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狐 |
2016-08-11 09:53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似乎无人能比,如借东风、草船借箭、空城计等演绎得出神入化,仿佛就如同神仙。可历史真相如何呢?读过《三国志》的人都知道,诸葛亮这些所谓的军事方面的谋略都是虚构的,真正的演绎者其实是另有其人,如借东风那是周瑜在赤壁之战的杰作;草船借箭那是孙权的杰作;空城计那是陆逊的杰作。而且,大家发现没有,刘备在得到诸葛亮之后,几乎所有的军事行动,诸葛亮几乎就没有参与过,至少没有带领诸葛亮出征,如刘备西征刘璋,占领益州,是另一谋士庞统随行,而且采用的是庞统的谋略,最后与法正里应外合谋得益州;汉中战役,那是刘备最光辉的胜绩,可刘备带领的是法正出征,发动汉中战役用的也是法正的谋略,虽然刘备后来将诸葛亮、赵云等从荆州调了过来,但在整个汉中战役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诸葛亮有什么功劳;后来,刘备亲自东征,发动夷陵战役,在庞统、法正已经死亡的前提下,而且张飞在征战开始时突然被部下害死,但即使如此,刘备也没有带领诸葛亮东征。 一直号称是刘备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军师,可刘备出征为何几乎就不带诸葛亮出征呢?无论如何从哪方面讲似乎都不正常。要知道同时代的英雄曹操,出征前那是必带谋士,无论是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司马懿等,还是其他重要谋士,都随曹操南征北战过,尤其是赤壁之战,除郭嘉已死之外,荀彧与曹操闹矛盾没有出征,那当时手下几乎是所有谋士,曹操都带在身边,虽然最终大败,但曹操出征必带重要谋士那是曹操的惯用手段,而东吴的孙权,更是全面使用谋士,重要战役干脆就交给谋士全权负责,如三国鼎立之战的赤壁之战,就交给大都督周瑜全权总指挥;与刘备争荆州,相继交给鲁肃、吕蒙全权处理;夷陵战役,那就交给这个时候的大都督陆逊指挥;所有北伐,孙权虽然也有亲自出征,但从来都是各种谋士跟在身边,而且大部分的北伐就交给陆逊、诸葛瑾、朱然、全琮、陆抗等人全权指挥,自己从不干涉。 为什么刘备在全盛时期,拥有诸葛亮、庞统、法正三大谋士时,出征不带诸葛亮,即使在庞统、法正相继去世后,出征同样不带诸葛亮呢?其实,刘备之所以不带诸葛亮出征,通过反复阅读《三国志》,丁丁认为,应该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诸葛亮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内政。在刘备时期,诸葛亮其实很少插手军务,在赤壁之战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时,诸葛亮虽然出使过东吴,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但是,诸葛亮这个时候的任务是负责管理荆州,收取捐税,以充军资,所以,诸葛亮主要管理后勤,后来,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主要是管理后方,虽然名为军师,实际从事的是丞相工作,如编写系统的法律如《蜀科》等,建立全面的国家管理系统,发展经济是诸葛亮最主要的工作,而且这些工作在刘备看来与战争同样重要,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这也是刘备建国后,诸葛亮任丞相一职的根本原因。 二是刘备其实不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有多优秀。诸葛亮是经天纬地之才,也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来的,对于天下形势认识得相当清楚,而且刘备也是按照诸葛亮给出的隆中对策的布局谋得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但是,有天下谋略之人,在大方向方面的把握无人能比,但军事方面,讲究的是谋一城一地一时一利,刘备认为诸葛亮在这方面并非内行,尤其在得到庞统、法正之后,这两位谋士在军事方面的谋略展现似乎更具体,对于战争的把握更有利,而且经过事实证明,他们对战争的谋划能够取得胜利,获得成功,取益州、汉中称王,都是铁的事实。而相比之下,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谋略除了谨慎之外并无特别之处,所以,刘备出生征不带诸葛亮那是认为其军事谋略普通,起不到关键性的一锤定音效果。 三是刘备自认为是全才。刘备南征北战,在各大英雄中周旋,从流浪多年到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接着通过取代刘璋,打败曹操汉中称王,那是从枪林弹雨中经历过来的,虽然先后有庞统、法正为其谋划,但刘备认为自己是全才,无论是文治武功,还是战争的走向,他都能够把握,尤其是终于打败曹操之后,自认为天下无敌,所以,刘备的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即使没有了庞统、法正,也没有了关羽、张飞,刘备依然不带诸葛亮,是因为刘备凭自己的本事,同样能够打败孙权,至少夺回荆州。 