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奇观]安徽南山君柠酒店 /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1 [5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464
金币
569721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5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1小时前











© 赵奕龙、苏圣亮
01.
定位:非标的"行旅"空间
行旅空间,不像中国人的家宅有着诸多风水朝向、等级尊卑的限制,它可以更加自由。不需要收纳世俗琐碎,也不需要精打细算每一寸面积。它的尺度比家宅小,但要比酒店大。是屏蔽了柴米油盐、世里行间后,将身体短暂隐于自然的近旁。真正体验的不是奢华昂贵的材料,不是精致稀有的陈设,而是我与此山,我与此地,我与此刻的诗意关联。当然也不可被标准化。可以说,行旅空间更接近中国人的理想栖居。这便是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任务书。

▲项目鸟瞰© 苏圣亮
02.
建筑布局:依山 面竹 驯水
场地是皖中地区一处普通的低丘缓坡的山谷,一侧背山,一侧面竹,一侧临路。地形高差有十米左右。原状有一条小溪从山谷流下,在雨季时半山处汇聚成一个小水潭,枯水期形成一个天然的池塘。
▲总平面图 (1叠木堂 2环木亭 3餐厅 4编木舫 5编木双舫 6编木堂 7日潭 8交木阁 9斜木林 10斜木林 11悬风楼 12聚木亭 13月池)©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整体鸟瞰© 苏圣亮


▲建筑的布局依山就势© 苏圣亮


▲"驯水"成为景观组织的线索© 苏圣亮
建筑的布局依山就势:背山一侧建筑一字排开,倚山而建;面竹一侧建筑以环抱姿态面向竹林;临路一侧三栋建筑松散间隔,是公共区域。"驯水"成为景观组织的线索:首先把山上溪流经过缓速后引入场地内部,自高向低形成不同形态的水面,层层跌落,或缓或急,或宽或细;其次再把园路穿插在水间,高地错落,跨临面跃,形成游园的趣味;然后将原来小水潭的位置,布置一座水潭形状的建筑,屋顶用水还原为原始地貌中的水相,同时形成一座独特的水下居所;最后,在山谷高处水的源头,高举一座月形水池,横跨在小溪之上,并形成跌水水帘景象,成为整个园子的水眼。让水顺应地势,铺满园子,静则有形,动则无形。水之形便是地之形,水之势便是气之势。

▲园路穿插在水间© 苏圣亮


▲游园的趣味© 苏圣亮


▲让水顺应地势© 苏圣亮
03.
与"古"为"新"
与古为新,并非对传统的复刻,而是以现代的建造体系对东方空间精神的再书写。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回溯传统营造中的秩序、审美,从构造技艺到文化意向,从结构原型到空间姿态,皆以当代的方式重新生成。"新"不在于形似,而在于神和:将传统极具智慧的构造逻辑转化为当下的空间生成逻辑,使文脉之中的智慧和精神在当下焕发出生命力。

▲叠木堂内部© 苏圣亮
一、传统"藻井"的结构化升格
传统木构中"藻井"属于装饰性构件,通常出现在重要的礼仪性空间的顶部。但因为传统木材强度有限,藻井尽管只需承载装饰构件自身的重量,却也只能覆盖比较小的空间。而得益于现代木构技术对于材料强度的提升,藻井空间覆盖面积不仅能大幅度扩大,而且能够成为建筑结构系统,而不只是装饰构件。是一种更接近中国人宇宙观的结构形态。中国人认为,圆是天的形状,正方是地的形状。人只能接近于圆形,但不能建造出真正的圆形。因此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中心对称式的精神性建筑(塔,亭、坛等),大多是将方形的木构梁柱进行抹角,更接近圆,从而离天道更近一步。藻井通常也是从四方形抹角为八角,再向圆形进一步升格,在方圆之间转变,介于天地之间。


▲藻井©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叠木堂空间结构© 赵奕龙

▲悬风堂空间结构© 赵奕龙
叠木堂和悬风楼两座建筑的结构和空间形式均是来自于对于中国传统木构的"藻井"的现代演绎:叠木堂是酒店的大堂功能,其结构原型自中国北方一种八边形的藻井;悬风楼是酒店的酒吧功能,其结构原型取自于南方螺旋线的藻井。两座建筑在结构上互为反相。叠木堂是构件层叠向上的空间关系,从而产生向上升腾之势;悬风楼则是将叠木堂自上而下的传力结构翻转了过来,变成自下而上的互承悬挂结构,过极细的金属拉杆层层悬挂。力流自下向上传导,最终整个屋顶重量通过外部12根纤细的钢柱支撑,形成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这种结构来自于传统,却是传统木构中从未有过的形式,通过现代材料得以实现。

