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16-04-12 07:01 |
病毒作祟
流感可致重症死亡
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发病急、传染性强、传播迅速,常有突发高热、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肌肉和关节痛、疲软无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成重症和死亡。
流感属于中医学“时行感冒”的范畴。中医认为时行病毒是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流感的发病不仅是由于感受外邪侵袭,还与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有关,尤其是当气候失常、寒暖失调之时更容易发病。
预防流感
保暖乐观还要运动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流感?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教授支招如下: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及时增减衣物,以适寒温,体质偏差者,春“捂”直到清明过后,最好随身携带薄丝巾,注意颈肩部的保暖。回南天要开窗间歇通风,下午是最佳时机,阴雨天把朝南或东南方向的门窗关闭,不给窗外虎视眈眈的湿气任何潜入的机会,应在下午或傍晚气候相对干燥的时候,开窗通风。
“起居有常,行止适度”——作息要有规律,春回大地,昼渐长,夜渐短,天气转暖,而空气潮湿,人体阳气易为湿气所困,为适应这种变化,应当晚睡早起,但患有流感的人,晚上不要太迟入睡,建议11时前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休养精气。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患有流感的人不要过于紧张,过于忧郁。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
“适当运动,提高免疫”——春季应适当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但运动不宜剧烈,不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否则可能耗阳气,易感受外邪侵袭。适合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瑜伽等。此外,阳光明媚之时,多出去晒一晒太阳,可以温煦体内的阳气,阳气足则体健。
私人定制:
预防流感六药膳
1.豆豉二白汤
原料:淡豆豉10g,葱白15g,白萝卜30g。
制法:将各物洗净,白萝卜切成小块,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适宜人群:平素怕冷、鼻塞流清涕、头痛、肌肉酸痛者。
2.姜枣苏叶汤
原料:生姜3g,大枣3枚,紫苏叶10g,红糖适量。
制法:将生姜洗净切丝,大枣去核,与紫苏叶共装茶杯中,冲入热水200ml,加盖浸泡5分钟,加入适量红糖,趁热饮用。
适宜人群:平素怕冷、鼻塞流清涕、头痛、肌肉酸痛者。
3.芦根薄荷饮
原料:芦根15g,薄荷5g。
制法:将芦根、薄荷洗净,加水适量,煮沸热饮。
适宜人群:发热、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口干欲冷饮者。
4.清热利湿汤
原料:紫苏叶10g、绵茵陈10g或木棉花20g,猪瘦肉150g,生姜2~3片,精盐适量。
制法:将各物洗净,猪瘦肉切成小块,与紫苏叶、绵茵陈或木棉花、生姜一起放入瓦煲内,武火煮沸后改为文火煲约1小时,放入适量精盐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平时易“上火”或“湿热重”的人。
5.薏米红豆生姜粥
原料:薏米20g,红豆20g,粳米50g,生姜3~4片。
制法:生姜切丝,将薏米、红豆浸泡过夜,再放入粳米、姜丝煮粥。
适宜人群:适用于湿困中焦、头重、口中黏腻、肢体困重、大便黏腻者。
6.黄芪苏叶饮
原料:黄芪15g,紫苏叶10g,大枣3枚,生姜2~3片,红糖适量。
制法:上四味共入砂锅煎取汁,放入适量红糖,趁热饮用。
适宜人群:适用于机体免疫力差、平素易感冒、怕冷、打喷嚏、胃纳差者。
预防流感处方
处方一:紫苏叶10g,苦杏仁10g,桔梗10g,薏米15g,菊花10g,连翘10g,苍术10g,甘草5g。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利湿。
服用:煎服,每天一次,服用2~3天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体质偏热、高热、口渴欲饮、咽痛、痰黏或黄者。
处方二:紫苏叶10g,苦杏仁10g,桔梗10g,薏米15g,陈皮5g,桂枝5g,苍术10g,甘草5g。
功效:祛风散寒、和胃宣肺。
服用:煎服,每天一次,服用2~3天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体质偏寒、高热、恶寒重、全身肌肉酸痛者。
处方三:苦杏仁10g,白蔻仁15g,薏米20g,藿香10g。
功效:化湿和中、降气止咳。
服用:煎服,每天一次,服用2~3天即可。
适宜人群:适用于湿热体质,发热,肢体困重,头重,胃纳差,口中黏腻者。
提醒:
老少警惕精神差食欲差
张忠德提醒说,患有流感的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食宜清淡,多饮温开水,或果汁(橙汁、苹果汁等),不宜进食肥甘厚腻、生冷、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不宜剧烈运动,多休息,宜早睡。
(2)发热期间不宜上班,建议居家隔离,若必须外出,建议戴口罩,防止传染。
(3)老人、幼儿因症状不典型,早期容易被漏诊,若家人发现其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情况,注意及早测体温。
(4)一般发热持续超过3天仍有高热,或出现胸闷、气促、极度疲倦、反应迟钝、尿少等症状中的一个或多个,应立即就诊。切忌见发热即清热,体温一般超过37.5℃,及早到医院发热门诊就诊。
此外,如果使用预防中药,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服用。如有慢性疾病、妇女经期、产后应慎用、孕期忌用。服药后如感到不适,应停服或咨询医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