四是战争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刘备出征,先后有庞统、法正跟随,但战争打的不是一场简单的战斗,而是需要经济作基础,更需要稳定的后方,诸葛亮作为管理内政方面的天才,再加上诸葛亮的忠心,能够让刘备专心在前线打仗,而且能够确保战争所需要的一切军需。所以,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那是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在当时的刘备集团中,没有人在管理内政、稳定后方方面比诸葛亮更优秀。即使在刘备发动夷陵战役时,关羽、张飞已死,庞统、法正早亡的前提下,刘备既不带诸葛亮,也不带赵云,那是因为刘备害怕后方不稳定,需要诸葛亮这样的人来管理后方,让自己没有任何后顾之忧,进可攻,退无虑,这也是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之后蜀汉政权能够保全的根本原因,也是刘备能够只身而逃的根本原因,因为后方有诸葛亮带着赵云这样强有力的后盾,不至于战争失败后被孙权打到老巢。 五是刘备不想再扩大诸葛亮的影响。刘备获得诸葛亮之后,按照诸葛亮给他的隆中对策谋得一方根据地,这种贡献是无人能比的,而且诸葛亮在管理内政方面更是无人能比,刘备能够取代刘璋,汉中称王,没有稳定而强大的后方,刘备是不可能做到的,现在,刘备如果让诸葛亮随征,那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得到展现,那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对于刘备来说是致命的,会有可能高于自己,那不是取代自己尤其是后代的节奏吗?所以,军事方面必须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也是刘备在去世时,临终托孤既选择诸葛亮,又选择李严,其目的很明显,想让他们分而管理国家最重要的两个方面,诸葛亮管内政,李严管军事,相互制约,这样,权力才不会高度集中,取代刘氏的可能性就要少许多。然而,让刘备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死后诸葛亮通过南征迅速的将军政大权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刘禅只不过是名义皇帝,但诸葛亮的忠心让刘蜀政权一直没有变颜色。 但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后,为何有勇气北伐,并且也能够展现出一定的军事指挥才能呢?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南征取得了战争的经验。刘备死后,内部出现了混乱,南方并不稳定,诸葛亮率领大军扫除内乱,平定南方,同时建立了一只特种部队无当飞军,而且发现了马谡这样的军事人才,诸葛亮初步展现了军事方面的指挥才能;二是通过北伐达到诸葛亮在蜀汉无人可以取代的目的。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还是有争议的,尤其是同是托孤大臣李严肯定不会服气。所以,诸葛亮要想树立威信,无人敢争议,那就必须在管理内政之外展现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南征只是小试牛刀,北伐才能让不相信他的人闭嘴,而且可以通过北伐清除异己,李严、魏延都是在北伐过程中渐渐靠边站的。 可惜的是,诸葛亮虽然在管理内政方面无人能比,确实展现了他伟大而非凡的才能,然而,人非全才,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对付南方少数民族绰绰有余,但对付强大的曹魏还是稍逊一筹,五次北伐几乎无胜绩,而且自己看好并重点培养的大将马谡最终也沦为北伐的最大败着,用对付南方少数民族的做法来对付曹魏,显然是不可行的,而且战争过于谨慎,采取四平八稳的战术也是难以奏效的,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战术来看似乎能够证明,诸葛亮最终也没有达到九锡加身的愿望。而且在诸葛亮之后,诸葛亮或许害怕魏延否定自己的军事才能而让内部发生斗争,导致了魏延被害,杨仪自杀,让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蜀汉陷入更加窘迫的境地。如此看来,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确实是正确的,也是有先见之明的,更是人尽其才的体现,是对诸葛亮才能的全面正确认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