▲叠木堂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叠木堂&悬风堂结构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叠木堂&悬风堂结构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叠木堂&悬风楼剖透视©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悬风楼施工过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悬风楼外立面© 赵奕龙

▲悬风楼内部© 苏圣亮
叠木堂屋顶采用了双层构造:下层明袱为构,支撑并展现结构力量;上层草架为形,塑造四坡屋顶的简洁形式。层间形成空腔以容纳管线和隔绝热量。而悬风楼屋顶构架形成一个漏斗状。屋顶雨水汇集,在中间聚合溅落。从传统建筑的"四水归堂"升格为"万水归堂"。雨水从屋顶洞穿两层楼板,跌入中央水系。悬风楼是园内最高的建筑,同叠木堂高低对望,成为阴阳互补之态。

▲叠木堂施工过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叠木堂仰看木构© 赵奕龙
二、传统"木拱桥"的去结构化降格
浙南地区的木拱桥,是对于"小料大作"的智慧巧作,木材作为自然材料,长度有限,若要完成大跨结构,将短料通过互承的方式形成整体来实现。这是一种务实的诗意结构。对于这种木拱结构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在国内看到很多借鉴和创新的设计。

▲编木舫轴测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木舫远景© 苏圣亮
而在编木舫的单体建筑中,同样是狭长的空间,并没有将木拱的构形方式作为主体结构,而是将其降格成为覆盖屋顶的构造,编木成为一种从线到面的构形方式,将木构的线性杆件编织成屋面。更进一步,将原本的拱形翻转,变成下弧,承载在横梁之上,进一步做实这种去结构化。
▲编木舫剖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木舫立面© 苏圣亮

▲编木舫内景© 苏圣亮

▲编木舫室内© 赵奕龙
当现代技术已经能够实现"大料大作",那么再将能够轻易获得的"大料"变成小作,是一种对于工业化效率优先的反叛,是对于传统尺度的回归,也是技术降维对自然情绪的迁就。

▲编木舫结构
三、"溜金斗拱"的力形之变
溜金斗拱是明清时期出现的斗拱做法,介于结构和装饰之间。从结构效率来看,它是冗余的,但是这种冗余却通过一种层叠的秩序表达,达到一种结构表现性。环木亭继承了溜金斗拱这种暧昧的力与形的关系,外围一圈十字形檐柱环抱向内,通过短拱的层层延伸,在屋顶天窗间相互搭接,形成无柱空间。层叠的短拱和望板获得了犹如溜金斗拱,向内托举的力感,使得这种"环抱"更有线条的力量感,却不显得粗重,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庇护。

▲溜金斗拱 & 环木亭木构©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环木亭剖面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环木亭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环木亭内部© 苏圣亮

▲环木亭全景© 苏圣亮


▲环木亭内景© 苏圣亮


▲环木亭木构细节© 苏圣亮
四、九宫平面的"井""回"之变
九宫格是中国人最本初的空间原型,从国土到城市,从宫殿到民居,从抽象的世界观到具体的分田制度。在九宫格的格局里,"井"不只是取水之所,更是秩序的骨架,是物理的划分。在南山君柠酒店的建筑单体平面布局中,也是从这一基本的空间骨架出发,用九宫格来进行拓扑变化。比如居所之中,九宫对应寝、食、浴、茶等不用功能,并且根据不同的功能面积变换其比例分配。而在公共空间中,将"井"字形骨架解构,顺应大堂、酒吧、书咖等功能,形成"回"字形动线。"井"为静,"回"为动,是气韵的流通。

▲明堂图
▲平面之变©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04.
与"骨"为"形"
如果说"与古为新"关乎传统的接续,那么"以骨为形"则是现代技术下的审美倾向。结构是建筑之骨,并不是消极而需要被隐藏的工程问题,而可以成为空间的语言、建筑的文法和审美的源泉。正如谢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笔", "骨法"是线条的形态美学,是描绘万物抽象的精神性概括,相对于皮肉筋骨血,"骨"是结构,是力量和动势,是核心,是气韵的形式法则。在建筑空间中,"骨"不只是作为承重受力的结构杆件,而是搅动空间气韵的线条。

