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5-10-16 16:08 |
"空城计"也是<<三十六计.>>中的第32计,也是"败战计"系列里的第2计.这是一条名计,其知名度并不亚于美人计,走为上计等这些同伴.空城计,主要是指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使敌方产生怀疑,犹豫不前,疑中生疑.最后因害怕上当而中了我方的埋伏,不得不主动撤离.这是一招险之又险的险棋,稍有破绽,便前功尽弃.而施计者可能要陪上自己所有的一切.空城计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施计者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否则只能是作茧自缚.三国中就有不少与此有关的出色战例.
空计一:第95回,蜀军在街亭大败后,诸葛亮紧急作了布置,要部下按他的命令立刻行动,争取把蜀军的损失降到最低点.蜀将关兴,张苞各领三千人马,作为疑兵去武功山埋伏,意在惊扰魏军,使其不敢过于逼近,威胁蜀军.将军张翼引军修理剑阁,以备归路.马岱,姜维断后.又差人报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到西城搬运粮草.正在忙碌之时,忽然飞马来报,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分一半先去运粮草了.众官得闻,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藏匿,诸将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声言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批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前哨至,见此情形不敢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自来观之.果见诸葛亮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薼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令全军后撤.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退兵?"懿曰:"亮生平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兵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众皆叹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
这是三国里最著名的,也是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的一条空城计.该计也成了诸葛亮个人智慧计谋中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而孔明这次空城计能大获成功的关键原因,就是他正确地掌握了对手的心理活动.他利用司马懿极其熟悉自己的性格特征的特点,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使对手由此产生错觉,并进一步加深了司马懿的恐惧感.通过一连串反常的表面现象,一步一步把司马仲达从不信转为怀疑,又由怀疑转为担心,最后再由担心变为恐惧.结果,司马懿跑了,自己得救了.其实诸葛亮唱得这出空城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正如孔明自己所说的,在敌军兵力形势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打和逃都不是好办法.打,根本打不过;逃,逃不远就会被活捉.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利用疑兵计把魏军主动吓退,这才是转危为安的最佳选择.尽管冒险,但除此以外,的确已别无良策了.这个险值得冒,最终的结果如诸葛亮所愿,他成功了!当然,孔明也不傻,见好就收.司马仲达前脚刚走,他后脚就溜了.一点也不给司马懿买后悔药的机会.这场空城计可以说也是三国里最惊心动魄的一着险棋,也是最为读者所津津乐道的一条三国名计!
空计二:其实诸葛亮是一个惯用空城计唬人的智计之士.他在三国里使用类似如空城计的手法还有很多,如第99回,魏主睿拜曹真为大司马征西大都督,司马懿为大将军征西副都督,采取主动进攻的方法,领兵伐蜀.二人领命,引四十万大军,径奔剑阁,来取汉中.孔明得知,遂唤张嶷,王平吩咐曰:"汝二人先引一千兵守陈仓古道,以当魏兵.吾却提大兵便来接应."二人告曰:"人报魏军四十万,诈称八十万,声势甚大,如何只与一千兵去守隘口?倘魏兵大至,何以拒之?"孔明曰:"吾欲多与,恐士卒辛苦耳."嶷与平面面相觑,皆不敢去.孔明曰:"若有疏失,非汝等之罪.不必多言,可疾去."二人又哀告曰:"丞相欲杀某二人,就此请杀,只不敢去."孔明笑曰:"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见.吾昨夜仰观天文,见毕星躔于太阴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魏兵虽有四十万,安敢深入山险之地?因此不用多军,决不受害.吾将大军皆在汉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时以大兵掩之.以逸待劳,吾十万众可胜魏兵四十万也."二人听毕,方大喜,拜辞而去.魏将曹真与司马懿领兵至陈仓城内,不见一间房屋.寻土人问之,皆言孔明回时放火烧毁.魏军只得就地扎营.未及半月,天雨大降,淋漓不止.陈仓城外,平地水深三尺,军器皆湿,人不得睡,昼夜不安.大雨连降三十日,马无草料,死者无数.军士怨声不绝.魏主闻之,设坛求晴不得.乃下诏令曹真,司马懿还朝.
诸葛亮亲自导演的空城计又一次取得了成功,尽管这次不是他唱主角,又和心理战无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孔明在里面起了主导作用.这是诸葛亮一次利用气候变化,依托地理优势,采用了焦土政策,唱赢了一次真正意义上胜利的空城计.可以说此次空城计的成功是天时,地利帮了诸葛大丞相的大忙.
空计三:诸葛亮这个人的确爱唱空城计,早在第40回,他就唱了其个人生涯中的第一次空城计.荆州刘表死后,少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在新野驻防的刘备闻听后十分着急,与诸葛亮商议对策.孔明提议离开新野,撤到樊城.并建议用火攻来对付入城的曹军.刘备从之.诸葛亮随即作出部署,一面差人晓谕城中居民,愿随刘皇叔走的,即于今日跟刘玄德前往樊城;一面差孙乾往河边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另差糜竺护送各官家眷到樊城.又教关云长去白沙河上游埋伏,并堵住河流,等曹兵败退回来时放水淹之.又令张飞领兵负责厮杀,赵云引军分四队,负责在城内放火.糜芳,刘封二人带兵作为疑兵,以惊扰魏军.曹仁,曹洪带领魏军先头部队开到新野,只见四门大开,曹兵突入,并无阻当.城中亦不见一人,竟是一座空城了.曹洪曰:"此是势孤计穷,故尽带百姓逃窜去了.我军权且在城安歇.来日平明进兵."此时各军走乏,都已饥饿,皆去夺房造饭.初更已后,狂风大作,西,南,北三门皆火起.曹仁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县火起,上下通红.曹仁引众将突烟冒火,寻路从东门而出.一路上不断遭到赵云等人的袭击,好不容易逃到白沙河,正在涉水而过,关羽喝令军士擎开堵水的布袋,水势滔天,往下流冲去.曹军人马溺毙者极多.张飞又引军杀来,曹军大败而逃.刘备与孔明方才带领部众,一齐渡河,望樊城而去.孔明教将船筏放火烧毁.
在书中,诸葛亮从出场到谢幕,唱过许多空城计,以这三次空城计的规模最大.而这第一次的空城计,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与孔明能牢牢掌握敌军的心理密不可分.曹军习惯性思维,使得部队上下人员皆骄傲无备,这才让诸葛亮唱的这出空城计能获得成功.由此,尝到甜头的孔明一发不可收拾,屡屡祭出空城计这一法宝,来为处于险境的自己和蜀国解困解忧,而且是屡试不爽.诸葛亮也因此成为了三国中最会唱空城计的人.
有道是"兵行险招",空城计就是三十六计中一个最险的绝招.兵无常势,虚虚实实,变化无穷.故兵家有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败中求胜就是"空城计"的显著特征.打仗最担心的就是敌方乘我方最空虚的时候来袭击.而这个时候,己方主将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主帅心理和性格特征,根据对手情况,制定最佳之御敌对策.兵行险招以退强敌,就显得非常关键了.正确了解并掌握敌军主将的心理来指挥作战,这在冷兵器时代尤为重要.如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千万不要出此险招.况且,此计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当作缓兵之计来使用,以免被对手识破卷土重来.诸葛亮在第40回,第95回里唱的空城计就是如此.所以,要想彻底战胜对手,还必须自己拥有足与敌方相抗衡的实力,来挽救危局,才是正理.而不能只满足于在"兵行险招"里下功夫和老是在"剑走偏锋"里钻牛角尖!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