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123 |
2016-05-18 11:02 |
[attachment=1523155] 五台山文殊院的智真长老是鲁智深的师父,他是《水浒传》中极富“神性”的人物之一,可以说五台山文殊院能名扬天下,多半是因为智真长老住持那里。 智真长老的“神性”主要指的是他能预知未来,这一点恐怕鲁智深深有体会。 智真长老对徒弟鲁智深未来的人生道路有过三次预测,分别是: “日后定成正果”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看过《水浒传》的朋友都知道,这三次预测后来都得到了验证,可见智真长老确有预知未来的能力。 (有人认为“智真长老”这个人是作者特意安排的,就像《红楼梦》中作者安排“太虚幻境”一节和《金瓶梅》中作者插入“吴神仙贵贱相人”情节一样,都是对主要人物命运的提前预告。[attachment=1523156] 施耐庵安排这样的情节可能确有这样的作用,但是我们对《水浒传》中的神话成分,神话情节决不能这样简单地看待,因为他的作用不仅于此,对于这个问题,后面会有专文讲到) 智真长老能预测未来,很牛吧!但是他的“牛”还不止这一点。 他造福一方,被当地百姓奉若神明 五台山下有个集镇,鲁智深去买酒吃,酒家说:“师父少罪,小人住的房屋,也是寺里的,本钱也是寺里的。长老已有法旨:旦是小人们卖酒与寺里的僧人吃,便要追了小人们本钱,又赶出屋,因此,只得休怪!”鲁智深听了,只好作罢,去别的酒店吃,岂料一连几家都如此推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因为智真长老的缘故,五台山文殊院的香火很旺,香客极多。智真长老为了方便香客们的食宿,特地在五台山下盖了一座集镇,召集近处的乡民在这里做买卖。这些乡民不仅可以免费住寺里盖的房子,而且寺里还无偿提供他们本钱。不过寺里长老有一个要求,凡开酒店的,谁也不许卖酒与寺里的僧人,不然,就收了房子和本钱。[attachment=1523157] 智真长老的这一做法,不仅方便了外来的香客,而且造福了五台山一带的乡民,使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因此深受当地人的尊崇。当地人不仅谨遵智真长老的旨意,还把他的旨意称为“法旨”,将其奉若神明。 他让天下人对五台山僧人另眼相看 智真长老能预知未来,乃得道高僧,被人称为“活佛”。他不仅被当地人奉若神明,倍加尊崇,而且外地人也因他的缘故对五台山僧人非常尊敬。比如: 鲁智深离开五台山前往东京大相国寺,在路上行了“半月之上”,来到青州桃花山桃花村刘太公庄上,欲在这里投宿。开始庄客不收留鲁智深,后来鲁智深报了来历之后,刘太公说:“既是五台山来的僧人,随我进来。”到大厅之后,刘太公又说:“师父,休要怪,庄客们不省得师父是活佛去处来的,他作寻常一例相看。”从刘太公的话里我们不难看出,“活佛”智真长老的影响是多么大,庄客们开始不收留鲁智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鲁智深来自五台山,而且一句“他作寻常一例相看”,可见寻常的寺庙都不能与五台山文殊院相提并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五台山文殊院乃“活佛(智真长老)去处”。[attachment=1523158] 除此之外还有一例: 鲁智深来到瓦罐寺向几个老和尚讨饭吃,初时,老和尚们不肯,鲁智深道:“俺是五台山来的僧人,粥也胡乱请洒家吃半碗。”老和尚道:“你是活佛去处来的僧,我们合当斋你……”可见“活佛”智真长老影响之广 综上所述,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乃得道高僧,被人尊为当世“活佛”。他造福当地乡民,被奉若神明;他住持五台山文殊院,使寺院闻名天下,这样的人怎一个“牛”字了得? 鲁智深真和他师父辈分相同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个人物,在说到他出家为僧的那一段的时候,有细心的读者发现,鲁智深的师父称作“智真长老”,智真长老的师弟称为“智清长老”,难道鲁智深和他的师父、师叔平辈?[attachment=1523159]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是这样解释的: 鲁智深是在赵员外的建议下出家的,出家前,赵员外对鲁智深说:“离此间三十余里有座山,唤作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院,原是文殊菩萨道场。寺里有五七百僧人,为头智真长老,是我弟兄。”后来赵员外带着鲁智深来到五台山,对智真长老说:“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根据赵员外的话,智真长老是他的“弟兄”,而鲁智深是他的“表弟”,所以平辈。 对于上面的解释,我认为是极为不合理的。我们怎么能够拿佛家与俗家相提并论呢!其实对于上面的疑问,牵涉到出家人取名字的一个问题。[attachment=1523160] 我们都知道,古人取名字,除了“名”之外,往往还有“字”和“号”。比如诸葛亮,他除了“亮”这个名之外,还有字“孔明”,号“卧龙先生”。而出家人也往往是这样,一个出家人一般都有三个名字,一个是俗名,一个是法名,一个是法号。“俗名”就是出家前的名字,而“法名”和“法号”则是出家后的名字。 出家人的“法名”和“法号”的取法是很讲究的。 对于出家人来说,取“法名”是很严格的,必须按照一定的辈分。拿少林寺来说吧,为僧人取名,总共有70个辈字,分别是: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周洪普广宗,道清同玄祖。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德行永延恒,妙体常坚固。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宗祚。衷正善喜祥,谨悫原济度。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平辈的师兄弟必须用相同的“辈字”,比如“道”字辈的师兄弟取法名时,都叫做“道某”;“道”字辈的徒弟们则统一称作“清某”。 相对于“法名”来说,取“法号”的形式就没有这么严格了。[attachment=1523161] 一个僧人的“法名”一定是为他剃度的师父来取,而“法号”则不一定,可以是他人,甚至也可以是自己,并且起“法号”也不用一定得按照特定的辈分。比如《西游记》里的唐僧,他的“法名”叫做“玄奘”,这是为他剃度的师父取的,而法号“三藏”则是唐皇李世民赐的,并且也没有按照“玄”字辈来取。 “法名”和“法号”除了起法不同,在使用上也不相同。 一个僧人的“法名”不是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叫的,一般只有他的师父或是寺里的长辈僧人才叫,甚至他的师父或长辈一般也不叫他的法名,而往往叫他的法号;而“法号”就不同了,不仅寺里的僧人(不管是长辈、平辈或是晚辈)都可以叫,而且寺外俗人也可以叫。 由此可以见,大家所熟悉的“智深”只不过是鲁智深的“法号”而已,至于他的“法名”是什么,书中没有提到,我们也不得而知。[attachment=1523163] 那么,智真长老给鲁智深起的“法号”为何非要有一个和自己同样的字——“智”呢?或许就像有人解释的那样,智真长老顾及到鲁智深是和自己称兄道弟的赵员外的表弟吧!反正“法号”怎么取相对随便些,即使这样也不会引来非议。(来源于网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