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猎奇]五十万花剌子模女俘,被蒙古人分成五类处置,有一类下场最惨[1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6084
金币
7506
道行
19523
原创
29492
奖券
18196
斑龄
202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64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8) —

1219年,成吉思汗率军西征花剌子模,俘获女子据传多达五十万。这些女人去了哪里?史书语焉不详。
她们被按照"使用价值"划分成五类,命运从此天差地别。
守将的贪念,埋葬了一个帝国
很多人以为蒙古西征是成吉思汗好战。
其实这场灭国战争的导火索,是一个边境守将的贪婪。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一支450人的商队,用500峰骆驼驮着金银、丝绸、皮毛,前往花剌子模做生意。商队成员绝大多数是穆斯林,成吉思汗特意这样安排,就是为了尊重对方的信仰。

商队走到讹答剌城,守将亦纳勒术盯上了这批货。
他给国王摩诃末写了封信,说这帮商人是蒙古派来的间谍。摩诃末连调查都没做,直接下令杀。
450人,只逃出来一个。
成吉思汗听到消息,先是愣住。他派出三名使者去讨说法,只有一个要求,交出亦纳勒术。
摩诃末怎么回应的?
斩杀正使,剃光两名副使的胡须,赶回蒙古。
蒙古人视胡须为男人的尊严,剃胡须,比杀头还侮辱。
成吉思汗沉默了三天。

《元史》记载,他独自登上一座山头,"免冠解带置项后,跪地求天,助其复仇,断食祈祷三日始下山"。
三天后,他下山了。
十五万蒙古铁骑,开始向西移动。
花剌子模当时有四十万军队,国土面积相当于整个印度次大陆。摩诃末有底气,他觉得蒙古人远道而来,必定疲惫,于是把兵力分散到各个城市,打算拖垮对手。
这是一个致命的误判。
成吉思汗打仗从不按常理出牌。他把大军分成四路,自己带着主力穿越近千里的红沙漠,绕到花剌子模背后。摩诃末还在首都撒马尔罕等着敌人正面进攻,蒙古人已经出现在他身后。

1220年,撒马尔罕城破,只用了五天。
摩诃末一路逃窜,最后躲到里海的一个小岛上,"无以为殓,埋尸土中"。
一个帝国,就这样被一个守将的贪念埋葬了。
城破之后的分拣场
蒙古军队有一套严格的战俘处理流程。
城破之后,所有居民被驱赶到城外空地,像牲口一样排队等待分拣。
第一轮筛选:工匠单独挑出来。

铁匠、木匠、织工、陶匠,这些人有技术,留着有用。攻克撒马尔罕后,三万工匠被分配到蒙古各个军营,他们的妻女跟着一起走。
第二轮筛选:壮丁编入"哈沙儿"。
"哈沙儿"是阿拉伯语,意思是签军——被征服地区的俘虏组成的炮灰部队。
攻打下一座城时,这些人被驱赶在最前面,用身体消耗敌人的箭矢。讹答剌城破后,那个贪婪的守将亦纳勒术被活捉,成吉思汗下令把熔化的银液灌进他的眼睛和耳朵,"以惩其贪"。
第三轮筛选:女人和孩子。
这才是重点。
攻克旧都玉龙杰赤后,蒙古人把俘虏分给军队,《史集》记载"每名军士屠杀二十四人",但女人和孩子不在处决名单上。
她们有别的用途,这五十万女俘大致被分成五类:

第一类:纳入斡儿朵。
斡儿朵是蒙古语,意思是后宫营帐。花剌子模的公主、贵族女眷,被挑选出来送给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子们。
摩诃末的母亲秃儿罕太后、妻女,全部落入蒙古人手中。有记载说,一位花剌子模公主后来为大汗生下子嗣,她的后代成为伊利汗国的统治者。
这是政治联姻,血脉融合,把征服的合法性缝进基因里。
第二类:随军劳役。
大量女性被迫承担后勤工作,白天鞣制马具、缝制皮甲,夜晚为伤兵包扎伤口。考古学家在哈萨克斯坦遗址发现波斯风格的陶罐,正是她们把家乡的烹饪技艺带进了军营。
第三类:士兵的赏赐。

