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完整版本: [-- 唇亡齿寒:司马懿明知是空城却不捉诸葛亮 --]

武当休闲山庄 -> 四大名著 -> 唇亡齿寒:司马懿明知是空城却不捉诸葛亮 [打印本页] 登录 -> 注册 -> 回复主题 -> 发表主题

梦幻123 2014-07-16 09:35
  历史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读史如《三国》者,尝津津乐道于诸葛亮之“空城计”,殊不知,司马懿与诸葛亮的空城之上的博弈,却是精彩纷呈的,那是一场关乎唇亡齿寒、因对手而存在的较量,可谓精妙绝伦。
第一幕:历史回眸:那一场惊心动魄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题曰“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这一回的“戏眼”,就是诸葛亮的编导的“空城计”。说的是,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击溃马谡夺取街亭,又乘胜连下三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逼蜀军的后方机关西城。诸葛亮来不及撤退,手下只有两千五百名老弱残兵,在万分紧急的情况下,诸葛亮导演了一幕精彩的“空城计”,以玄虚威慑,哄走了胆小多疑的司马懿。后人也据此编排了一出百看不厌、久演不衰的京剧传统剧目《空城计》,现已成了当今的国粹。请看,诸葛亮将小小的西城四门大开,还派老军洒扫道路,自己在两个琴童的陪同下,登上城楼焚香弹琴……当司马懿兵临城下时,诸葛亮若无其事,镇定自如。口中还唱道:“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旌旗招展空翻影,原来是司马发来的兵……你来此就该把城进,为什么犹疑不定、进退两难,为的是何情?……你不要胡思乱想心不定,来,来,来,请上城来听我抚琴”。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似乎看出诸葛亮故弄玄虚的破绽,要发兵攻城,活捉诸葛亮,当即受到司马懿呵斥。接下来,真的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司马懿恐犹疑了一番,怕中“埋伏”,在城下自我解嘲说道:“诸葛亮啊,诸葛亮,你是空城也罢,实城也罢,老夫今日是不上你的当了”。于是下令“前队变为后队,退兵四十”。于是,也成就了诸葛亮的神话。
第二幕:司马懿与诸葛亮的心理博弈
历史中,诸葛亮羽扇纶巾轻易地就以空城计骗过了司马懿,真是如此吗?真正的高手过招,看不到刀光剑影,胜负已定。但在刀光剑影之外,仍有招式,而你看见了诸葛亮的招式吗?司马懿亲到城下观看,然后下令撤军,他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而他的二子司马昭却怀疑: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连司马昭都已心生疑窦,"兵动若神"的司马懿岂无思量?况且诸葛亮的谋略千古传颂,聪明如司马懿者岂能不加提防诸葛亮的智谋之举?但是对着一座空城,城下的司马懿却没有看到谋略,非常奇怪的他却看到谨慎。智谋有形,谨慎无形,有形易见,无形难知,所谓的"知己知彼"者,在高手相争之中,你能理解对手有多深?"一生谨慎",平淡无奇的四字,却正是诸葛与司马两大高手间的毫厘之争。
司马懿遇到的对手是诸葛亮。诸葛亮对司马懿的了解也是极深的。
他知道司马懿是个高手,一般的高手,即便亲近如蜀中大将关羽、张飞等,也只是大叹诸葛亮的谋略之能而已,而司马懿,他能更深地看透自己,他是高手中的高手。诸葛亮却正是深入地利用了这一点,成功地实施了他的心理奇谋战。这不是一场眼见的烟硝之战,他争胜于无形。然而,如果就只因对司马懿的了解,而诸葛亮就因此取胜,那司马懿也就不是高手中的高手了。为了取胜,诸葛亮显露出更令人叹服的本事,所以司马懿是输得心服口服;不,司马懿应该是震撼于诸葛亮,才有后来"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事情发生。葛亮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怎么就让高手中的高手司马懿震惊了呢?这难道不是诸葛亮的故作悠闲态的心理战而已吗?当然不,它是这场高手相争中最重要的攻坚战役,成不成在此一举!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服膺儒教,博学洽闻。有一次崔琰对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英断,有胆有识,你可比不上啊。"什么原因让"聪明英断",同时又手握十五万大军可以多所作为的司马懿要亲到城下观看?"有胆有识"的他想在城下看出什么端倪,好更进一步进行决断?其实,司马懿亲自到城下不只是看,更重要的是去听。他能见人所未见,能听人所不能听,所以才是"聪""明",才能"英断"。
凭司马懿机智谋略,怎能不了解15万大军与小小西城所形成的军事态势?马谡的前锋精兵已被歼灭,又乘胜连下三城,蜀军其余各部都受到重创,此时的西城已在司马懿的“瓮中”,胜券在握。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总兵力和大概部署也早已心中有数,一座小小的西城,即使“十面埋伏”,充其量也不会超过一二万人,是“空城”也罢,是“实城”也好,先派几千名先遣小分队攻打西城的四门,其虚实便立见分晓,还用得着竖起耳朵“听琴声”吗?这是连中等智商的下级军官都懂得的军事常识,何况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带扩音器的古琴声,在当时纷扰嘈杂的战场野外,充其量也不过传播到几十步开外,当在硬弓、强弩的射程之内,司马懿一路风风火火的追来,岂能一箭不放,一弩不发,空手而退往返徒劳呢?他单单是为了欣赏诸葛亮的“琴声”而来的吗?肯定不是!如果诸葛亮当时不在西城,西城肯定会轻而易举地落入司马懿的手中,城中尚未转移的物资也统统成为司马懿的战利品。
