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如果是这样的讨论我很欢迎。
关于古诗格律,有很多争论。我举些例子,《春晓》了,这是一首所谓三岁小孩都知道的绝句,《千家诗·五言绝句》第一首就是《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首诗的内容,可能另有深意。今天先说说它的格律,其实这首小诗有多处不合律:一、我们都知道,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但这首诗押的是仄声韵,“晓”、“鸟”、“少”三个都是仄声字;二、近体诗讲究粘对,联内要对,联间要粘,五言绝句的第二句和第三句要粘,而这首诗却失粘了,“处处闻啼鸟”(仄仄平平仄)和“夜来风雨声”(仄平平仄平,其实是“平平仄仄平”的格式)失粘了。三、由于第三句与第二句失粘,带来了第四句的平仄也乱了套,因为平起式五言绝句第四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平”,而这首诗的第四句却成了“仄(平)仄平平仄”。
孤证不足为据。我们再来看看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家诗·五言绝句》也选了这首诗,但这首诗的平仄和粘对简直乱了套。
再举《千家诗·五言绝句》的《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第二句和第三句同样失粘。
我们再举柳宗元的一首绝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三个都是入声字,这首诗押的是仄声韵。第二句“万径人踪灭”和第三句“孤舟蓑笠翁”失粘。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彩霞光映玉龙,雪峰峭立势如虹。
晓前寒潭凝烟澈,暝后顽冰化水溶。
八万奇葩藏瑰丽,十二绝色现玲珑。
人间此境惊心魄,愿隐仙山了此终。
按此律,确实潭、二、瑰出律,这个问题我想过。第一,玉龙雪山脚下有万年寒潭,水清如澈,鱼浮若空,潭底则是厚厚绿藻,翠若碧玉。。。这个潭字不能不用;十二奇景是玉龙雪山的特色,二字不能不用;至于瑰字嘛,倒可以斟酌,也许可换个合律的艳字,但意味上与瑰字相去甚远。为了内容,只好牺牲一下形式了。
呵呵,说到底,格律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增加音乐的美感,是服从内容的,而不是把形式当成内容的枷锁。特别是现代人作古诗,应以普通话为标准,因为必竟是写给现代人看的,如果,一味地死搬古韵,我个人认为那是一种十分可笑的事情。呵呵,不知您意下如何?
[ 此帖被痴情浪子在2009-12-20 10:5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