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雄关古道 明月依旧 --]

武当休闲山庄 -> 旅游讨论 -> 雄关古道 明月依旧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huozm32831 2014-10-18 09:25
      从东都的春日繁花、春风玉笛到塞外的秋风孤城、黄沙驼铃,其间不知穿过了多少道关隘,碾出了多少道车辙。新安汉函谷关、崤函古道石壕段,一关一道,都是丝绸之路西行必经之地,为中原敞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与今日寂静相比,历史上的喧嚣就如同一个梦,梦回汉唐,才能得见“雄关漫道真如铁”。

      

  一场大雨过后,洛阳新安县竟透着一股湿漉漉的江南气息。淅淅沥沥的小雨中,穿过清清浅浅的涧河,极目远眺,河水流经的山林一片葱翠。这寂静的河谷,如果不是有大名鼎鼎的“汉函谷关”“坐镇”,也许鲜有人踏足。历史上,这里曾是咽喉要塞,兵家必争之地;亦是经济要隘,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与今日寂静相比,历史上的喧嚣就如同一个梦,梦回汉唐,才能得见“雄关漫道真如铁”。

  “秦时明月汉时关”,对于王昌龄诗中的“汉时关”,各方说法不一,唯有万里高空一轮明月,照耀千年,皎洁依旧。众多说法中,其中一种认为这“汉关”指的就是“汉函谷关”。暂且不论此说法对错,但“汉函谷关”在古时候的地位和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我国有两处函谷关,一为“秦关”、一为“汉关”(即汉函谷关)。秦关始建于战国时期,现在河南灵宝市境内。而新安县的汉函谷关,是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时,“秦关”东迁而修建的。

  沿着涧河向山谷中探寻,约莫走了七八百米,便望见雄伟的关口挺立于谷中空地,一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关楼有两层,关前两侧有鸡鸣台和望气台两个阙楼,虽然如今残缺破败、荒草丛生,但整体轮廓依稀可见,远远就能看到汉代的夯土层。

  关楼保留着民国时期修葺后的形制。站在关楼脚下,仰望头顶青石斑驳,俯瞰脚下古道漫漫。门洞西侧关额几个遒劲的大字——“汉函谷关”是康有为手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东西两门的对联,寥寥数语,道尽了古关的历史与沧桑。

  关楼上层为敌楼,荒草爬满了它的“额头”,只能靠想象勾勒出这个建筑曾经的“威风面容”。站在关楼上,仿佛依稀看到,2000多年前,这里有高高的城墙延绵山间,北至黄河岸,南到洛河畔,形成数十公里的屏障,唯有通过城门,才可以出入此关。

  丝绸之路,绵绵悠长,从东都的春日繁花、春风玉笛到塞外的秋风孤城、黄沙驼铃,其间不知穿过了多少道关隘,碾出了多少道车辙。丝绸之路西行必经汉函谷关,出了汉函谷关,也必经崤函古道。

  崤函古道是对古代中国自洛阳至潼关这段道路的统称。黄河三门峡河段南岸的崤山,以北或是以南都是河流纵横、重峦叠嶂、道路险阻,只有这条濒黄河南岸、穿越崤山的通道才是东西往来最为捷近易行的道路。

  崤函古道东西全程200多公里,而石壕段遗址位于崤山道北路,在三门峡市境内,公元前2世纪前已形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杜甫那首悲愤的《石壕吏》就是写于距离石壕段东约两公里的石壕村。

  古道修筑在山坡中部自然形成的岩石上,全长230米,宽窄不等,最宽处达8.8米,最窄处5.2米。一条石头山坳里,弯弯曲曲的车辙清晰可见。这些车辙有一车道、二车道甚至三车道。长久的碾轧、水沙的冲击,车辙已成一道小石沟,摸起来十分光滑,有的车辙竟有40厘米深。两条车辙间,还留下了处处马蹄痕,历史上定是车水马龙。在坡顶,还能看到蓄水池。这本是自然石坑,人工刻凿后便可蓄存雨水,以供来往行人以及牲畜饮水,足见古时旅途之艰辛。

  一关一道,为中原敞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曾几何时,风光无限。抚今追昔时,忽听函谷关边百米外传来火车轰鸣,原来陇海线经过于此。当地人说,陇海线非常繁忙,这里几乎每7分钟就有一趟车通过。古关不再寂寞,新时代的丝路,正随着悠长的汽笛声,向西,一路铺开。

527801728 2014-10-18 12:55
古代留下的宝贵财富,只看后人如何的保护好

njydx 2014-10-18 15:21
雄关古道,如果能配张图,效果会更好。

假正经也 2014-10-19 10:17
崤函古道在中国历史上也赫赫有名,春秋时晋国曾在此大败秦军;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派周文攻打咸阳,后被秦将章邯击败,在崤函一带被围自杀.

527801728 2015-02-15 10:04
地域因故事有名,而故事又产生在千万年之中

aaxu 2015-03-04 22:54
没有函谷关,秦国就不能统一全国

jufeng2 2018-05-06 12:29
雄关古道 明月依旧,充满诗意

se4777 2020-12-13 17:08
雄关古道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查看完整版本: [-- 雄关古道 明月依旧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