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地 |
2015-10-17 07:44 |
心脏是人体中体积最小、功率却最大的组织器官之一。在安静状态下,成年人每分钟的正常心率约为75次。但心脏并不是一直“循规蹈矩”地律动,当异位起搏点抢先起搏时,就会出现早搏。偶尔几次早搏,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不适感觉和反应症状,少部分人可能出现胸闷、心悸或者心跳到喉咙口的感觉。然而,并不是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究竟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及时就医呢?
心律不齐不可怕 关键分清疾病类型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医疗院长张大东指出,心律不齐是十分常见的,人的一生中难免出现,不一定都是疾病。因此,并非所有的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如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5次/分),均不用特殊治疗。绝大多数的心律失常并不可怕,但若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及其类型、程度等,排除是否存在器质性疾病。
在人体右心房上有个重要的小结节,称为窦房结。窦房结就像心脏博动的总开关,心律跳动的快慢受窦房结的控制。我们经常可以在体检单上看到“窦性心律不齐”这个医学术语,有些人以为这是一种心脏病变,其实并非如此。常人的心律都称为窦性心律,心脏跳动快慢跟神经支配有关,譬如运动的时候,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就会加快;睡觉的时候,迷走神经主导让心跳缓慢。也就是说,人在呼吸的时候,由于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张力交替变换,可能造成窦性心律不齐,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张大东解释,通常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律不齐往往在运动、劳累状态下多发,而功能性的心律不齐可能在休息状态下更易发生。如果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心律失常,一定要进行治疗;而功能性心律失常大部分不会造成实质性影响,不需要治疗。心律不齐或心律失常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类。一颗健康的心脏,在没有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可能受过度疲劳、饮用烈酒、喝浓茶、使用某些药物等诸多心外因素的影响,波及心脏,引起早搏、心动过速等,这些生理性的异常搏动只要去除诱因,心律不齐的症状自会消失。
心脏保健不可缺
调节情绪避免心律失常
“我曾经有个不到30岁的病人,主诉胸闷、憋醒,经检查发现冠脉血管堵了80%,需要立刻做支架。”张大东说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年轻就会发生心脏冠脉堵塞?原来他工作不顺心、长期心情不佳而导致生活压力大,再加上经常熬夜、吸烟喝酒、缺乏运动,造成冠脉容易痉挛,经常痉挛,血管容易长斑块、堵塞,引发冠心病。在发生心脏冠脉堵塞之前,该患者常常有早博、心动过速的症状,一时的疏忽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临床上患功能性心律失常的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情绪的大起大落、不良的生活习惯都易引起功能性心律失常,日常的心脏保健必不可少。首先要搞清诱发因素,很多人一旦确诊后往往高度紧张、焦虑、忧郁,严重关注,频频求医,迫切要求用药控制心律失常。而完全忽略病因、诱因的防治,常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其次稳定情绪,要保持平和稳定的情绪,精神放松,不过度紧张。精神因素中尤其紧张的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所以患者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避免过喜、过悲、过怒,不计较小事,遇事自己能宽慰自己。要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保证睡眠。其三要学会自我监测,在心律失常不易被抓到时,病人自己最能发现问题。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如果被确诊,必须合理用药,心律失常治疗中强调用药个体化,而有些病人往往愿意接收病友的建议而自行改药、改量,这样做很危险。病人必须按要求服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最后,定期复查心电图、电解质、肝功能、甲功能等,因为抗心律失常药可影响电解质及脏器功能。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
心悸、心慌、胸闷、乏力,这些症状在发生心律失常时都有可能发生,在没有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的情况下,偶尔心跳加快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虽然大部分心律失常没有大风险,但如果近期心律频繁出现问题,那么最好及时就医检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