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15-11-17 07:30 |
牙齿对我们的身体有多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并不清楚。而遇到牙齿问题时,不少人会忽略、忍耐、害怕,甚至选择逃避。 乳牙患龋齿别忽视治疗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换牙之前得了龋齿可以不用治,将来长出恒牙就把它替换掉了。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换牙期出现龋齿,尚且可以考虑不治疗;但如果离换牙期还早,孩子还很小,则必须重视。 故事讲完后,郑教授演示了一张幻灯片:一名患儿上排恒门牙旁边有一颗尚未脱落、已经发黄了的乳门牙。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这颗乳牙后面的恒牙其实已经萌出,但是它非但没有向下长,反而是180度掉了个头向上长去,牙尖深深扎入牙槽骨和牙龈里。这是因为乳牙的病变已经波及到了恒牙的牙髓,导致恒牙畸形。我接触过很多类似的患者,其恒牙终身没能长出,萎缩在牙槽骨里,成了人们常说的豁牙子。 其实,乳牙出现问题,影响的不仅是营养摄入、恒牙萌出,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心理问题。 龋齿会通过母婴垂直传播 说到孩子,他们出现口腔问题,很多时候根由在于家长。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胎儿期,这是牙齿发育的关键期(胎儿6个月时,藏在牙槽骨内的牙胚开始钙化),孕妈妈的营养摄入和口腔保健尤为重要。 由于乳牙要在孕期钙化,如果孕期营养状况不佳,则会影响胎儿牙齿发育。很多0-2岁的患儿牙齿发育缺陷,大多是先天发育不足造成的,即便后天补钙,其实也已经晚了。另外,早产和牙齿疾病是有关系的。有些孕妇在孕期检查的时候一切正常,但突然就早产了。调查研究发现,孕期如果伴有中度或重度牙周病的话,就很容易导致早产。还有,孕期如果患有龋齿,则很容易垂直传播给胎儿。 一套“护齿三字经”:“怀孕前,必检查;无牙病,才安心;预洁牙,学护法;勤刷牙,无龈炎;用牙线,防龋齿;孕吐后,多漱口;牙急症,孕中治;营养全,促发育;破陋习,保健康;备常识,迎新生。 儿童口腔问题与监护人直接相关 3-6岁儿童竟然是龋齿的高发人群,很多业内人士对此都很疑惑。相关课题组做了一个研究,分别从孩子和父母的口中提取唾液,对三份唾液当中容易引起牙齿问题的细菌比例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孩子口中的致病菌70%来自于母亲。如果孩子长期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其他监护人照料,那么只要监护人存在口腔问题,孩子患口腔疾病的几率就会高于其他孩子。 前段时间有个来自内蒙古的4岁患儿,上下门牙都坏掉了,只剩下残根。虽然孩子每天刷牙,家长控制其吃糖,但依然没把口腔细菌拒之门外。原因是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吃夜奶,一直到1岁9个月仍然每夜食用母乳。殊不知,长期喂夜奶致使奶中的糖分等在口腔内转化成酸性物质(奶粉比母乳更甚),从而腐蚀牙齿。其实,婴儿6-8 个月的时候,母亲就要把喂夜奶的习惯戒掉。另外,家长在替孩子尝奶、尝饭的时候最好用一大一小两个勺,以避免把自己口腔中的细菌传染给孩子。 之前说过,乳牙在胎儿时期开始钙化,而出生后到6岁之前,恒压也在逐渐钙化,等待萌出了。小宝宝在刚刚长牙的时候可以用棉签、纱布或指套牙刷,用淡盐水浸湿之后轻轻擦拭,3岁以前不要使用牙膏。 牙齿磕掉立即安回原位能复生 涂氟+窝沟封闭保护稚嫩恒牙 曾几何时,我国中小学生开始进行定期牙面涂氟,那种略带香蕉味的药水味道成了很多孩子的童年记忆。虽是如此,但仍有一些青少年会患上龋齿。牙面涂氟难道是鸡肋吗?牙面涂氟应该是每学期两次,但到现在为止,很多学校还只是每学期一次,自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窝沟封闭虽然呼吁很久了,但落实情况也并不尽如人意。虽然很多牙具厂商大炒“ 细毛”的概念,但细毛牙刷仍然无法深入到臼齿的沟壑死角当中。此外,氟对于牙齿是把双刃剑,市面上的牙膏也呈现出一种对立的局面——有的以含氟作为卖点,有的以不含氟作为卖点。因为氟过量容易造成牙斑锈,也就是俗称的黄板牙;而适量的氟能保护牙齿与牙齿之间的那一面不受口腔细菌侵蚀。 很多人小时候家长不让剔牙,是怕造成牙缝变大、牙齿松动,对于一些牙科医生建议使用的牙线也有如此顾虑。一根牙线由很多纤维组成,当伸入牙缝中时,一束纤维自动变成一排,每根纤维的直径和牙缝的宽度是差不多的,正确使用不会造成牙缝变大、牙齿松动。 牙周炎和糖尿病会“狼狈为奸” 口腔疾病和慢性病存在诸多关联,有研究表明,如果糖尿病患者伴有口腔问题隐患,那么糖尿病会增加牙周炎的发病风险及严重程度,且牙周炎也容易增加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风险。 对于牙周炎,很多患者牙齿的旁边最开始是菌斑,逐渐形成牙石,造成牙龈萎缩,牙齿周围‘土壤’没了,牙齿就脱落了。有统计显示,青少年牙齿缺失多因龋齿,而中老年则是因为牙周疾病。很多有牙周问题的人在刷牙时牙龈出血之后就不敢再刷了,这是错误的,越是这样,越要轻轻地刷出血的地方。出血处往往位于牙齿和牙龈的连接部位,也是最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只有把这个地方的口腔细菌去除,才不会使牙周炎向纵深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