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四岁下儿童易铅中毒 宝宝这些异常当心铅中毒 --]

武当休闲山庄 -> 医疗保健 -> 四岁下儿童易铅中毒 宝宝这些异常当心铅中毒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姜谷粉丝 2016-03-24 07:54

按照该院的调查显示,0~6岁儿童铅中毒流行率达42。7%,其中以Ⅰ-Ⅱ级的轻度铅中毒为主,症状多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而Ⅲ级铅中毒数量则极其少,症状表现为智商、身高下降。那么,哪些儿童易铅中毒?
血铅水平“涨跌”4岁是分界线
据调查人员介绍,该研究还发现4岁以前儿童血铅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增加,而4岁以后则又渐渐降低。其主要原因是4岁后的儿童消化道屏障功能逐渐健全,对铅吸收减少。
按照调查,儿童可从五种源头上考虑并提前预防,包括父母从事铅暴露职业,下班前未洗头、洗澡、洗手、换衣服而将铅带回家;母亲对小儿不良行为习惯、饮食卫生等教育不当;常吃皮蛋、罐装食品及饮料,可能与采用铅锡焊缝造成罐装食品、饮料污染有关;儿童咬玩具、吮吸手指、进食前不常洗手等,直接将铅吃入消化道;家住车流量大的街边及公路边,将空气及灰尘中的铅经呼吸道吸入人体。
“爸爸妈妈经常接触铅暴露的物品很容易影响到小孩,看似健康的准妈妈也有可能将铅通过脐带血带给婴儿。”据研究人员介绍,产前铅暴露比产后铅暴露对儿童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
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铅暴露环境主要有这些:
1、含铅油漆是目前儿童铅暴露的最主要原因。儿童居住于含铅油漆刷饰的房间里,血铅水平明显高于居住于无铅污染住房内的儿童。孩子居住在只刮了“大白”的房间是最安全的。
2、儿童玩具和学习用品。如课桌、椅子的棕黑色油漆层,教科书彩色封面,彩色蜡笔中的含铅量也有可能引起儿童铅中毒。
3、用含铅釉彩器皿储存食物易造成铅中毒。家长在给宝宝选择餐具时尽量不要选择彩色的,越鲜艳含铅越高。
4、土壤是自然界中铅的最大储存库,土壤中的铅会在儿童玩耍时被有意无意地摄入,造成儿童铅中毒。孩子如果手上沾到了土,家长要告诉他不要把手放到嘴里,回家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手。
不仅要清楚容易铅中毒孩子的群体,而且还要知道铅中毒之后的症状表现。那么,孩子铅中毒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胃口差、腹痛、贫血、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等都被描述成是铅中毒症状,但这些症状并非是铅中毒的特异性症状。铅中毒症状在消化性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有所不同。但是当血铅浓度超过100微克/升,就会对健康产生危害,但此时宝宝可以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因此,最好妈妈在宝宝1岁时检测一次血铅水平,2岁时再复查一次。宝宝患铅中毒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
1、消化系统表现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口有金属味、流涎、腹胀、便秘、便血、腹绞痛并喜按,还可有肝肿大、黄疸和肝功能减退等。
2、神经系统表现为头痛、眩晕、烦跺不安、失眠、嗜睡、易激动,重者可有谵妄、抽搐、惊厥、昏迷,甚至脑水肿和周围神经炎的表现也可出现。
3、血液系统表现出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等贫血症状。
4、泌尿系统症状有腰痛、水肿、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严重者还可出现肾衰竭。
宝宝在肚子里就会打嗝?宝宝打嗝怎么处理好
宝宝的打嗝是因为横膈膜突然用力收缩所造成,是很常见的情形,一般很短的时间后会停止打嗝,这对宝宝是无害的,长大些会自然缓解,但是若宝宝打嗝时间过长或发作过频繁,多少都会让“照顾者”感觉有点不舒服。宝宝打嗝有哪些原因?应该怎样防治?
有些孕妇可能在怀孕第两三个月时就感觉到宝宝打嗝,或产前超声波检查时,看到宝宝在妈妈肚里打嗝。不过宝宝最常发生频繁打嗝的年龄,还是在刚出生在前几个月,而通常在1岁以后就会改善。
宝宝打嗝原因
1、常在刚喝完奶时发生,可能是宝宝常哭闹或在喂食时吃得太急,而吞入大量的空气造成的。
2、 有时肚子受寒,或是吃到生冷食物等也会出现打嗝症状。
3、 其他较少见的原因是与胃食道逆流及疾病如肺炎有关,或与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关。
宝宝打嗝怎么办?
宝宝若无其他疾病而突然打嗝,一般无需作处理,通常打一会儿就可自行停止,除非发作时间较长,连续5~10分钟。
如果宝宝因吃奶后腹部胀气,放下平躺时会打嗝。这是因为奶瓶开口小,婴儿在吸奶的时候,因用力吸而吞入太多的空气,造成了胀气现象,因此家长可以在宝宝喝完奶之后,多抱一会儿,轻轻拍宝宝背部,或是轻柔按摩腹部来帮助排气,可以预防宝宝打嗝及溢奶。
做好宝宝腹部的保暖:新生儿若无其他疾病而突然打嗝,并且嗝声高亢有力且连续,一般是受寒凉所致,寒热之气逆而不顺时也容易诱发打嗝,这时可以给宝宝喝点温白开水并且要做好宝宝的保暖工作。
试着少量多餐的喂食法,或喂食后抱起宝宝拍背以加强排气。
不过如果宝宝频繁地打嗝,同时并有食欲变差,体重减轻或频繁呕吐,就应该带宝宝到医院做详细检查。



查看完整版本: [-- 四岁下儿童易铅中毒 宝宝这些异常当心铅中毒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