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7阅读
  • 2回复

[奇观]太珍贵了:老照片里的历史真相——  2 [3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704
金币
452777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6小时前
1917年,
安县,购买纸元宝。


1917年,租烟。
烟具配上烟草供人们租吸。


1918年,
浙江绍兴裹腳的女孩。


学徒工。
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洪水, 天津。
照片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杭州,牛车拉柴禾,
约拍于1917-1919年之间。


鼓店,
约拍摄于1917-1919年之间。


1919年,广州,
当地人在流动粥摊上吃早餐。


1920年代,
北京,茶馆里的艺人。


1923年4月,
裕仁天皇访问台湾,
当时站在路边观看裕仁车队的台湾民众。


1927年6月,
上海商业印刷厂,
工人在刻写用来彩印的石版。
该公司男女雇员逾3000人,福利相当不错。


1928年,
四川雅砻江溜索。


1936年,
伪冀东政权控制下的某纱厂。


1938年6月,
灾民成群结队逃难。


1938年春节,
当时儿童穿的年装。


1939年,
八位穿着各色旗袍的女性在厦门公园。


1940年,
一名女人和男孩试图从
他们被日军烧毁的家中找寻可用之物。


1939年6月,
河北阜平东土岭村青年参加八路军。


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
工业合作社运动,
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自救、支援抗战。


1941年,
代写书信营生的先生。


1941年,
农家妇女在自家屋里织布。


1941年,四川简阳县龙泉驿镇,
一位老人在堂屋看书。
从堂屋装饰物来看,
这应该是一户比较殷实的富裕农家。


1942年,河南大饥荒,
这时草根几乎被挖完,
树皮几乎被剥光,灾民开始大量死亡。


1945年2月,上海,
1945年的上海已经有了双层巴士,
还有出租车、有轨电车等,
但数千辆疾走的黄包车仍是这城市的不寻常风景。


1946年,
长江三峡段的纤夫。


1946年,香港岛,
一位年轻的母亲背着孩子逛街市。


1946年,
香港岛东区卖海鲜干品的铺子。


1946年,
香港仔港湾帆船的家庭。




1947年,
戴士兵帽的裁缝。


1947年,
二年级的小学生。


1947年,毛驴拉磨。


1947年,药铺里坐堂郎中。


1948年3月,上海,
银行发给上海电话公司职员的工资
是一捆捆贬值的纸钞,
工人们蹲在地上来数属于自己成捆的钞票。


1949年4月,上海,
解放军即将解放上海,酒吧生意清淡,
白俄和华女招待无聊地打发时间。


1948年5月,上海,
一位年轻姑娘跟妈妈一起在外侨居住区摆摊刺绣。


1949年,上海,
一个乞丐在英国大使馆门前饥饿痛苦的啃树皮。


1949年3月,上海北站,
逃难者挤满了南下的火车。


1949年,上海,饥饿的抗议者
来到外滩的中央银行试图获得政府许诺的救济资金。


1949年,上海,户外广告牌。


1949年5月,小贩甩卖自己的袜子。


1949年5月,上海,
逃难者挤在一艘将驶向宁波的美国海军货船上。


1949年11月2日,
内地与香港边界,
难民排队领取进入香港的通行许可证。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704
金币
452777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97(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9小时前
这些老照片真实记录了从清末到1949年民国时期中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其价值远超物质衡量。

📅 背景
中华民国自1912年成立至1949年结束,仅存续37年,但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军阀混战、外敌入侵不断,百姓生活极为艰难。这些老照片跨越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等多个阶段,真实呈现了普通民众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成为后人了解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觉证据。

🖼️ 民国百姓生活典型场景(1917年安县购买纸元宝为例)
1917年,四川省安县(今绵阳市下辖县)的一名百姓正在购买纸元宝,这一场景由美国社会学家西德尼·戴维·甘博(Sidney D. Gamble)拍摄,是其纪实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纸元宝是传统祭祀用品,用于祭祖或超度亡灵,这一行为反映了当时民间信仰的普遍性与社会文化的延续性。

这类照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民俗活动,也揭示了底层民众的精神寄托——在物质极度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宗教与祭祀成为人们寻求心理慰藉的重要方式。

以下是一些同期拍摄的典型生活场景对比:

