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zm32831 |
2010-08-24 17:40 |
游青岛市民族博物馆,拍摄时间:2010年8月7日。
位于青岛市太平路19号,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青岛天后宫群。
“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青岛开埠于19世纪末,而天后宫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500多年前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成目前规模。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于1998年12月26日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该地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在大厅展室的天后宫石牌,拿出小纸条,让它们合影。
这是大厅展室的“大白菜”。
青岛天后宫现占地面积近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为二进庭院。
其有正殿、配殿、前后两厢、戏楼、钟鼓楼及附属建筑共计殿宇16栋80余间,是一处典型的具有民族风格的古建筑群。
天后宫里树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
与山门对应的是青岛天后宫正殿,正殿内供奉天后——妈祖。这尊妈祖像是由整条樟木雕刻而成的,并且在妈祖故里莆田开光分灵,高2、8米,是目前世上最大的木雕神像之一。
两边还雕塑有妈祖的护将“千里眼”和“顺风耳”。整个正殿内显得庄严肃穆。
正殿两边分别为财神殿和龙王殿,正殿两边庑房为民俗博物馆,展出民俗文物100多件,是一集民间工艺的大全,是一中国民间文化的缩影,也是我国民俗艺术的写照。
天后即是妈祖,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
妈祖神是人们为了纪念林默娘而塑造出来的。林默娘是福建莆田县湄洲屿红螺乡“林善人”林愿的女儿,生于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排行第七,有一个哥哥和五个姐姐。她出生都满月了却从未哭过,因此,取名默娘。
默娘从小长在海边,很快学会了游泳。十几岁就时常跟父亲和哥哥出海。
有一次在海上遇到了大台风,船翻了,默娘奋不顾身救起了父亲,找回了哥哥的尸体。
此事发生在一个弱女子身上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后来,默娘经常在海上帮助那些遇难的渔民,尤其在夹门乡为渔民们办了很多好事。可是林默娘28岁的时候,竟身染重病去世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好心的姑娘,特地在湄洲屿建了祀庙,称“通贤灵女庙”,以后受封为顺济神。
随着沿海人民对澎湖的开发,渔民们也在澎湖为林默娘立像建庙恭祀,称她为“天妃”或“圣妃”,也称“妈祖”。而妈祖仅活了二十八年,代表着二十八星宿。
老青岛人都知道有句话叫“先有天后宫,后有青岛市”。在从德国征集来的青岛最早的胶片影像资料中,有一段记录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人过年时天后宫的热闹景象,来这里上香祈福的市民络绎不绝。
从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中,可以看出天后宫在青岛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德占胶澳后,天后宫曾经险些被德国人拆除,是胡存约等青岛人联络众人奋力抗争,最终保存下了这处中国传统建筑。市档案馆介绍了这段历史。
天后宫旧时称“天妃宫”,老百姓称之为“中国大庙”,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天后宫所在区域有不少欧式建筑,而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天后宫能够在德占时期的欧人居住区得以幸存,还有着一段曲折的经历。
1898年德占胶澳后,德国对青岛进行城市统一规划,沿海一带被划定为欧人居住区。而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天后宫成为德人的障碍,他们急欲拆除,移往他们划定的中国人居住区另建。
天后宫是中国沿海地区广泛建设的庙宇,是渔航人家寄托希望、祭祀神灵的圣地,容不得轻易乱动,外人肆意移建更是大不敬。但是,德人侵占胶州湾后,把持了地方的一切大权,中国人没有伸张正义、维护权益的地方。
当时,能够代表同业参与市政的市民仅有胡存约、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等几人而已。
胡存约是清末民初胶澳青岛村人,祖辈经营商业,是地方上有影响的人家。他很早就失去了父亲,十分孝顺母亲,为当地人称道。青年时,胡存约弃读从商,经营贸易事务,在青岛口开设了瑞泰商号,经营土产杂品、日用百货,还操办货物航运。青岛建置初期,他是青岛口最大的商户之一,他曾担任青岛中华商务局董事、胶澳参议督署董事,是华人中敢于同德人争取华人利益的代表人物。
德国人要拆除天后宫的消息传出后,胡存约与傅炳昭等联络众人奋力抗争,迫使德人放弃了无理的打算,保留下这处很有价值的中国传统建筑。从此以后,胡存约享有很高威望,群众遇到重要的事情都愿意同他商议。青岛天后宫
《胶澳志·人物志·乡贤》中也记载:“胡存约……先世经营商业,事母至孝。青岛开埠之始,市政权操诸外人,华商稍能自振代表同业以参予市政者,仅傅炳昭、丁敬臣、包幼卿、周宝山、成兰圃与存约数人而已。德人议移天后宫,存约与傅炳昭等力争之乃止。以此为众所倚重。有事悉就商焉。”
天后宫历经五百余年风雨淘洗幸存至今,弥足珍贵。
初建成时,天后宫由三间圣母殿和龙王财神两配殿构成。
五百多年里,天后宫前后历经明、清、民国等七次维修扩建,特别是清代雍正十一年(1733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两次较大规模的修扩,成为具有较大规模的建筑群。由于当时是向南扩建,天后宫旗杆还曾被包围在院内。
把小纸条拿出来,把它放在展室里展台上。
这是天世后系图表。
在整个青岛地区的古代建筑中,青岛天后宫的建筑艺术和彩绘艺术都是首屈一指的。门内还立两块石碑,记载了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天后宫的情景,是了解青岛历史的重要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