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5-08-03 19:49 |
<<孙子兵法>>的第11篇名叫"九地篇",也是一篇与地形有关的重要文章.本篇主要论述了军队在九种不同战略地形下进行作战的基本指导原则,特别强调了要根据在不同作战地区官兵所产生的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切合实际的战略战术,以确保战争的胜利.九地指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等九种不同的战略地形.曹操注:"欲战之地有九."王皙注:"用兵之法,利害有九也."张预注:"用兵之地,其势有九."其实都是对这九种在战争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地形的共识.
第1小节,孙子开门见山就对这九种地形进行了讲解."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在本国境内作战的地区,叫做散地.如第94回,司马懿在宛城擒孟达;在敌国浅近纵深作战的地区,叫做轻地.如著名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我方得到有利,敌方得到也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如诸葛亮一出祁山时著名的街亭;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地区,叫做交地.如徐州;同几个诸侯国相毗邻,先到达就可以获得诸侯列国援助的地区,叫做衢地.如荆州;深入敌国腹地,背靠敌人众多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如魏将邓艾占领的蜀汉国的江油城;山林险阻,水网沼泽这一类难于通行的地区,叫做圮地.如刘备征吴时,被吴军拦阻的彝陵,猇亭地区;进军的道路狭窄,退兵的道路迂远,敌人可以用少量兵力攻击我方众多兵力的地区,叫做围地.如第97回曾经让诸葛亮狼狈不堪的陈仓;迅速奋战就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全军覆没的地区,叫做死地.如第110回,蜀将姜维背水列阵的洮水地区.对于根据以上这些不同作战地区的特点,如何前去破解,孙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处于散地就不宜作战,如司马懿之所以违反兵法,出兵取宛城,擒孟达.其胜利的基础是建立在己方的行动保密迅速,而对方大意没有防备,加之孟达内部早就有司马懿的许多内应.因此才获得大功告成.司马懿的散地偏要作战的策略与兵法并不违背;处于轻地就不宜停留,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就在祁山这块轻地上;遇上争地就不要勉强去强攻,第95回,司马懿与张郃来到已被蜀军先期占领的战略要地街亭,面对违背作战常识,败局已定的蜀将马谡,没有立即发动强攻,而是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利用干渴使蜀军不战自乱,从而既轻松获得街亭这一事关整个战局的枢纽地区,又把己方的伤亡降到了最低点,比起纸上谈兵的马谡来,司马懿才是一位真正熟解兵法的大行家,对于在争地上该如何作战,马谡真的应该向司马懿好好学习了;遇上交地就不要断绝联络,如徐州自古就是一块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曹操为报父仇,兵伐徐州.刺史陶谦听从糜竺的计策,派使者请田楷,孔融二位带兵前来为其解围.孔融因被黄巾军围攻,自顾不暇,推荐刘备带兵替己前去解围.总算安定了徐州的局势,加之孔,田二人随后带兵赶来,吕布又在骚扰曹操的后方,迫使曹孟德不得不忍气吞声,撤军而去.曹操这次未能如愿攻下徐州,没有彻底断绝徐州这块交地与外界的联络也是其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进入衢地就应该结交诸侯,如荆州就是一块三国中三方争着抢来夺去的香饽饽,刘备先下手为强,以借为名,抢先从孙权手里夺得了荆州.不过由于荆州的地理位置实在特殊,与各国接壤,一旦其他诸侯国联起手来,光靠蜀汉一国是很难保住荆州的.故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在离开荆州入蜀前,特意交待给继任者关羽八个大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第63回)孔明很清楚如果四面树敌对荆州及即将成立的蜀汉国会有多危险.但最后骄傲的关公还是违背了诸葛亮的教诲,与东吴决裂,彻底的丢失了荆州和自己的生命.荆州这块衢地要想平安无事地生存下去,至少在三国时期,还是诸葛亮的八字方针最有效;深入重地就要掠取粮草,第117回,魏国名将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深入蜀汉国腹地,人马皆疲惫不堪,大家饥饿难耐.邓艾曰:"前面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众皆应声,直向江油猛扑过去.蜀军守将马邈被从天而降的魏军吓破了胆,乖乖地插起了白旗投降.魏军占领了江油后,得到了及时的补充和休整,也为今后绵竹大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可见在重地夺取敌方粮草方面的重要性;碰到圮地必须迅速通过,刘备虽然自夸:"朕用兵老矣."(第83回),但东征孙权时,被吴军统帅陆逊阻击在遍布山林险阻的彝陵,猇亭一线是寸步难行,无计可施.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一败涂地.关键的一条在于他没有尽快的从圮地通过;陷入围地就要设谋脱险,诸葛亮二出祁山,却未想到在陈仓碰上了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强劲的一个对手-----魏将郝昭.素以智慧过人的蜀汉大丞相诸葛孔明用尽了平生的所有本领,却未能撼动陈仓小城分毫,反而在前来救援的魏将王双率领的小部队打击下,损兵折将,进退不得.最后诸葛亮以埋伏计,引诱王双上钩,为蜀军大将魏延所斩,方才使得蜀军安然撤回汉中.看来孔明对于进入围地如何脱险,也是相当有研究的;处于死地就要力战求生.第110回,蜀将姜维兵发枹罕,魏雍州刺史王经领兵出战.姜维故意把军队带到洮水边,然后大呼曰:"事急矣,诸将何不努力?"于是众将一齐奋力向已经追到屁股后面的魏军杀去.尚沉浸在"蜀兵背水为阵,败则皆没于水矣"喜悦中魏军猝不及防,被拼死前来的蜀军打得大败,正在惊慌失措之际,姜维预先安排好的二路伏兵又从后面包抄过来.魏兵大乱,自相践踏,逼入洮水者无数,斩首万余,垒尸数里.魏将王经引百骑死命突围而逃.蜀军大胜.此役正应了孙子的"死地则战"的原则.
