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16-04-07 07:09 |
20多岁的小丽,大学毕业1年多,在一家私企上班。最近几周她频繁出现失眠、烦躁、心慌、不想上班、兴趣丧失等症状。一到晚上睡觉,小丽总是担心自己睡不着,第二天上班更加难受,反反复复之下,小丽很痛苦。 【心理分析】 小丽是典型的“情绪性失眠”,也就是说她的失眠是由情绪所引起的。小丽的情绪主要表现为烦恼、愤怒、害怕失眠、担心失眠带来的后果,以“焦虑”情绪为主要特征,而她的焦虑正是围绕睡眠问题。临床经常遇到这样一些失眠患者,他们形容自己患了“睡眠恐惧症”,睡觉时一到床上首先担心的就是自己会睡不着,有的总怕半夜醒来难以入睡,越怕就越清醒,越感到紧张。受情绪所影响,失眠越来越厉害。其实,失眠本身的危害远不如对失眠恐惧与担心所造成的危害大。人们因为对失眠的恐惧与害怕,产生了失眠→恐惧→紧张→失眠加重→恐惧加重→紧张加重→失眠更重的恶性循环。 要克服这些情绪,就要有正确的认识: 第一,负面的情绪会造成失眠。正常人想要入睡,只要躺在床上保持安静,心情平静,让大脑和身体逐渐放松下来,人就会慢慢进入睡眠的状态。而人如果情绪失控,持续性地处于这样一些情绪状态,如紧张、担心、害怕、怀疑、愤怒、憎恨、抑郁、焦虑等,整个大脑和身体始终无法放松,大脑就会一直处在一种高速运转的状态,无法进入睡眠状态。 第二,不良心理暗示。最常见的引起失眠的暗示心理就是:害怕心理。人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有两个过程——兴奋和抑制过程。“怕失眠,想入睡”,本身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这一心理暗示本身却会引起脑细胞的兴奋,让抑制的过程无法实现。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脑细胞就越兴奋,故而会加重失眠。 第三,期待。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做某事时因担心睡过头误事,所以会出现早醒、睡得浅等情况。如第二天早上要赶火车、飞机,容易早醒;如面临结婚、考试、晋升等大事时,会处于期待兴奋状态,激动得难以入睡。 第四,自责。有些人会因为一次无心的过失,感到内疚自责,睡前总是在脑子里重演过失事件,并懊悔自己当初没有妥善处理,总想着如果重新来一遍,自己该如何去做,纠缠在自己编织的故事情节中,久久不能入睡。 第五,冲突和矛盾。一些人由于童年时受到丧失重要亲人、恐吓等创伤刺激事件后感到害怕,因此出现了怕黑而不敢睡觉的情况,虽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好转,但成年后,只要受到突发事件刺激后,又会出现失眠的状况。 因此,要管理好情绪,不要过度看重睡眠。情绪性失眠既然因情绪而起,那么若程度较轻,失眠者可以学会通过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予以改变。管理情绪并不等于简单地压抑自己的情绪,而是要学会适度地宣泄;其次,不要把睡眠看得非常重要,失眠问题并没有想象那么严重,人应该相信自身内在的调整;最后,要培养自己健康规律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而对于较严重的情绪性的失眠,则应求助于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加强心理疏导,寻找到造成患者失眠的心因性因素,并进行具体解决。 深思熟虑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会发现有时“想太多”而举步不前,尤其是下面三种想法,你考虑得越多,就越给自己的行动拖后腿。 “别人会怎么看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假想的观众”,会假定自己受到别人的关注,于是就会在意穿这件衣服别人会觉得好看吗?发这个图文到朋友圈别人会怎么评价我?说这句话他人是否会赞成?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无可厚非,但如果过度在意他人的想法,甚至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为了满足这些假想的观众,花费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无意义的事,那就得不偿失了。“别人怎么看”只是自我评价的一个参考,不要看得太重,要理性认识自己,坚定按自己的意愿和目标走。 “反正都会失败的。”很多人“还没开始,就已经输了”,说的就是抱有“必败”心态的人。其实有这种心态的人都特别渴望胜利和成功,只是经历过失败后不愿再面对失败,而使用“反向形成”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用“我就是不行”、“肯定做不到”以掩盖“我要成功”的念头。不要掉入恶性循环中,直面内心想成功的欲望,认识到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当你接受这个事实,就不那么恐惧失败了。 “现在做已经太晚了。”“什么年龄就该做什么事”,是很多人的固有思维。当这种偏见对准自己的时候,就自我设限了。这类人常常被因循守旧的观念“绑架”,使自己的人生陷入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的境地。年过花甲还参加高考、不惑之年选择创业、在婚育年龄毅然出国深造……这样突破年龄对自我发展限制的例子不在少数。别让“太晚”作为懦弱的借口,只要开始,就永远不怕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