时间    地点    场景描述    摄影师    反映的社会状况
1917年    四川安县    百姓购买纸元宝用于祭祀    西德尼·戴维·甘博    民间信仰盛行,精神寄托重要
1917年    四川    路人脖子挂13500个铜板    西德尼·戴维·甘博    通货膨胀严重,铜钱贬值
1917–1919年    天津    洪水灾民流离失所    西德尼·戴维·甘博    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困苦
1918年    浙江绍兴    女孩正在被缠足    西德尼·戴维·甘博    封建陋习仍未根除
1927年    某市街头    小乞丐饿死于路边    无署名    贫富悬殊,底层生存艰难
这些影像共同构成了民国初期社会的真实图景:一方面传统习俗仍在延续,另一方面经济崩溃、天灾人祸使百姓苦不堪言。

✅ 建议
这些老照片之所以“价值连城”,不仅因其稀有性,更在于它们是未经修饰的第一手社会史料,比文字记载更具直观冲击力。建议结合甘博、海达·莫里循(Hedda Morrison)等外国摄影师的系列作品进行系统性观看,能更全面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生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725
金币
541214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99(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5小时前
1917-1949:中国社会的生存图景与时代裂变  

您提供的这组照片,覆盖了北洋军阀时期、国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四个关键历史阶段,记录了普通百姓在战乱、饥荒、殖民压迫、社会变革中的生存状态。这些照片不仅是历史的切片,更是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压迫与抗争复杂关系的视觉文本。以下从社会民生、战争创伤、文化变迁、经济转型四个角度,结合具体照片展开分析:  


一、社会民生:从“裹脚女孩”到“逃难灾民”——底层生存的苦难与韧性  
这些照片中,最触目惊心的往往是底层百姓的生存困境,他们既是时代变革的承受者,也是历史洪流中的“沉默大多数”。  

1. 传统习俗的残影:裹脚与童工  
- 1918年浙江绍兴裹脚女孩:照片中女孩的脚被紧紧缠绕,表情麻木,反映了清末民初“废止缠足”运动(始于1902年)的艰难推进。尽管政府多次颁布禁令,但偏远地区仍存在缠足现象,尤其是农村女性,缠足不仅是审美标准,更是婚姻市场的“通行证”。这一习俗的延续,折射出传统社会对女性身体的规训与压迫。  
- 1917-1919年学徒工:照片中的学徒年龄幼小,衣着破旧,表情拘谨。民国初期,手工业学徒制普遍存在,学徒需为师傅无偿劳动多年,才能出师独立谋生。这一制度既是传统技艺传承的方式,也是底层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无奈选择——将孩子送去当学徒,至少能保证一口饭吃。  


2. 饥荒与逃难:生存的底线  
- 1938年灾民逃难:照片中灾民衣衫褴褛,携带简陋行李,眼神空洞。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初期,日军侵略导致大片农田荒废,加上1937-1941年连续四年全国性旱灾,中国爆发严重饥荒。据统计,仅1942年河南大饥荒就导致约300万人死亡,灾民被迫离乡背井,沿途以树皮、草根充饥,甚至出现“人相食”的惨剧。  
- 1942年河南大饥荒:照片中枯瘦的灾民弯腰寻找食物,背景是光秃秃的树干。这一场景与1917年安县购买纸元宝的照片形成残酷对比——纸元宝是祭祀用品,而饥荒中的百姓连“烧纸”的资格都没有,生存已压倒一切仪式。  


3. 日常生活的微光:茶馆、牛车与流动粥摊  
- 1919年广州流动粥摊:照片中百姓蹲在路边喝粥,摊主忙碌盛粥。流动粥摊是民国城市中常见的廉价餐饮形式,为底层劳动者(如苦力、小贩)提供果腹之食。粥摊的普及,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底层饮食文化的适应性——简单、快捷、低成本。  
- 1917-1919年杭州牛车拉柴禾:牛车是江南地区传统的运输工具,照片中牛车装满柴禾,缓慢前行,展现了农村经济的自给自足。尽管民国初期机器逐渐普及,但在偏远地区,牛、马等畜力仍是主要生产力。  


二、战争创伤:从“日军烧毁的房屋”到“八路军参军”——抗争与牺牲  
抗日战争(1931-1945)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惨烈的战争,这些照片记录了战争对普通人的直接冲击,以及中国人民的抵抗与觉醒。  

1. 日军的暴行:烧毁的房屋与饥饿的幸存者  
- 1940年女人和男孩从日军烧毁的家中找物品:照片中房屋残垣断壁,母子二人神情绝望。日军在侵华期间实施“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无数家庭被摧毁,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场景是日军暴行的缩影,也是中国百姓“家破人亡”的普遍写照。  
- 1938年春节儿童年装:与战火中的惨象形成对比,照片中儿童穿着鲜艳的年装,面带笑容。春节是传统家庭团聚的节日,但战争让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儿童的“年装”成为战争中仅存的温情记忆,也暗示了“战争与童年”的残酷对立。  