在第2小节里,孙子指出: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够使敌人前后部队不能相互策应,主力和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兵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上下之间无法聚集合拢,士卒离散难以集中,遇上交战,阵形也不整齐.至于我军,则是见对我有利就打,对我无利就停止行动.如三国中的三大战役莫不如此.官渡大战,曹操夜袭乌巢,又散布假消息调动袁军分兵,最后一举击之.打得袁绍全军溃败,只身跳上马,仅率八百骑而逃.把部队都丢下不管了.袁军上下级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因失去首领而处于极度的混乱之中,最后兵败如山倒,一发而不可收拾;赤壁大战,曹操庞大的水军被周瑜的火攻计彻底击毁,所有的军队在突如其来的大火中陷入了群龙无首的状态.曹操自己也不得不从华容道极其尴尬地脱身而捡回了性命;猇亭大战,被吴帅陆逊一把猛烈的大火烧掉了七百里连营的刘备,差点被吴军擒获,最后在部下的拼死保护下,逃到了白帝城.而他的部将们大多数没有这么好的运气,断后的傅彤战死了,祭酒程畿自刎了,分兵在彝陵的蜀将除了吴班被救脱险外,张南,冯习阵亡了,连重金请来助战的蛮王沙摩柯也被吴军杀了.另外蜀将杜路,刘宁投降了吴军,黄权不愿降吴,转身投降了魏国.整个蜀军已乱成了一锅粥.大家要么各自求生;要么自行其是.完全乱了套.而造成三大战役中袁,曹,刘如此惨败的局面,完全是三位优秀将领的功劳,曹操,周瑜,陆逊.他们都达到了<<孙子兵法>>中所谓的"善用兵者"的标准.那就是孙子在这节中以问答方式出现的用兵准则: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确实,曹,周,陆都十分善于"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面对强大而占有优势兵力的敌人,他们三人都不约而同地做到首先是夺取敌人最关键的有利条件,让敌方不得不听从我们的摆布了.曹操在官渡大战初期的白马,延津二战的胜利;周瑜在赤壁大战开始前巧计除掉江东水师的心腹之患蔡瑁,张允;陆逊在猇亭大战前期坚守不出,都说明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曹,周,陆三人利用兵贵神速的原理,乘着敌人猝不及防的时机,走敌军所预料不到的路径,攻击敌方没有戒备的地方,从而获得了战役的完胜.故孙子在此节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优秀的将领是最能体现孙子的用兵之道的.
孙子在第3节里认为,作战的一般规律是:1,越是深入敌国腹地,军心越坚固.三国的最后一战,晋灭吴之役.晋军深入吴境,捷报频传.晋臣贾充却以"吾军久劳于外,不服水土"为名,请晋主炎下令撤军.张华曰:"今大兵已入其巢,吴人胆落,不出一月,孙皓必擒矣.若轻召还,前功尽废,诚可惜也."晋帅杜预亦弛表至,请急进兵.晋主炎意乃决,下征进之命.吴国遂被灭;2,夺取敌国的粮食作为我方的补充.诸葛亮是最擅长这一手的.3,注意休整部队,不要使其过分疲劳.如第101回里,诸葛亮对军队实行的百日一换,轮休回国的政策;4,保持士气,部署兵力,巧设计谋,使敌人无法判断我军的意图.三国里的优秀将领个个都是其中的高手,如曹操,邓艾,诸葛亮,姜维,周瑜,吕蒙,陆逊等;5,把部队至于危险的环境下,迫使士兵们因无路可走或深入险境,而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自动地服从军令,作殊死奋战.如姜维背水破敌和邓艾偷渡阴平.因此,这样的军队不须整饬就能注意戒备;不用强求就能完成任务;无须约束就能亲附团结;不待申令就会遵守纪律.孙子还提出:禁止占卜迷信,这是为了消除士卒的疑虑;要让士兵们身边没有过多的钱财,要让兵卒们不惧怕死亡.这样做的目的,是培养他们有"诸,刿之勇也".不过这在三国里没有看到,因为诸葛亮就是一个装神弄鬼,故作玄虚的高手,尽管是以欺骗对手为目的;第72回,曹操在汉中与刘备作战,胜少败多,心中烦愁,见碗中有鸡肋,乃传口令"鸡肋".主簿杨修窥透曹大丞相心思,教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准备归程.夏侯惇闻知大惊,问于杨主簿.修曰:"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主上必有归意,故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混乱."惇大悟,亦收拾行李准备回家.诸将得知,亦各自作起了准备.最后杨修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名义给砍了头.不过由此可知,在汉中时,作为曹操的部下,囊中还是颇有一些积蓄的,否则打起背包就走,也就没那么多的麻烦了.