“空城计”,是诸葛亮临危冒险巧设的妙计,司马懿以诸葛亮行事谨慎,从不弄险为由,也就将计就计、假装“中计”而故意放诸葛亮一马。真正的高智商的大赢家不是诸葛亮,而是看似低智商的司马懿。
第三幕:唇亡齿寒:诸葛亮料定司马懿不敢进城
因为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懂得咱中国祖传“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血的古训,也熟知历代“卸磨杀驴”的帝王故技。生怕此役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魏明帝曹睿玩弄“推完磨杀驴吃”的小伎俩,所以才故意放走与自己“旗鼓相当”的敌手诸葛亮。再稍微调研一下司马懿的充满艰险的“官运图”,就会迎刃而解了。曹操在世时,深知司马懿的才智,但总是对他存有戒心,曾对华歆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以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并多次告诫,说司马懿野心勃勃,久必为患,不可重用,因此只让他作了个小小相府文学掾,后转为丞相主簿(行政秘书)。司马懿对此也心领神会,为避免杀身之祸,就采取韬光养晦办法,不急在曹操在世时建功立业,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曹操死后,曹丕篡汉称帝,因为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是太子中庶子,为丕所倚重,所以曹丕很赏识司马懿的才能,所以开始提拔重用,累迁尚书右仆射,抚军大将军等职;曹丕死,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总督雍州西凉重兵,坐镇长安,位高权重,朝野忌惮。诸葛亮也视为畏途,所以利用“反间计”,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谣言,曹睿“中计”,要杀掉司马懿,多亏曹真力保,才保住司马懿的脑袋,被剥兵权后,回乡养老。诸葛亮闻之大喜道:“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总雍凉之兵,今既遭贬,吾有何忧?”,于是上表请求出兵伐魏。诸葛亮兵出祁山,连连获胜,势如破竹,曹魏诸将未人敢撄其锋,朝野震恐。在危亡之秋,曹睿不得已又重新起用司马懿,封为平西都督,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借以挽救危局。司马懿心里明白,能得到这个“平西都督”头衔,完全是诸葛亮的功劳。它应当感谢的不是魏帝曹睿,而是自己的宿敌诸葛亮。从某种意义上讲,诸葛亮才是决定司马懿能否掌握权力的人物。
司马懿自然老早就明白,自己是曹魏政权的猎兔之犬角色,当然也明白诸葛亮存在与自身存在的关系。矛盾的对立双方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成的,曹魏一方能制衡诸葛亮的人物,惟有司马懿一人而已,没有了蜀汉的诸葛亮,也就没有了曹魏的司马懿存在的“独特”价值!如果在西城活捉或杀掉诸葛亮,蜀军就会全面线崩溃,蜀汉也就会随即灭亡,羽翼未丰的司马氏就难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厄运。这是当时的司马懿不愿看到的局面,司马懿还需要继续为曹魏“推磨”,只要有推不完的“磨”,就不会遭到“卸磨杀驴”的惨局。继续“推磨”的前提,就是诸葛亮必须继续存在,以此来争取时间培植势力,等待时机,施展自己的宏图大志。因此,司马懿在明知是空空如也的小小西城下,故意装呆犯傻,以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为借口而退兵。由此,司马懿的两个儿子愤愤不平,诸将也夺存疑惑,曹魏朝廷上下也认为司马懿智商不高,胆小多疑,优柔寡断,成不了什么大事,于是也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之心。至此以后,司马懿虽重兵在握,处于明显优势,但对蜀汉从不主动出击,更不击溃诸葛亮的主力,使诸葛亮继续保持一支攻击能力,以维持相对的战略平衡,他不怕嘲笑谩骂,不听诸将的合力劝告,坚持据守方略,耐着性子与诸葛亮磨。相互间偶尔有点小动作,都属“边界摩擦”,双方领土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就充分表明了司马懿的深谋远虑和战略远见,他故意给曹魏留下一个他人猎获不到,只有他司马懿这只老猎狗才有可能追及得上的“猎物”——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一支具有一定攻击能力的蜀汉军事力量。有猎物:猎狗暂不能烹“磨”没推完:驴还不能杀。
这样,司马懿就给自己创造了生存空间和发展余地。等到把诸葛亮“磨死”之后不久,他就退居幕后就装起病来,似乎不久于人世了,借以麻痹政敌减少猜忌,暗中密谋、等待时机、发动政变,最终夺取了曹魏的大权。(至于忠、奸之说,应另当别论。追根求源他曹魏政权也是从别人手中篡夺来的,这属历史的轮回报应,无庸赘述。)
“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就足以证明,司马懿在“空城”下所表现出来的超高智商,绝非咱等闲之辈所能望其尘。纵观历史,“三国”中光明磊落、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只不过是惯于韬光养晦、老谋深算的司马懿的历史配角而已。
因此当司马昭问:“莫非诸葛无兵,故作次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时,司马懿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为由引兵离去,作出了中计的样子,其用心苦也!这,也正是司马懿的高明之处啊!(转载)

