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三国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三国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假正经也 2016-02-10 17:36
         <<三十六计>>中的第21计名叫金蝉脱壳,是"混战计"系列里的第3计.此计的本意是: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外壳还挂在枝头上.用在军事上,是指通过伪装摆脱敌人,进行撤退或转移,以实现己方的战略目标的谋略.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敌方对我方固有的既定思维,制造假象来迷惑对手,使敌军误以为我军仍在他们的掌控之中,对我方抛出来的假象深信不疑,不做任何防御或补救措施.使我军得以顺利而成功地摆脱掉面临的威胁.三国里就有这样的例子.



        金计一:第12回,曹操领兵至濮阳,征讨吕布.谋士陈宫为小温侯献上一计,令城中富户田氏诈降,诱使曹阿瞒进城,予以全歼.曹孟德带领部将典韦,夏侯渊,李典,乐进等入城,来到州衙,路上不见一人,操知是中计,忙拨回马,大叫"退兵!"州衙中一声炮响,吕布的伏兵从四处杀来.曹操与典韦等人顿时被杀散.操见典韦杀出去,四下里人马截来,不得出南门;再转北门,火光里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竟过.吕布从后拍马赶来,将戟于操盔上一击,问曰:"曹操何在?"操反指曰:"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曹操拨转马头,望东门而走,正逢典韦.韦拥护曹操,杀条血路,冲出城去.



        小温侯吕布尽管武艺高强,骁勇过人,是三国中武功最高的一名勇将,大名鼎鼎的关羽和张飞,二人连起手来,在虎牢关下也不过与吕奉先打了个平手而已,可见吕布的本领.故在白门楼上,落在曹操手里,被捆得如同粽子一般结结实实的小吕非常自负地向老曹夸口道:"公为大将,布副之,天下不难定也."并非完全是那王婆卖瓜.所以竟弄得曹孟德也一时拿不定主意.不过古语曰:"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于谋."在三国里武功排名天下第一的吕布最后失败,落得个被曹操活活缢死,然后枭首示众的可悲下场,正是由于他缺乏谋略的缘故.最能体现吕奉先这一性格缺陷的例子就是濮阳之战,小温侯竟然会当面放跑了曹操!读者每看到此处,无不感到是又好气又好笑.从此,吕布终身背负上了一个“匹夫之勇”的丑名,至死都没有解除。与小吕正好相反,曹操虽然在小说及历史上以奸诈恶毒闻名,但不可否认的是,曹孟德的出众智慧在三国中是举世公认的。单看他在濮阳城内近乎神奇的脱身,胆大,冷静,聪慧,是他能最终脱险而归的重要原因。面对与吕布的狭路相逢,曹阿瞒不慌不忙,镇定自若地以一招“金蝉脱壳”,瞬间就将迫在眉睫的杀身之祸化险为夷了!让人不由得不佩服曹操的机智和胆量。陈宫曾阐述自己宁愿追随吕布而不愿跟从曹操的理由是:“布虽无谋,不似汝诡诈奸险。”但非常遗憾的是,对于军事家和政治家来说,“兵不厌诈”才是克敌制胜,获得成功的关键法宝,而不是忠厚老实。吕布和陈宫的失败恰好证明了这一点。曹操哄骗吕布的脱身之计可谓是三国里最脍炙人口的金蝉脱壳之计!



       金计二:第100回,诸葛亮四出祁山,突然接到蜀后主之命,宣召孔明回.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近日先退此营,假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司马懿闻蜀寨空虚,人马皆去,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点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曰:"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填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也!"遂引大军还洛阳.



