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中医教你如何拉筋养生延寿(转帖)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中医教你如何拉筋养生延寿(转帖)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假正经也 2016-04-02 11:36
      
       中国民间有俗语说,“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拉筋对我们来说,不仅使身体变得更柔软,更能使身体舒展,健康且养生。
  你需要拉筋吗?

  俗话说:“老筋太短,寿命难长!”从前筋缩多数发生在老年人身上,但近十几年间电脑普及,中青年人甚至学生这些长期伏案工作和学习的人群都出现筋缩现象。你有没有筋缩?自查一下以下症状:1、颈紧痛;2腰强直痛;3不能弯腰:4、背紧痛;5、腿痛及麻痹;6、不能蹲下;7、长短腿:8、脚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牵引痛;9、步法开展不大,密步行走;10、髋关节的韧带有拉紧的感觉;11、大腿既不能抬举亦不能横展;12、身体不灵活;13、肌肉收缩、萎缩:14、手不能伸屈(手筋缩短);l5、手、脚、肘、膝活动不顺。

  中医把人的皮、肉、筋、骨、脉称为“五体”,其中筋尤为重要。古语有云,“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易筋经》中也记载了关于筋与健康的论述:“筋弱则懈,筋壮则强,筋和则康。”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健身保健操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还是现代的体操、健身操、瑜伽,都很重视拉筋健身的步骤。如果时间或空间有限,不妨忙里偷闲练练“拉筋”,既能保持筋的活力,提高身体素质,又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对场地也没有多高的要求。

  中医教你如何拉筋

  一、蹲坑拉筋

  具体做法:

  这是最古老的自然拉筋法,其拉筋的部位之多甚至超过了卧位拉筋法。此法操作简单,就是在地上蹲5~40分钟,动作如同蹲坑拉屎一样,故称“蹲坑拉筋法”。名虽粗俗,但便于记忆、想像和回味。可以随时随地开练。两脚分开蹲下容易,适合初学者;可慢慢增加难度,将双脚并拢,下蹲到底,双手抱腿、埋头,效果会更好,这便是道家所称的“婴儿抱”,人在娘胎里就这样。如果脱鞋下蹲难度更大,疗效也会更好。

  双脚并拢,缓慢弯腰下蹲,屁股紧贴着脚后跟,双手环抱膝盖,背部自然放松,头轻轻下垂,如同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天然状态。

  此法的功效拉筋的范围广、部位多。几乎将卧位拉筋拉不到或拉不彻底的筋都可拉开,比如脚跟、脚踝、小腿肚、膝盖、胯部、骶髂、尾椎、腰部、胸部、肩部、颈部的筋缩,此法与卧位拉筋是极好的互补方法,可打通全身主要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和大小肠蠕动,是典型的“地毯式轰炸”疗法。

  对绝大部分已知疾病都有帮助。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妇科病、男科病、便秘、痔疮、肠胃炎、各种腰腿痛、各种关节炎等等。对亚健康者是很好的养生、保健和康复方法。

  二、掌托天门

  第一个方法是《易筋经》第三势的“掌托天门”:两脚开立,足尖着地,足跟提起;双手上举高过头顶,掌心向上,两中指相距3厘米;沉肩曲肘,仰头,目观掌背。舌舐上腭,鼻息调匀。

  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托,两腿同时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收势时,两掌变拳,拳背向前,上肢用力将两拳缓缓收至腰部,拳心向上,脚跟着地。反复8~20 次。

  三、扶门框拉筋

  利用自家的门框,双手上举,扶住两边门框,尽量伸展双臂;一脚在前,站弓步,另一脚在后,腿尽量伸直;身体正好与门框平行,头直立,双目向前平视; 以此姿势站立3分钟,再换一条腿站弓步,也是3分钟。

  拉筋你应该注意的事项

  不适当的拉筋有时会出现肌腱拉伤。尤其缺乏运动者和老年人肌腱弹性差,更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跟腱和腓肠肌是较容易受伤的部位,严重时会出现肌腱部分撕裂,造成肢体肿胀、皮肤淤斑。

  1、在拉筋之前必须先热身,比如说,利用小跑步使体温增加,提高拉筋的成效,减少受伤的机会。进行柔韧性拉伸之前先要热身(慢跑)使体温升高,有助于提高拉伸幅度。

  2、拉筋的动作要缓慢而温和,千万不可猛压或急压,或别人施加外力帮忙。只要用力不当,都会造成伤害。

  3、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觉有点“张力”或“酸”,但一般别到“痛”的程度。拉筋到“痛”,濒临受伤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

  4、运动有益健康,但应该遵循人体的自然规律,而非挑战自然规律。有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等症以及长期体弱者、大病初愈者等,一定要遵医嘱,不可擅做此类锻炼,以免适得其反,中老年朋友尤其要当心。

  拉筋术这是中医整体疗法,跟“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西医不一样,拉筋术无需知道具体的穴位,也可以简单可行的疏通人体各大经络!“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拉筋术可以有效去除各种疼痛!而且这也是自然疗法,没有副作用!

水煮_沉浮 2016-04-17 23:15
拉筋不一定能长寿吧?拉筋主要是让关节保持柔顺性,而不能延长寿命。


查看完整版本: [-- 中医教你如何拉筋养生延寿(转帖)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