lichenge 2014-07-16 12:52
有道理,就象过去的官匪游戏,都是相互依存的,结果匪越剿越多,官越打越大。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yaot 2014-07-16 12:59
司马懿老谋深算,哪是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可以妄加揣测的。

db460728710 2014-07-17 00:00

        依我看司马懿一点都不比诸葛亮差,甚至比诸葛亮高明,之所以自认不及诸葛亮,只因两人处境不同。
        诸葛亮可谓在蜀国扎下根基,权倾朝野。怎么做也不敢有人反对,也不会有人拾不战而胜的便宜,更没人从中得到好处。就因为这样,诸葛亮就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尽施才能,可惜还是不能占到司马懿的便宜。
        再说司马懿没有一手掌握魏国时,做事处处留有余地,甚至装病隐退。原因很简单,魏国能人谋士众多,就算自己功劳再大,也只有招致群臣眼热,到头来一点好处都得不到,也许还会丢掉性命,这样吃力不讨好的是他是不会干的。
        俗话说:“高处不胜寒”,司马懿懂得这道理,与其打败、甚至活捉诸葛亮,这样就会打破整个局面,自己失去了对手,同时也会失去自己的价值,到头来胜利果实会被别人夺取。

zyytsdf 2014-07-17 08:45
嗯,楼主分析得有一定道理,自古从来都能见到相似的例子

zhangshiyi 2014-07-19 21:23
感谢楼主分享!


