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谷粉丝 |
2016-06-16 07:13 |
你对中医有多少误解呢?很多人对看中医有着排斥或者过高的期望,这些都会陷入对中医的认知误区。看看下面的误区,你有没有犯呢? 看中医并非只是喝汤药 人们到医院找中医看病,都是开方、抓药,拎着一包包中药回家熬制是天经地义的事。看了中医没开药,等于挂号费白花了。其实喝汤药只是中医多种治疗手段的一种。 真正高明的医生治病时会根据病邪所在的层面,病势的进退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 中医强调“物无美恶、过则为灾”,没有最好的,合适就好!中医的六大疗法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治疗层次:脏腑的病多用药,经络问题多用针、灸,病邪在表的多用刮痧……生活中,人们生病看医生时多数病已成形,病邪属在脏在腑的范畴,这就需要多种方法一起配合治疗,各自发挥在治疗上的优势方能手到病除,而不是单纯依靠其中某一个法来解决,这里面需要高度的智慧,所以只会开汤药的大夫未必是好中医。 对中医最大的误会:吃什么补什么 “吃什么补什么”,是人们对中医的最大误会,曲解了中医“以脏养脏”之说。中医说的五脏,其实是一系列器官组织功能的组合。中医的五脏不是定位性的,其实是按功能进化的深浅层次划分的。如果把人体看成一棵大树、一座宝塔的话,树根和塔基就是中医说的“肾”,逐渐往上的树干树叶,是中医说的心肝脾肺等脏腑。 中医的肾是“先天之本”,如果伤到了“肾”就是致命的。因此,中医有“久病及肾”的说法,意思是任何疾病如果得不到控制,最后都要殃及到“肾”,造成“肾虚”。“肾虚”只是个病情发展的程度形容,比如心衰病人到后期会用附子回阳救逆,附子是入肾经的温补肾阳的药物。中医的“肾”是人身之根本,树叶树干被虫蛀严重时,树根也难以幸免,塔基松了,塔身就要倒塌。 中医治疗肾虚的中药,很少用到植物花叶,一般都是根茎或者是种子,前者比如狗脊、山药等,后者比如山萸肉、枸杞等,植物的根茎相当于人体之根,植物的种子类似于干细胞,以这些来补“肾”才是中医所谓的“以脏补脏”的真正含义。 除了植物的根,动物的骨头,甚至人的胎盘也是用来补肾的最好药物,比如猪脊髓,就是“大补阴丸”中一味药;人的胎盘也就是中药“紫河车”,是用来治疗先天发育不良以及因为病弱导致的免疫力低下的。至于吃猪脑健脑,其实也是同样道理,因为猪脑就是脊髓,同样是补肾的,用动物的脑髓补益,无非是借助补肾的作用,使树根茁壮起来,脑力不过是树根茁壮后惠及到了一方面。 至于“吃猪肝补肝”之类,其实是以脏补脏的滥用甚至误解,中医认为,血为肝所主,如果一定要说吃肝补肝的话,补的也是由中医所说“肝”所统摄主管的血。 中医养生的常见概念错误 食疗能“百病皆除” 中医养生我们老是讲“五谷为养,蔬果为助”,它的意思就是人体的主要营养是要五谷杂粮来维持,蔬菜是用来补充人体其他的营养。中医养生分内养和外养,内养养的是精、气、神,外养就是皮肉、筋骨。 中医特别注重的是内养,而现在所谓的养生专家,讲的都是外养,比如怎么吃,怎么锻炼。如果内养出了问题,用吃的方法来解决,是无稽之谈。 “依葫芦画瓢” 养生 中医强调治病要“因证而异”、养生要“因人而异”,切忌“依葫芦画瓢”。 因为每个人的体质不是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养生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中医养生很讲究辩证治疗,如进补就要通过望、闻、问、切,分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再采用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的方法对症下药。 病了再养生 中医自古以来,重在“治未病”,强调无病防病。不少人自认为身体健康,体检什么病都查不出来,就不需要养生之道。其实不然。 中医讲究调理,养生重在生活方式。人要恬淡虚无,保持好的心理状态;其次,起居有时。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已成为时代病,也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及亚健康的成因之一。 对中医的常见四种误会 误会一:慢性病才可找中医 很多人认为:中药见效慢,是治疗慢性病的,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中医药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并不慢,如退热、止痛、止喘、止泻等,如果用药对证,均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失眠门诊中,治疗许多顽固性失眠患者,只要诊断准确,用药后当晚即可安然入睡,其效果不亚于西医的安眠药。 误会二:热天不宜吃中药 很多人认为热天不宜服中药,许多患者有病扛着,非得等天凉再治疗,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中医的特色是辨证施治,治疗时会考虑到季节的因素,加一些相应的季节用药。 误会三:一个症状挂一个号 门诊中有不少患者看中医时挂多个科室的号。比如一个人有咽喉痛和失眠,就同时挂耳鼻喉科和失眠门诊的号。其实只用看哪个症状严重,就以这个为准挂号。因为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比如失眠的患者同时有慢性咽炎,可能致病的共同原因是阴虚火旺,使用滋阴泻火的方法则二者均可获效。 误会四:看中医前吃深色食物 一般上午看中医,应该以空腹为好,而且就诊前有些影响舌苔的食品还是要注意别吃,比如紫米粥,咖啡,豆腐脑里的韭菜花,水果中的杨梅,桑葚等均可引起舌苔的变化。有些人喜欢在刷牙时刮舌苔,严重影响了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还有一些女士每天的例行化妆,给医生造成错觉,这些都是应当注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