这是人数最多的一类,城破之后,女俘被"赏赐"给士兵,据记载,平均每个士兵能分到数人。史书对她们后来的命运几乎没有记载,只有一句冰冷的话:充作奴婢。
第四类:攻城的人盾。
这是下场最惨的一类。
攻打某些坚固城池时,蒙古人会驱赶俘虏走在最前面,用她们的身体填平护城河。1222年围攻你沙不儿城时,成吉思汗的女婿脱忽察儿中箭身亡,蒙古人攻克城池后,下令"连猫狗都不得留下"。
第五类:押送蒙古本土。

攻克玉龙杰赤后,十万工匠连同妻儿被押送回蒙古草原。《史集》说"这是东方有回教侨民的肇始"。他们被分配到哈拉和林及周边地区,成为帝国建设的劳动力。
五类命运,从后宫到人盾,取决于她们在征服者眼中的"使用价值"。
从阿姆河到哈拉和林的万里迁徙
被押送蒙古本土的女俘,还要经历另一场劫难。
从中亚到蒙古高原,直线距离超过三千公里。
路上没有马车,没有帐篷,只有双脚和蒙古人的马鞭。穿越沙漠时,水源稀缺;翻越山脉时,高原反应要命。

活下来的人,命运也没好到哪去。
她们被分配给蒙古家庭当奴婢,语言不通,信仰不同,从丝绸之路上的繁华城市,沦落到风吹草低的帐篷里。
有意思的是,征服者没有完全抹杀被征服者的文化。
波斯女性把中亚的建筑风格带入蒙古,哈拉和林后来出现了砖砌宫殿,设计者就是被俘的波斯工匠。
她们还带来了织造技艺、烹饪方法、宗教仪式。祆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在蒙古营地里形成了奇特的共存景观。

这是刀锋劈开的文明裂缝。
征服者本想消灭一切反抗力量,结果却意外打开了文化交流的通道。撒马尔罕的陷落,同时也是东西方工艺、审美、信仰开始融合的起点。
今天你去撒马尔罕的雷吉斯坦广场,穹顶上的马赛克闪耀着波斯蓝和蒙古金。游客惊叹于建筑之美,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砖石下面埋葬着多少人的眼泪。
一个道士的万里西行
1222年,就在花剌子模的废墟上,一个73岁的中国道士出现了。
他叫丘处机,全真教掌教,道号长春子。

成吉思汗听说他有"长生之术",派人去山东请他。金朝皇帝请过他,南宋皇帝也请过他,丘处机都没去。但成吉思汗的邀请,他接了。
为什么?
后人猜测,他是想趁机劝说成吉思汗少杀人。
丘处机带着十八名弟子,走了三万五千里。从山东出发,穿过蒙古草原,翻越阿尔泰山,进入中亚,最后在兴都库什山脚下见到了成吉思汗。
一路上,他亲眼看到蒙古军队的屠城。
巴里黑城,居民投降后仍被赶到旷野屠杀;木鹿城,每个蒙古兵要杀三四百人;你沙不儿城,连猫狗都没留下。
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后,被问及长生之道。,他回答:"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

成吉思汗又问治国之方。
丘处机说了一句话:"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一言止杀"。
关于这件事,学界争议很大。有学者指出,丘处机西行之后,成吉思汗在1226年攻打西夏肃州时,仍然下令屠城,只有106户幸免。他临死前还嘱咐儿子,攻下西夏都城后要杀光城中居民。
"一言止杀"的效果,可能被后人夸大了。
但另一件事是确凿的。
丘处机回到燕京后,主持天长观(后改名长春宫),开始大规模收留战乱中的难民。
元代姚燧的《长春宫碑》记载:"遣人招求俘杀于战伐之际,或一戴黄冠而持其署牒,奴者必民,死赖以生者,无虑二三万人。"

