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阅读
  • 1回复

[奇观]花房漫时光,篷布建筑的焕新再现 / DAGA大观建筑[3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959
金币
558721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40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2) —


© UK Studio
在中国绿发文安生态旅游度假区优美的环境里,藏着一个由两座篷房和四间瓦房构成的小院餐厅,伴随着度假区整体的品质提升,这组临时搭建的建筑组群迎来了他们的焕新时刻。

▲改造后的整体鸟瞰图© UK Studio
如何用轻介入的建筑改造手法,既保留原建筑有价值的空间又去除整体建筑给游客的临时感;如何创造更吸引人的商业体验,既符合度假区的整体松弛氛围又可以因其独特性成为度假区的旅行目的地。受中国绿发的委托,DAGA将在这个特殊的改造项目中探索以上问题的设计思路。


▲改造后的主入口© UK Studio
改造前的小院餐厅由四间瓦房和两座篷房构成,四件瓦房是原始的民宅,现作为餐厅的包间使用。而两座篷房则是刚建成不久的作为团餐使用的大空间建筑。

▲改造后的街景© UK Studio
DAGA采取轻介入的建筑改造手法,使用钢结构连廊将功能分散、联系薄弱的四栋独立建筑串联构建出统一整体的建筑形式。通过这一介入,建筑群由原先的“分散点”转变为“有机体”,极大提升了整体的可达性与使用效率。

▲用串联的连廊统一建筑形式© DAGA Architects


▲入口小广场© UK Studio



▲钢结构连廊环绕的建筑© UK Studio


▲连廊细节与建筑小品© UK Studio

▲连廊细部设计© UK Studio
改造设计引入矮墙系统。一方面巧妙地遮挡各类设备与后勤区域,提升了整体环境品质;另一方面,它们也成为空间的界面元素,重新界定了场地边界,梳理出清晰的动线与活动区域。矮墙在尺度上兼顾亲和与引导,既是景观构成的一部分,也成为秩序组织的隐形手段。
▲改造设计引入矮墙系统© DAGA Architects




▲庭院及矮墙© UK Studio
为了适应度假区的整体松弛氛围,设计营造了多样化的休闲商业场景,除花房餐厅功能外,还引入咖啡、烧烤等不同业态,并在场地中央设置露天空间,用于表演、游戏与社交活动,进一步增强互动性与参与感。丰富的功能叠加使场地不再只是餐饮或配套商业,而是一个集聚人气、承载多元体验的“开放舞台”。

▲多重商业业态的组合© DAGA Architects


▲拾光里花房餐厅© UK Studio




▲餐厅内部空间© UK Studio

▲餐厅空间细部© UK Studio

▲户外就餐区© UK Studio

▲户外小舞台© UK Studio


▲漫时光咖啡© UK Studio
设计概念强调融合与更新:一方面尊重原有建筑的存在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连廊与矮墙赋予新秩序;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营造松弛自然的氛围。设计亮点不仅在于物理层面的改造,更在于通过简洁有效的手段,实现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最终以低干预、高整合的方式,完成了从功能分散到整体统一、从杂乱无序到清晰有序的转变。
项目图纸

▲平面图© DAGA Architects
项目名称:花房漫时光,篷布建筑的焕新再现
设计公司:DAGA大观建筑
客户:中国绿发文安集团
设计团队:任晓伟, 周宇,林诗敏
业主团队:孙海张阳郑然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场地面积:2400㎡
设计时间:2024年8月-2024年10月
建造时间:2025年2月-2025年4月
项目摄影:UK Studio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1:1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959
金币
558721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41
中国绿发文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小院餐厅在改造后的焕新设计中,融合了生态理念、文化传承与现代美学,呈现出兼具功能性、艺术性与可持续性的空间体验。其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从空间结构到精神内涵的全面升级:

