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正经也 |
2014-06-30 14:18 |
《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些令现在的人看起来非常滑稽而又不可思议的情节,比如:白门楼上,曹操受了刘备的点拨和挑唆,下令处死吕布.布是苦苦哀求,部将张辽在旁是大喝一声:"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令人肃然起敬.辽被推至曹操面前,又厉声道:"可惜当日大火,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拔剑欲亲杀之.辽面无惧色.玄德,云长劝之,操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座.辽感其意,遂降.后成为曹操手下第一大将.
无独有偶,相似的一幕又在蜀地发生了.猛张飞智擒了老将严颜,喝令刀斧手将颜推到面前,破口大骂.颜也是面无惧色,回叱飞曰:"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飞是勃然大怒,急喝左右斩来.严颜喝曰:"贼匹夫,砍头便砍,何怒也!"看,多么的大义凛然.可接下来的形势急转直下.张飞听后,立即做了一个几乎和曹操一样的举动,下阶喝退左右,亲解其缚,取衣衣之,扶之正中高座.并加上了低头就拜:"适来言语冒渎,幸勿见责.吾素知老将军乃豪杰之士也."严颜也是感其恩义,乃降.然后亲自出面,以身为例,说服沿途守将投降张飞.使得飞带领的军队兵不血刃,比孔明更提早与刘备会师.严颜以后在刘备集团中也获得了优厚的待遇.
后世正统派无不把二人此举归为感义,认为他们是在义的大旗召唤下,做出了明智而又正确的选择.要我说,这纯粹是在胡说八道.要说感义,何不殉主,这才是大义呢.既然不怕死,那就去死好了.又不是没有这种人,陈宫,高顺,审配,张任,庞德等,都是被俘后,任凭对方百般劝说,宁死不降的主.这才是忠义呢!哪有慷慨激昂,大骂敌人以求死的英雄,却在敌人为其松绑,赔罪之后,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坚决投降了的.这哪是什么豪杰义士,分明就是软骨头加老滑头.根本就是怕死鬼.本来觉得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所以大喊大叫一番,似乎壮烈得不得了,以此来掩盖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在得知自己不仅有活下去的希望,更有升官发财的机会,而且人家连给你要下的台阶都已经砌好了,干嘛不下?!好死不如赖活着,何况活得还挺舒服.真要拒绝,那才是傻呢!故二位明白人都不约而同的"感其恩义",降了吧!说到底就是怕死罢了,哪有什么有感恩义之虚谈哟.
相反,同样在三国里,有的人倒还十分实在,怕死就是怕死。比如在第四回,大才子蔡邕.董卓进京后,除了大肆杀戮与己不同政见者,还到处收擢名流,以壮其声望.有人向其推荐蔡邕.卓命征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邕曰:"如不来,当灭汝族."邕惧,只得应命而至.卓大喜,一月三迁其官,拜为侍中,甚见亲厚。到第九回董卓被诛后,蔡邕因有感知遇之恩,洒了几滴眼泪,司徒王允闻之大怒,令杀之.后人亦有讥叹蔡邕失节不敏的.同样是感义,有的被大力表彰,有的被冷嘲热讽;一般是怕死屈膝,有的人被赞扬,有的人被揶揄.都是识时务的俊杰,命运是天壤之别.何也?答案很简单,因为一个投靠对了主子,所以被颂扬,当然对他们的投降行为要适当的粉饰一下;一个投错了主子,自然就得义正词严的批评一番.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结果.都说文人狡猾,心眼多,怕死.武人豪爽,不计小节,不怕死.我看不尽然,其实真要搞起脑子来,武人绝不输与文人.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其实大家都怕死,都爱往自己脸上贴金. 本文版权由武当休闲山庄与原作者共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