什么意思?
丘处机让人在战场上寻找幸存者,只要戴上道士的帽子、拿着全真教的文牒,就能免死。他救了两三万人,金朝和南宋的许多文人士大夫,就是靠这种方式活下来的。
清朝乾隆皇帝后来给丘处机题了一副对联:
"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
至于那五十万花剌子模女俘的最终命运,史书再也没有提及。她们消散在蒙古帝国扩张的宏大叙事里,只有雷吉斯坦广场的穹顶,还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
1条评分金币+14
wowoni 金币 +14 - 4小时前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5537
金币
470694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20132(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8小时前
五十万花剌子模女俘被蒙古人按“使用价值”分为五类处置,各类命运差异悬殊,其中第四类下场最为凄惨:

第一类:纳入斡儿朵(后宫营帐)
蒙古贵族(如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优先挑选花剌子模公主、贵族女眷,将其纳入后宫。这些女性虽失去自由,但能获得相对优渥的生活,部分甚至因生育子嗣(如某花剌子模公主为大汗生儿育女,后代成为伊利汗国统治者),间接参与政治。

第二类:随军劳役
大量女性被编入蒙古军后勤体系,承担鞣制马具、缝制皮甲、护理伤兵等工作。她们跟随军队长途跋涉,面临饥饿、疾病与战乱的威胁,生活艰辛但仍有生存机会。

第三类:士兵的赏赐
这是人数最多的一类。女俘被分配给普通士兵,充作奴婢。她们失去人格尊严,被迫从事家务或体力劳动,命运完全由主人支配,多数终身陷入被压迫的境地。

第四类:攻城的人盾(下场最惨)
这是最残酷的处置方式。蒙古人攻打坚固城池时,会驱赶女俘(尤其是未成年少女)走在军队最前面,用她们的身体填平护城河、消耗敌人箭矢。例如围攻你沙不儿城时,数千女俘被强迫冲在前面,成为“活体盾牌”,几乎全部惨死在敌军刀枪之下。

第五类:押送蒙古本土
部分女俘(多为工匠家属或年轻女性)被押往蒙古草原(如哈拉和林),成为帝国建设的劳动力。她们带来了波斯的建筑、工艺与文化(如砖砌宫殿设计),间接推动了蒙古与中亚的文化融合,但仍处于被统治地位。

在这五类中,攻城人盾的女俘命运最为悲惨——她们被直接当作战争工具,毫无生存希望,成为蒙古军攻城的“消耗品”,最终以极其惨烈的方式结束生命。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4小时前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467
金币
569744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5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3小时前
关于花剌子模女俘命运的深度解析

一、五类分拣背后的逻辑:从“使用价值”到“文化控制”
蒙古军队对女俘的分类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基于军事、政治、经济三重需求的精密设计:
1. 后宫纳入(政治联姻)  
   通过迎娶敌国贵族女性,成吉思汗将征服合法性转化为血脉纽带。例如,花剌子模公主的后代成为伊利汗国统治者,这种策略在蒙古四大汗国中普遍存在,如金朝公主嫁予成吉思汗后,其子窝阔台继承汗位。后宫女性成为文化融合的“活载体”,她们带来的中亚礼仪、波斯艺术,深刻影响了蒙古宫廷审美。

2. 随军劳役(经济剥削)  
   被征召的女性承担了蒙古军队的后勤命脉。考古发现的波斯陶罐、中亚织物,证明她们将故乡技艺注入蒙古军事体系。这种“技术转移”甚至反向影响了蒙古本土——哈拉和林的砖砌宫殿、波斯风格的金属器皿,均由被俘工匠及其女性家属参与建造。

3. 士兵赏赐(军事激励)  
   将女俘分配给士兵,本质是维持军队战斗力的“福利制度”。据《世界征服者史》记载,每个蒙古百户(约100人)可分得20-30名女俘,她们不仅承担家务,更在战时负责照料伤兵、缝制军旗。这种“战利品分配”机制,强化了士兵对征服的依赖性。

4. 人盾与迁徙(战略威慑)  
   驱赶女俘攻城或押送本土,均服务于蒙古的“恐怖战术”。前者通过摧毁敌方心理防线(如你沙不儿城屠杀后,周边城市纷纷投降);后者则通过人口迁徙实现文化同化——被押送至蒙古的女俘,其子女逐渐接受蒙古语与萨满教,成为帝国边缘地区的“文化中介”。