zxoo 2014-07-19 22:08
看了楼主分析,很是佩服楼主的洞察力

besttbl 2014-07-24 17:07
楼主 历史上的空城计据说是曹操对吕布使的 罗贯中就是照搬过来的 所以你的分析很有道理 但是不是历史真实的

gyccpit 2014-07-26 00:13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wenjiabaoxi 2014-08-28 08:48
哈哈!历史上,诸葛亮没有唱过空城计。赵云在曹操面前演过空城计。谨慎的诸葛亮称赵云——一身是胆!

xiaowang 2014-08-29 11:32
一贯真诚的人撒了一次谎,竟然骗过了许多人;一贯撒谎的人真成了一次,竟然没多少人相信。这就是习惯和心理作用的因素。你的分析有道理,这就跟诸葛亮华容道故意放走曹操一个道理。曹操对关羽有知遇之恩,关羽又是个很重义气的人。善于识人的诸葛亮偏偏把这么个讲义气的人放在了华容道这个唯一的出口,难道老谋深算、善于识人的诸葛亮竟然犯了这么低级的错误吗?还立下了军令状。非也。小说里用诸葛亮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这样的理由,其实是诸葛的心里很清楚——北方初定,如果杀了曹操这么个北边的“定海神针”,北方肯定会再次乱成一锅粥,那时,他们要面对的就不是一个曹操了,而是若干个麻烦的问题,就像现在的伊拉克乱局。看来,此中有深意啊!

abcde3426789 2014-09-07 23:07
有道理,就象过去的官匪游戏,都是相互依存的,结果匪越剿越多,官越打越大。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大家都明白。 --------有道理。

westwood 2014-09-19 10:17
说得好,这是司马懿纵敌自大之计

chenliqing66 2014-09-20 17:44
司马懿是一真正人才,能与诸葛亮比肩,非周瑜之流所能比的,只有诸葛亮存在,才能更显司马懿的出重。周瑜虽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瑜与亮根本就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simayi 2014-10-05 00:11
xiaowang:一贯真诚的人撒了一次谎,竟然骗过了许多人;一贯撒谎的人真成了一次,竟然没多少人相信。这就是习惯和心理作用的因素。你的分析有道理,这就跟诸葛亮华容道故意放走曹操一个道理。曹操对关羽有知遇之恩,关羽又是个很重义气的人。善于识人的诸葛亮偏偏把这么个讲义气的人放在了华 .. (2014-08-29 11:32) 

兄弟你分析太透彻了顶!

westwood 2014-10-08 11:24
单纯从《三国演义》小说来讲,司马懿放走诸葛亮也是对的,因为这时候两个儿子还没有成气候,如果没有诸葛亮了,魏国诸臣大多还一心向曹,会卸磨杀驴的,所以司马懿选择了纵敌自保的策略。

qq3257869 2014-10-16 10:41
有道理啊,以前看三国都没有注意到这点,受教了

icewizard 2019-10-12 14:42
老亮一时大意安排了马谡,王平应该赶紧快马报告诸葛,俩下疏忽弄个空城计。

快乐无天 2019-10-12 16:19
空城计乃是虚构的,不要过度解读。

假正经也 2019-10-12 16:21
都是真正的刘砖家啊!

abcabc1588 2019-10-13 10:18
因为那是他智慧的源泉

ldx111 2019-10-15 10:57
如果说三国中的几个枭雄相比的话,曹操第一,司马懿第二。这个应该没什么争议吧。

7842949 2020-04-11 13:37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查看完整版本: [-- 唇亡齿寒:司马懿明知是空城却不捉诸葛亮 --] [-- top --]


Powered by www.wdsz.net v8.7.1 Code ©2005-2018www.wdsz.net
Gzip enabled


沪ICP备:050415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