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8003 |
2014-12-07 21:49 |
新华网北京12月5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5年经济工作,释放出明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信号。 信号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词。在分析明年经济形势时,会议强调,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会议同时指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新常态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变了,决策层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路也在调整,宏观经济目标将会呈现多元化趋势。” 明年经济工作,既有稳字当头的不变,也有着力点的变化。会议提出“两个坚持”,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稳中更有进。会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 “这四个着力点重点突出、目标明确,体现了中央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决心和信心。”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信号二: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 会议强调,要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平衡。同时,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增长不稳,调结构就缺乏基本前提。”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说,只有经济保持一定增速,就业和民生才有保障,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才能正常维持,才能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和全面深化改革等中长期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的发展条件和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实现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的关键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经济新常态下,要把转方式和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只有微观基础和产业基础不断改善,经济稳定性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 他还指出,明年我国经济将呈现由弱转稳的趋势,出口、消费、投资均有望实现平稳增长,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将支持经济向新常态平稳过渡。 信号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双支撑” 步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再靠以往大规模投资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及外部需求,难以继续维持健康增长。 会议提出,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促进大众创业、大众创新,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这是中国经济由高速到中高速过渡必然发生的增长动力切换,也是重要的战略部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说。 王军指出,下一步要通过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鼓励社会资金和民营资本参与投资,从金融、财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信号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会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转变。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表示,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粮食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生态环境承载压力在不断加大。 毕美家说:“今后应突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把绿色理念贯穿于增产模式攻关的全过程,努力提升土地产出率、投入品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据了解,农业部门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改良酸化、盐渍化等障碍性土壤,培肥地力,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深耕深松,保持耕地的肥力,促进水资源有效利用等。 信号五: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突出“三大重点”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中的突出问题。会议提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研究员胡序威认为,这一部署意在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既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和贫困差距,又能形成几大区域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上述部署既有重点又有全局观。”他表示,京津冀优质生产要素聚集,对经济发展全局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产业基础良好,又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统筹起来,有利于生产要素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扩散;推进“一带一路”,是扩大对外开放有力之举,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将受益匪浅。 信号六:就业和扶贫加以特别重视 新常态下,明年民生政策走向如何?会议提出,要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更加重视社会大局稳定,特别要重视做好就业和扶贫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扶贫是做好民生工作的前提。中央把这两项工作作为明年民生工作重点,既抓住了基础,也抓住了重点,是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具体体现。”张立群说。 他指出,今年以来,民生政策效果明显,就业形势稳中向好,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从目前情况看,明年在就业和扶贫上还会有进一步动作。 信号七:经济体制改革抓落地 产能严重过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调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放缓,使不少过去被高速增长掩盖的问题和挑战浮出水面。 王军认为,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归根结底是体制机制障碍,最终要通过改革去突破。 今年以来,行政审批、金融、财税、投融资、对外经贸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推进,既在稳增长上发力,又有效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为我国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专家指出,这次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出既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提高经济体制改革方案质量”,体现了强力促改革的决心,也为攻坚期如何向纵深推进改革作出具体部署,那些难度大、阻力大的改革有望在明年强力推进。 信号八: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经济全球化下,开放性的宏观经济管理愈发重要。会议指出,要促进进口和出口平衡、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平衡,逐步实现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美国正式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导致资本流出新兴经济体,我国也面临资本外流压力。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保持较快增速。商务部预计,中国对外投资金额即将超过吸收外资金额,未来5年对外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0%以上。 张燕生预计,未来我国国际收支可能出现拐点,从多年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转向基本平衡甚至出现逆差,由此带来人民币双向浮动、跨境资本和贸易双向波动的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