一次向献帝行了大礼,随同士兵走下城楼,慷慨赴死,时年五十六。蔡邕和王允死于同年,只不过相差了几个月,可惜了一代旷世奇才,著史未成身先死,没有留下更加宏伟浩大的历史著作。也可惜了王允的拨乱反正,因其屡发昏招,其实是使东汉末年陷入了更大更麻烦的军阀乱战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