▲"以骨为形"© 苏圣亮
一、编木为骨
之前的编木舫完成了从线到面的屋顶构造,"编木堂"则是对"木拱桥"进行的结构巧变:木拱桥本身传递压力,若将木拱倒置,变成木索,则变成了受拉结构,编木而成的屋顶犹如一张木网,悬挂于两根纵向梁上,编木屋顶中间重力自然下沉而两头翘起,形成单跨的木索结构。若将两个单跨木索拼成编木堂,则需要四根大梁再通过十六根细柱传递向地面,这便是编木堂的骨法。不同材料、不同尺度、不同受力的结构构件"梁柱檩椽"都是采用统一直径的圆杆进行叠合变换,进一步加强了"小料"的手工感。梁与柱,梁与梁,三个空间方向上的力的转换通过一种"双托柱"的节点组织在一起,三向受力得以清晰简洁地完成传导。
▲编木堂轴测图©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木堂模型© 来建筑设计工作室


▲编木堂户外交通空间© 苏圣亮

▲将两个单跨木索拼成编木堂© 苏圣亮

▲编木堂内部© 苏圣亮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6464
金币
569721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5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8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0小时前
上文提供的内容详细拆解了来建筑设计工作室打造的安徽南山君柠酒店的设计理念与建筑特色,结合这些信息,可进一步梳理出该酒店从定位到构造的完整设计逻辑,同时结合公开信息补充其实际运营相关的亮点,具体如下:
1. 核心定位:打破常规的非标行旅空间
    该酒店跳出传统酒店和家宅的固有框架,以非标“行旅空间”为核心定位。它摒弃了家宅对风水朝向、等级尊卑的讲究,也摆脱了对空间利用率的极致算计,旨在为游客营造一处隔绝世俗琐碎的休憩地。这里的核心体验并非依赖奢华材料与稀有陈设,而是让入住者感受与山川、此地、此刻的诗意联结,契合中国人心中理想栖居的意境。从实际配套来看,酒店也围绕这一定位,设置了16间景观各异的客房,搭配餐厅、酒吧、健身房、公共泡池等设施,满足高端休养度假需求。
2.  布局巧思:依山就势,以水为脉
    酒店充分利用皖中低丘缓坡山谷的地形条件,形成“依山、面竹、驯水”的布局特色。建筑分布贴合地形:背山侧建筑一字排开倚山而建,面竹侧建筑以环抱姿态相拥竹林,临路侧则以三间松散间隔的建筑作为公共区域。而“驯水”是景观设计的核心线索,设计团队将山间溪流缓引入园,使其依地势形成层层跌落的多样水面;园路穿插于水域之间,造就错落有致的游园体验。此外,还通过水潭状建筑还原原始水相、在山谷高处设月形水池形成跌水水帘等设计,让水成为串联全园的“脉络”,实现水形贴合地形、水势呼应气韵的效果。
3.  设计内核一:与古为新,重构传统建筑智慧
    设计并非复刻传统,而是用现代建造体系重塑东方空间精神,通过四种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藻井结构化升格:突破传统藻井仅为装饰构件且覆盖空间小的局限,借助现代木构技术,将藻井升级为建筑主体结构。如作为大堂的叠木堂,以北方八边形藻井为原型;作为酒吧的悬风楼,源自南方螺旋线藻井。前者用双层构造兼顾结构与外观,后者以漏斗状屋顶实现“万水归堂”,两者高低对望形成阴阳互补之势。
    -  木拱桥去结构化降格:一反浙南木拱桥“小料大作”的大跨结构逻辑,在编木舫建筑中,将木拱降格为屋顶构造。把线性木杆件编织成屋面,还将拱形翻转为下弧承载于横梁上,以“大料小作”的方式反叛工业化效率,回归传统尺度与自然情绪。
    -  溜金斗拱力形转化:借鉴明清溜金斗拱介于结构与装饰之间的特质,环木亭以十字形檐柱环抱向内,通过短拱层层延伸并在天窗处搭接,形成无柱空间。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溜金斗拱层叠的秩序感,又通过向内托举的力感,营造出轻盈且有庇护感的空间。
    -  九宫平面拓扑变形:以九宫格这一传统空间原型为基础,灵活适配不同功能。客房区域用九宫格对应寝、食、浴等功能,并调整比例;公共区域则解构“井”字形骨架,形成适配大堂、酒吧等场景的“回”字形动线,实现“静”与“动”的气韵流通。
4.  设计内核二:以骨为形,用结构塑造空间气韵
    该设计将建筑结构视作“骨架”,使其成为空间语言与审美核心,典型代表便是编木堂的“编木为骨”设计。它将木拱桥倒置转化为受拉的木索结构,编木屋顶如木网悬挂于纵向梁上,中间下沉、两头翘起形成单跨木索结构;两个单跨木索组合成编木堂后,通过四根大梁与十六根细柱传导重量。同时,建筑的梁柱檩椽均采用统一直径圆杆,搭配“双托柱”节点传递三向受力,既强化了手工感,又让结构受力清晰直观,使结构线条成为搅动空间气韵的关键元素。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