第4节中,孙子强调,部队要做到上下一条心,相互配合默契.宛如一条"率然"蛇,打头,尾巴来救应;击尾,头来救援;攻腰,则首尾合之.第113回,姜维就以"长蛇卷地阵"大破邓艾,而这种阵法,没有长时间艰苦的训练是根本做不到的.孙子并以吴,越人互为仇敌,但到了一条船上,遇上危险,就能携起手来相互救援为例.要求军队指挥员管理有方,善于使优劣条件不同的士卒都能发挥作用,这样才能齐心同力奋勇作战如同一人.而恰当利用地形,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当然,这也是"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不过这种方法偶而用一下可以,可不能拿它当饭吃.
孙子在第5节里,要求军队统帅做到:"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意思就是,指挥军队,要做到考虑谋略沉着冷静而幽邃莫测,管理部队公正 严明而有条不紊.袁绍之败,考虑问题不冷静,见识狭隘,偏听偏信,组织管理混乱是其最大的软肋.孙子还提出:1,"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2, "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3,"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4,"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做到这些后,方能在将帅率领士卒深入诸侯国土,像弩机上发出的箭一样一往无前.他还提出驱赶士兵要像驱赶羊群一样,让他们到哪里就到哪里.而九种地形的应变处置,攻防进退的利害得失,全军上下的心理状态,这些都是作为将帅不能不认真研究和周密考虑的.陆逊就是一位深谙此道的优秀将领.第84回,听任蜀军移营不顾,反曰:"吾正欲彼移营也"部将闻知皆哂笑;派出去偷袭的吴军败回,小陆不愁反喜,将军徐盛,丁奉对此表示不解.陆子种种怪异之举,一时间让吴军中许多久经沙场的老将们都难以理解.最后在陆逊向他们和盘托出了其中的奥秘后,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难怪自己一直被蒙在了鼓里.在第1条里,孙子只提出了要蒙蔽士卒们的视听,使他们对于军事行动懵懂不知.但陆逊却连他的将军们都被瞒住了;第103回,陆逊得知自己的合围之计被魏军获悉后,立即改变计划,并大造声势,制造部队往襄阳开进的假象,使得魏军不敢靠近,然后徐徐退归江东,使得吴军全身而回.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陆帅深知:"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势追赶,此取败之道也."果然魏军中计,按兵不动,却未料上了陆逊一个大当.连魏主曹睿知道此事后,也不由得发出赞叹:'陆逊用兵,不亚孙,吴,东南未可平也."这第2条使敌人无法识破真相,陆伯言做得相当出色;第3条,迂回前进,使人无法推测我方的意图.猇亭大战的最后阶段,陆逊派遣将军淳于丹偷袭刘备的军营.表面上是吴军失败了,但实质上陆伯言此举一是为了麻痹对手,二是为了了解敌军的虚实.而刘备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根本没有意识到大祸已经临头了;陆逊有个特点,一到时机成熟了,立即下达作战命令,马上开展进攻,没有丝毫的拖泥带水.在赋予军队作战任务时,真像第4条中说的那样,使其登高而去掉梯子使部队有进无退.而陆逊对于地形的利用,部队官兵的心理,攻守之间的利害得失,可谓是了如指掌,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优秀帅才.