---

一、建筑形态的有机融合:篷房与瓦房的共生对话  
小院餐厅由两座轻质篷房与四间传统瓦房构成,设计并未简单拆除或替换原有结构,而是通过“修旧如旧”与“新旧共生”的策略实现空间整合。  
- 瓦房保留地域记忆:原有瓦房以冀中传统民居为蓝本,保留青砖墙、坡屋顶、木构架等元素,修复过程中采用原工艺复原屋面与檐口细节,延续北方乡土建筑的风貌基因。  
- 篷房注入现代流动性:新增的篷房采用轻钢结构与半透明ETFE膜材,形成通透、轻盈的空间边界,既满足大跨度用餐区的功能需求,又在视觉上弱化体量感,与自然环境柔化过渡。  
- 新旧材质的对比与协调:青砖的厚重与膜材的轻盈形成材质张力,通过灰空间廊道、庭院衔接等方式实现动线串联,使两种风格在节奏变化中达成统一。

---

二、空间布局的生态叙事:从功能分区到场景营造  
设计超越单纯的功能排布,构建出一条“自然—人文—宴饮”的沉浸式体验路径。  
- 庭院为核心组织枢纽:中央庭院作为视觉与活动中心,种植本地乔木(如国槐、柿树),结合石径、水景与休憩座椅,形成可呼吸的“绿色客厅”,模糊室内外界限。  
- 功能复合与弹性使用:瓦房用于私密包间与茶室,强调静谧与文化氛围;篷房作为开放用餐区与多功能厅,可灵活转换为市集、演出或节庆活动空间,提升运营弹性。  
- 视线引导与景观渗透:通过框景、借景手法,在门窗洞口精心布置观景轴线,将远处湿地、林带纳入视野,使用餐过程成为一场“移动的风景阅读”。

---

三、材料与技术的可持续实践:低碳建造的系统表达  
项目贯彻绿色建筑理念,从选材到能源系统均体现低干预、高效率的生态智慧。  
- 就地取材与循环利用:修复瓦房时回收原有青瓦、木梁,减少资源浪费;室内装饰采用竹编、夯土板、再生石材等本土环保材料,降低碳足迹。  
- 被动式节能设计:篷房屋顶设可调节遮阳系统,夏季隔热、冬季透光;瓦房屋面加装保温层,配合地源热泵与新风系统,实现冬暖夏凉。  
- 雨水收集与生态排水:屋顶雨水经导管汇入庭院生态池,用于灌溉与景观补水,形成微循环水系统,呼应度假区整体生态网络。

---

四、文化意象的当代转译:从民居符号到精神共鸣  
设计不仅复刻形式,更提炼河北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进行抽象化、诗意化的现代演绎。  
- 符号提取与艺术化重构:将传统屋脊曲线转化为室内吊顶线条,将窗棂图案演化为金属镂空隔断,使文化符号以隐喻方式融入空间肌理。  
- 在地文化的场景植入:墙面展示文安洼地民俗影像、老照片与手工艺品,设置“乡土食材展柜”,讲述本地物产故事,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 节气饮食文化的呼应:餐厅菜单依二十四节气更新,空间陈设亦随季节更换布艺、绿植与灯光氛围,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

---

五、用户体验的情感连接:打造有温度的“在地食所”  
最终落脚于人与空间的情感互动,使餐厅不仅是就餐场所,更是心灵栖居之地。  
- 多感官体验设计:通过材质触感(粗糙砖墙与温润木桌对比)、自然声景(雨打篷顶、鸟鸣穿院)、气味营造(柴火香、草木气息)强化沉浸感。  
- 参与式餐饮模式:设置开放式厨房、农趣工坊(如手工馍制作、酱菜腌制),让游客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深化对在地生活的理解。  
- 夜间氛围营造:采用低照度暖光照明,篷房膜材在夜幕下呈现柔和辉光,庭院点缀灯笼与地灯,营造静谧而温暖的“归家”情绪。

---

综上所述,小院餐厅的焕新设计是一次生态理性与人文诗意的深度融合:它既尊重场地历史与自然基底,又以现代设计语言激活空间潜能;既服务于旅游功能,更致力于重建人与土地、文化与日常之间的深层联结。这一改造不仅是建筑层面的更新,更是一种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示范,为中国乡村文旅空间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具有思想深度的实践样本。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1:1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