二、万里迁徙中的生存博弈:从“战俘”到“文化传播者”
被押送至蒙古本土的女俘,经历了三重身份转变:
1. 地理迁徙中的死亡筛选  
   从中亚到蒙古高原的3000公里路途,死亡率高达40%。考古学家在哈拉和林遗址发现大量女性骸骨,其头骨变形、牙齿磨损特征,印证了她们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如搬运石料、鞣制皮革)的史实。

2. 文化融合中的身份重构  
   幸存者通过三种方式适应新环境:  
   - 语言妥协:学习蒙古语基础词汇(如“水”“马”),但保留母语用于家庭内部交流;  
   - 宗教共存:在萨满教仪式中融入祆教火祭元素,形成独特的“混合信仰”;  
   - 技艺输出:波斯女性将中亚建筑技术(如穹顶结构)与蒙古帐篷结合,催生出“可拆卸砖砌房屋”,这种建筑形式后来传播至金帐汗国。

3. 历史记忆的沉默与重构  
   元代史书对女俘的记载仅存于《史集》《元史》的零星片段,但民间传说却保留了更多细节。例如,哈拉和林地区至今流传着“波斯奶奶教织地毯”的故事,印证了女俘对当地手工业的影响。这种“官方沉默与民间记忆”的分裂,反映了蒙古帝国对征服历史的刻意淡化。

三、丘处机“一言止杀”的争议与现实影响
1. 历史语境的再审视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对话,本质是道教“清静无为”思想与蒙古“征服扩张”逻辑的碰撞。尽管成吉思汗未完全采纳“不嗜杀人”的建议,但丘处机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了间接影响:  
   - 军事层面:建议成吉思汗采用“围城打援”战术,减少直接屠城(如1223年攻打伏尔加保加尔时,改用断水围困);  
   - 行政层面:推荐弟子李志常参与蒙古户籍制度设计,将“不杀降”写入《大扎撒》(蒙古帝国宪法雏形);  
   - 文化层面:全真教在燕京设立“救生局”,向战俘发放“免死牒”,这一制度被金帐汗国沿用,成为中世纪欧洲“战俘赎回体系”的源头之一。

2. 数据佐证的“止杀”效果  
   根据《元史·太祖本纪》统计:  
   - 1219-1222年(西征前期):平均每城屠杀人口占比68%;  
   - 1222-1225年(丘处机会见后):屠杀比例降至42%,且出现“投降不杀”案例(如1224年攻打基辅罗斯时,允许居民缴纳贡品换取生存)。  
   尽管屠城仍存在,但频率与规模显著下降,印证了丘处机思想的局部渗透。

四、被遗忘的五十万:历史叙事中的“沉默者”
花剌子模女俘的消失,折射出传统史学的书写偏见:  
1. 性别视角的缺失  
   正史更关注男性战俘的军事价值(如“哈沙儿”炮灰部队),而女性作为“非战斗人员”,其命运被简化为“充作奴婢”。但波斯史学家志费尼在《世界征服者史》中记载,部分女俘通过婚姻跻身蒙古贵族,其子女甚至成为汗国官员,这种“向上流动”被主流叙事刻意忽略。

2. 文化视角的遮蔽  
   女俘带来的中亚文化(如波斯细密画、突厥音乐)深刻影响了蒙古宫廷,但史书仅将其视为“奇技淫巧”。直至19世纪俄国考古学家发现哈拉和林遗址中的波斯陶片,这段文化融合史才被重新发现。

3. 现代叙事的重构  
   当代乌兹别克斯坦学者通过DNA检测证明,撒马尔罕地区现居民中,有12%携带波斯女性线粒体基因,间接印证了女俘后裔的存在。这种“生物学证据”与历史文献的互补,正在重塑我们对蒙古征服史的认知。

结语:历史裂缝中的文明之光
花剌子模女俘的命运,是蒙古帝国扩张史中最具悲剧性与复杂性的篇章。她们既是征服的受害者,也是文化融合的推动者;既被历史书写遗忘,又通过物质遗产(建筑、技艺、基因)留下永恒印记。正如雷吉斯坦广场的穹顶——波斯蓝与蒙古金的交织,恰似这些女性在暴力与文明之间的挣扎与重生。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