第6节里,孙子针对在敌国境内作战的特点,也整理出9大地形及与之相关的应对方法.1,散地,要统一军队意志;2,轻地,要使营陈紧密相连;3,争地,要迅速出兵抄到敌人后面;4,交地,就要谨慎防守;5,衢地,就要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6,重地,就要保障军粮的供应;7,圮地,就必须迅速通过;8,围地,就要堵塞缺口;9,死地,就要显示殊死奋战的决心.因这一节与第1节基本上雷同,故不再进行探解讨论了.不过孙子在结尾关于士兵心理说的话,倒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一下.他认为,士卒的心理状态就是:陷入包围就会竭力抵抗,形势逼迫就会拼死战斗,身处绝境就会听从指挥.我个人认为,这也得根据具体情况来看.尤其是视一个国家,社会的整体情况而定.如果这个国家国泰民安,君明臣贤,那么它的军队遇到上述危险时分时,是能够激发出战斗力的;反之,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百姓饥寒交迫,君王们不是昏庸就是暴虐,官员们不是贪污就是受贿,这样的国家一旦发生战争,当它的军队陷入困境时,不要去指望还能有咸鱼翻身的机会.正如晋灭吴一样,穷途末路的吴军早就没有斗志了,因此除了失败还是失败.
孙子在第7节里,首先明确指出: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意图,就不要预先与之结交.如袁绍为了对付曹操,先后在第23回,第28回二次派出使者向宛城的张绣,江东的孙策请求结盟,共攻曹操.但都没有成功.因为他根本就没有了解对方的战略意图.张绣唯其军师贾诩马首是瞻.那贾公为张绣设计的战略思想是,我投降谁对我最有利,我就跟谁.显然曹操最适合要求的.理由正如贾诩所言:"从操其便有三: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愿将军勿疑."而袁绍"汝兄弟尚不能相容,何能容天下国士乎?"则注定了张绣最终采纳了贾诩的绝袁降曹的战略大计;由于孙策在袁绍使者到达江东前就被仇家暗害,继任者是其弟孙权,接受了曹操的封官,不愿掺和到袁曹二者纠纷中去,故袁绍联合江东攻击曹操的计划又告破产.造成这一结果既有偶然因素,也有主观原因.那就是孙权的战略方针已经从他大哥孙策的开疆拓土,争雄天下,调整为据守江东,巩固地盘,徐图发展上来了.不了解人家的战略意图,还提什么结盟.因此江东这个盟友,袁绍最后还是没有结交到.不过孙子紧接着又说,凡是称王称霸的军队,进攻敌国,能使敌国的军民来不及动员集中;兵威加在敌人头上,能够使敌方的盟国无法配合策应.因此,没有必要去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用不着在各诸侯国里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战略意图,把兵威施加在敌人头上,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摧毁敌人的国都.在三国里,我只看到晋灭吴是走这样的程序的,实在是因为一切的一切已经是大势所趋了.施行超越惯例的奖赏,颁布不拘常规的号令.如曹操动不动就对立功的部下给予重赏,吕蒙在夺取荆州后,反下令对关羽麾下荆州将士的家眷予以保护,并秋毫不犯.都收到了特别的奇效.孙子最后曰:"故为兵一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孙子说的一点也没有错,曹操,周瑜,吕蒙,陆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8,最后孙子总结道:要在庙堂里反复秘密谋划,作出战略决策.就如第99回,魏主睿问魏臣刘晔,为何他对于伐蜀之事对同僚有前后不同的回答时解释曰:"臣昨日劝陛下伐蜀.乃国之大事,岂可妄泄于人?夫兵者,诡道也.事未发切宜秘之"刘晔的话引得魏主睿肃然起敬;敌人方面一旦出现间隙,就要乘机而入.吕蒙取荆州就是如此;首先夺取敌人的战略要地,但不要轻易与敌约期决战,要灵活机动,因敌变化来决定自己的作战行动.曹操在这方面做的相当的老道,尤其在官渡与袁绍展开决战时,他几乎是一步都没有走错过;在战斗打响之前,要像处女那样显得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战斗展开之后,则要像脱逃的野兔一样行动迅速,使得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在这方面表现得最抢眼的是-----陆逊!
"九地篇"这一篇文章比较长,内容也十分重要.在该篇里,孙子首先从战略态势上,概括了九种不同作战地区特点,指出它们对官兵心理状态所产生的影响,并进而提出具体灵活的应变措施,以充分发挥军队的战斗力.其次,他提倡深入敌国进行作战.认为这样做具有使士兵听从指挥,努力作战,就地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并培养士兵无所畏惧等多种优点.第三,孙子进一步强调了贯穿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中的一些作战原则,如造成敌人弱点,争取主动,避实就虚,迅速行动,集中兵力等等,并把它们同地理条件的特点结合起来.此外,孙子还提出了某些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治军主张.如禁止迷信和谣言,强调政令严明,重视保持军队的团结和战斗力.至今仍对军队的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和指导意义.尽管本篇有别少地方有重复现象,和前面的一些文章也有内容重叠之处,其中有些地方在今天看来不是那么的正确.但不可否认,这篇文章仍不失为一部杰作.当我们拿起三国这部名著与之对照,我们会惊奇的发现,小说仿佛一部精彩的影片,正按照有关故事情节向读者演绎,诠释<<孙子兵法>这部经典的军事理论著作.使我们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了三国,及里面包含着的军事知识!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