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发文安生态旅游度假区的小院餐厅在改造后的焕新设计中,融合了生态理念、文化传承与现代美学,呈现出兼具功能性、艺术性与可持续性的空间体验。其设计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层层递进地展现了从空间结构到精神内涵的全面升级:
---
一、建筑形态的有机融合:篷房与瓦房的共生对话
小院餐厅由两座轻质篷房与四间传统瓦房构成,设计并未简单拆除或替换原有结构,而是通过“修旧如旧”与“新旧共生”的策略实现空间整合。
- 瓦房保留地域记忆:原有瓦房以冀中传统民居为蓝本,保留青砖墙、坡屋顶、木构架等元素,修复过程中采用原工艺复原屋面与檐口细节,延续北方乡土建筑的风貌基因。
- 篷房注入现代流动性:新增的篷房采用轻钢结构与半透明ETFE膜材,形成通透、轻盈的空间边界,既满足大跨度用餐区的功能需求,又在视觉上弱化体量感,与自然环境柔化过渡。
- 新旧材质的对比与协调:青砖的厚重与膜材的轻盈形成材质张力,通过灰空间廊道、庭院衔接等方式实现动线串联,使两种风格在节奏变化中达成统一。
---
二、空间布局的生态叙事:从功能分区到场景营造
设计超越单纯的功能排布,构建出一条“自然—人文—宴饮”的沉浸式体验路径。
- 庭院为核心组织枢纽:中央庭院作为视觉与活动中心,种植本地乔木(如国槐、柿树),结合石径、水景与休憩座椅,形成可呼吸的“绿色客厅”,模糊室内外界限。
- 功能复合与弹性使用:瓦房用于私密包间与茶室,强调静谧与文化氛围;篷房作为开放用餐区与多功能厅,可灵活转换为市集、演出或节庆活动空间,提升运营弹性。
- 视线引导与景观渗透:通过框景、借景手法,在门窗洞口精心布置观景轴线,将远处湿地、林带纳入视野,使用餐过程成为一场“移动的风景阅读”。
---
三、材料与技术的可持续实践:低碳建造的系统表达
项目贯彻绿色建筑理念,从选材到能源系统均体现低干预、高效率的生态智慧。
- 就地取材与循环利用:修复瓦房时回收原有青瓦、木梁,减少资源浪费;室内装饰采用竹编、夯土板、再生石材等本土环保材料,降低碳足迹。
- 被动式节能设计:篷房屋顶设可调节遮阳系统,夏季隔热、冬季透光;瓦房屋面加装保温层,配合地源热泵与新风系统,实现冬暖夏凉。
- 雨水收集与生态排水:屋顶雨水经导管汇入庭院生态池,用于灌溉与景观补水,形成微循环水系统,呼应度假区整体生态网络。
---
四、文化意象的当代转译:从民居符号到精神共鸣
设计不仅复刻形式,更提炼河北农耕文明的精神内核,进行抽象化、诗意化的现代演绎。
- 符号提取与艺术化重构:将传统屋脊曲线转化为室内吊顶线条,将窗棂图案演化为金属镂空隔断,使文化符号以隐喻方式融入空间肌理。
- 在地文化的场景植入:墙面展示文安洼地民俗影像、老照片与手工艺品,设置“乡土食材展柜”,讲述本地物产故事,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
- 节气饮食文化的呼应:餐厅菜单依二十四节气更新,空间陈设亦随季节更换布艺、绿植与灯光氛围,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
---
五、用户体验的情感连接:打造有温度的“在地食所”
最终落脚于人与空间的情感互动,使餐厅不仅是就餐场所,更是心灵栖居之地。
- 多感官体验设计:通过材质触感(粗糙砖墙与温润木桌对比)、自然声景(雨打篷顶、鸟鸣穿院)、气味营造(柴火香、草木气息)强化沉浸感。
- 参与式餐饮模式:设置开放式厨房、农趣工坊(如手工馍制作、酱菜腌制),让游客从“观看者”变为“参与者”,深化对在地生活的理解。
- 夜间氛围营造:采用低照度暖光照明,篷房膜材在夜幕下呈现柔和辉光,庭院点缀灯笼与地灯,营造静谧而温暖的“归家”情绪。
---
综上所述,小院餐厅的焕新设计是一次生态理性与人文诗意的深度融合:它既尊重场地历史与自然基底,又以现代设计语言激活空间潜能;既服务于旅游功能,更致力于重建人与土地、文化与日常之间的深层联结。这一改造不仅是建筑层面的更新,更是一种可持续生活方式的示范,为中国乡村文旅空间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具有思想深度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