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g112233 |
2016-05-19 06:11 |
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提出“上医治未病”,在现代社会中,预防疾病往往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大计。对于心房颤动(房颤)而言,越来越多的人都非常关心:房颤能预防吗? 房颤是如何发生的?在年龄、原有疾病、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心房出现电生理和结构变化,同时心房的代谢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改变。在这个过程中,炎症、心肌拉伸、反复氧化应激及细胞凋亡等很多因素参与其中,心房结构持续重构,如果能针对房颤的促发因素,阻断或延缓上述过程中房颤的发生、持续,才能够真正做到预防房颤。 房颤的传统治疗方法如抗心律失常药及射频消融术,只是针对心房的电活动,近年来有关房颤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治疗房颤提供了一条新途径。部分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特定人群,通过改变心房基质,能减少房颤发生的易感性,或能预防房颤发生,延缓房颤进展,称为房颤的上游治疗(upstream therapy)。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首次将其正式肯定为房颤治疗的新策略、新方法。 房颤上游治疗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某某普利类)、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如某某沙坦类)、醛固酮拮抗剂(如螺内酯)、他汀和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这些药物可减轻心房纤维化、抗炎、抗氧化应激、改变离子通道的传导性,从而改善心房电生理及结构重构。用于未患房颤、但有房颤的危险因素,如有高血压、心力衰竭或心外科手术后的患者,可能会延缓或预防房颤的首次发生(一级预防性治疗);用于已经发生房颤的患者,减少可能的触发机制,进而减少房颤的复发,或阻止其进展为永久性房颤(二级预防性治疗)。但根据现有的临床试验数据,并非所有人都能从房颤上游治疗中获益,只有部分特定人群,尤其是房颤发生前选择适当的上游治疗,才能使其积极作用得以体现。对于已经发生房颤的人群,上游治疗的作用明显不尽人意,有些药物在理论上能够改善心房重构,但大型临床试验的结果仍然存在争议,因此对已发生房颤的人群,权威的房颤管理指南未进行相关推荐。 如何预防房颤呢? ◆避免大量饮酒、过度运动、情绪激动、吸烟、过度劳累等 ◆控制糖尿病、肥胖、慢性肺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鼾症)等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发病 ◆左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的心衰患者以及高血压患者,可以用ACEI或ARB预防新发房颤 ◆对于心脏搭桥术后患者,可以用他汀预防新发房颤 ◆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推荐用ACEI、ARB或他汀预防房颤 其实在房颤发生前,心房基质的变化已经开始,一旦房颤发生,上游治疗的作用非常有限,目前尚未出现可靠的能够逆转房颤的药物。因此,治疗房颤不仅要见招拆招,更重要的是追本溯源,未雨绸缪,在房颤来袭前,就应该积极预防,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