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歌
清晨的百泉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大小泉眼如鱼吐珠,仿佛时光倒流回那个"百泉俱涌"的盛景。在辉县市苏门山南麓,这座被誉为"中州颐和园"的古典园林,正悄然重现往日的生机。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早有记载:"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这些古老的诗句,描述的正是今日的百泉。在春秋战国时期,百泉已见诸史册。《左传》记载:"(晋人)败郑师及范氏之师于百泉";《荀子》亦云:"(武王伐纣)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
这些文字记录,让百泉的文化历史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而大规模的建设,则始于隋唐。隋代在此修建的卫源庙,经历代重修,成为百泉现存最古老、最完好的建筑组群。
站在苏门山上远眺,两峰对峙的山形恰如其名。这里是太行山余脉,也是百泉奇迹的地质根源。
地质水文专家揭示,太行山地处我国第二级与第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地带,巨大的地势落差,使源于太行山腹地深处的地下水,得以在山前以泉水的形式流出。苏门山前恰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加上独特的地质结构,就在这里形成了壮观的山泉群。
泉眼在山前呈带状集中分布,泉口标高85米左右,泉水累累如贯珠,故得名"珍珠泉"。这些泉水汇聚成湖,远流成河,成为卫河的源头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的大规模修葺,让百泉形成了"园中套园"的大型山水园林格局。如今的百泉,是河南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典园林建筑群,2001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园林包含苏门山、天爷庙、百泉湖、清晖阁、白露园等5个小园,内藏55处名胜、200余间古建筑。湖中央的清晖阁为明代风格的重檐卷棚歇山式建筑,四周湖水中点缀着座座亭楼水榭,配以4座石构小桥和总长近6000米的石刻栏杆,堪称"河朔之丽境"。
在百泉,石刻是不可错过的文化瑰宝。游客们往往为苏轼题写的"苏门山涌金亭"碑刻而驻足,而在文物工作者眼中,卫源庙内的"百门陂碑"更为珍贵。
这块刻于唐代武周长安四年(704年)的碑刻,碑阳为《卫州共城县百门陂碑铭并序》,碑阴记录了地方官府祈雨祈晴的经过。它是百泉悠久历史最直接的见证。
百泉设立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众多名人曾在此讲学。明代百泉书院是河南同期创办的4座官办书院之一,清初顺治年间河南贡院迁至此处,更使书院名声大振。
1750年,乾隆皇帝驻跸百泉,书院部分建筑改建为行宫,成为中原地区三大行宫之一。从叠压交错的建筑基址可以看出,百泉是在历代不断整修改造中发展起来的,每个朝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文化印记。
近年来,百泉经历过几次断涌,都与当地降水稀少或地下水位下降有关。这一现象提醒我们:泉域的保护和管理对于维护泉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百泉的水源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地下水,如同大地的血脉,需要精心呵护。只有当地下水位保持稳定,这些千年泉眼才能继续喷涌,将自然与人文的传奇延续下去。
如今,当游客漫步在百泉湖畔,看冬日的湖面升起薄雾,赏夏日的泉水清凉沁人,仿佛能听见三千年的历史在泉水中轻声诉说。这里不仅是中原大地的地理奇观,更是中华文明源流不息的生动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