       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三国里最著名的一对冤家对头,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是彼此之间早已是知根知底了,对于自己出招后,对手会出什么招来应对,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为了让蜀军能全身而退,把损失降到最低点,诸葛孔明针对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和其指挥行军作战的特征,使了这招"金蝉脱壳"之计.谨慎持重,与孔明打了多年交道,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最担心的就是不要又中了诸葛大丞相设下的圈套.因此,他非常注重对手留下的细节,以便对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但非常不幸的是,诸葛亮正利用了这一点,反其道而行之,故意留出破绽让对手去发现,去分析,从而作出错误的判断.为蜀军成功的摆脱魏军的追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这里,不得不说诸葛大丞相制造的假象极其的逼真,把司马仲达骗得是团团转.出于对孔明的畏惧和相信自己的眼睛,司马懿坚信这是诸葛亮又一次在诱骗自己上当.只是他猜的大方向没错,小方向却猜错了.孔明的确是在骗他,不过不是骗他来,而是骗他不要来.结果,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老司马与胜利再次失之交臂.而诸葛大丞相则如愿以偿,带领军队平平安安地回到了蜀国.诸葛亮的增灶退敌之计堪称三国里最具军事指挥技术含金量的金蝉脱壳之计.



       金计三:第115回,姜维九出祁山,与邓艾相持不下.蜀右将军阎宇,身无寸功,只因阿附黄皓,遂得重爵.闻姜维统兵在祁山,乃说皓奏后主曰:"姜维屡战无功,可命阎宇代之."后主从其言,遣使赍诏,召回姜维.一日三道诏至,宣维班师.维只得遵命,先令洮阳兵退,次后与张翼徐徐而退.邓艾在寨中,只听得一夜鼓角喧天,不知何意.至平明,人报蜀兵尽退,止留空寨.艾疑有计,不敢追袭.




        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北伐事业的接班人,姜维的个人能力在蜀军中可谓是首屈一指.其用兵之法与孔明如出一辙,连他的老对手魏军名将邓艾也不得不发出感叹:"姜维深得武侯之法也."(第114回)姜大将军与诸葛大丞相一样,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退路,尤其是如何确保蜀军在撤军的路上不被魏军袭扰,尽量减少部队的损失,平安回归.可以说,姜伯约在这个问题上做的非常好,如他崇敬的前任一样的好.姜维九次出祁山北伐中原,有胜有负,唯独在撤退的事情上,他失败的例子非常少,几乎都是全身而退.姜维的最后一次北伐,由于蜀后主听信谗言,下了撤军的命令,作为臣子的姜大将军不得已选择了服从.为了使自己在撤退时无后顾之忧,姜伯约也用了"金蝉脱壳"之计.一整夜,蜀军的营寨内响彻了鼓角之声,弄得魏将邓艾摸不着头脑,又不敢轻举妄动.等到邓艾明白过来,蜀军早就跑得远远的.而此时邓士载仍不敢相信对手是在逃跑,以为这又是老冤家姜维在故弄玄虚,吸引自己上钩.他犯了与司马懿一样的错误,过分的谨慎,过分地重视对手,结果造成了成功远离自己而去的尴尬局面.而姜大将军则又一次打赢了与魏将邓艾之间的心理战.尽管书中对姜伯约的这次撤军详情所用笔墨不多,但仍不失为三国里又一个成功的退敌之计.姜维的利用彻夜不停的鼓角声作为疑兵之计来智退邓艾的故事,可称得上是三国里最简略的金蝉脱壳之计.



       俗语说的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当遇到强敌,或者己方出于某种原因需要撤退,逃跑就是必走的一步棋.而如何安全的离开,就成了考验军队指挥官的一项重要任务."金蝉脱壳"无疑是最好的逃走方法之一.摆脱敌人,转移部队,决不是消极的逃跑,一走了事.金蝉脱壳可以说是军事战术中的一种分身术,这种战术调动要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极其隐蔽.保留表面形式,稳住对方;抽走内在实体,使自己脱离险境,实现我方的战略转移目标,这就是"金蝉脱壳"之计的取胜之道.三国里的这三条"金蝉脱壳"之计都获得了成功,说明了该计在军事作战中的重要性.制造假象,稳住敌方,来为己方的主力部队安全的转移,离开危险地带,这就是"金蝉脱壳"之计的实质内容.三国这本书为此提供了极好的例子!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专责请注明出处.




天水寒心 2016-02-10 22:23
已经全文转载,谢谢楼主!

假正经也 2022-08-06 13:20
天水寒心:已经全文转载,谢谢楼主! (2016-02-10 22:23) 

你转载到哪里了,能否告知。


查看完整版本: [-- 三国三十六计之金蝉脱壳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