2. 抗争与觉醒:从八路军参军到工业合作社  
- 1939年河北阜平东土岭村青年参加八路军:照片中青年们穿着粗布军装,表情坚定。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 产 党在敌后根据地动员民众参军,许多农村青年响应号召,成为抗击日军的主力。这一场景反映了战争中普通人的选择——从“被保护者”到“保护者”的转变。  
- 1941年工业合作社运动:照片中工人正在生产自救。工业合作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 产 党推动的经济自救运动,通过组织失业工人和难民生产军需品(如被服、鞋袜),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支援了抗战。这一运动体现了战争中“自力更生”的生存智慧。  


三、文化变迁:从“旗袍女性”到“代写书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剧烈转型的阶段,西方文化冲击与传统习俗并存,这些照片记录了文化变迁的多元面貌。  

1. 服饰与身份:旗袍与士兵帽  
- 1939年厦门公园八位旗袍女性:照片中女性穿着各色旗袍,发型时尚,背景是公园景观。旗袍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代表,融合了传统旗装与西方剪裁,象征着女性从“裹足”到“解放”的身体自由。这些女性可能是中产阶级或知识分子,旗袍成为她们身份与审美的标志。  
- 1947年戴士兵帽的裁缝:照片中裁缝戴着旧军帽,身穿朴素工作服。士兵帽是战争的象征,而裁缝是传统手工业者,这一组合反映了战争对日常生活的渗透——即使普通劳动者,也难以完全脱离战争的影响(如物资短缺、身份认同混乱)。  


2. 文字与沟通:代写书信与户外广告  
- 1941年代写书信的先生:照片中先生戴着眼镜,伏案书写,顾客(可能是不识字者)在一旁等待。代写书信是民国时期常见的职业,尤其在农村和城市底层,许多人因贫困或教育缺失无法读写,需依赖“代写先生”与外界沟通。这一职业的存在,反映了民国教育普及的不足,也体现了传统“文人”角色的延续。  
- 1949年上海户外广告牌:照片中广告牌林立,内容多为商品宣传(如香烟、药品)。广告是现代城市文化的标志,上海作为当时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广告牌的普及反映了商业文化的繁荣,也暗示了西方消费主义对中国的渗透。  


四、经济转型:从“石版印刷厂”到“贬值纸钞”——工业化与通货膨胀的双重冲击  
民国时期是中国经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阶段,但战争、殖民压迫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长期动荡,这些照片记录了转型中的矛盾与困境。  

1. 工业化尝试:印刷厂与溜索  
- 1927年上海商业印刷厂:照片中工人正在刻写石版,设备先进,工厂规模庞大(雇员逾3000人)。上海是民国工业的中心,印刷厂的发展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尽管福利不错,但工人仍需在恶劣环境中劳动,体现了工业化初期的“血汗工厂”特征。  
- 1928年四川雅砻江溜索:照片中溜索横跨江面,行人小心翼翼通过。溜索是西南地区传统的过江工具,与上海的印刷厂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现代工业,一边是原始交通,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极端不平衡。  


2. 通货膨胀:贬值纸钞与甩卖袜子  
- 1948年上海银行发贬值纸钞:照片中工人蹲在地上数成捆的钞票,表情无奈。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因滥发导致严重通货膨胀,纸币形同废纸,百姓需用麻袋装钱购物。这一场景是民国经济崩溃的缩影,也解释了为何1949年上海会出现“乞丐啃树皮”“逃难者挤火车”的惨象——经济崩溃直接导致民生崩溃。  
- 1949年5月小贩甩卖袜子:照片中小贩低头整理货物,顾客稀少。通货膨胀导致物价飞涨,商品滞销,小贩被迫低价甩卖以减少损失。这一场景与1917年四川脖挂铜钱的路人形成呼应——无论是铜钱还是纸钞,最终都因经济混乱而失去价值,百姓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结语:照片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我们  
这些照片没有宏大的叙事,却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人物、道具,拼凑出1917-1949年中国社会的完整图景:战争的残酷、饥荒的绝望、文化的碰撞、经济的崩溃,以及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持。它们提醒我们,历史不仅是书本上的“大事记”,更是无数个体的生存史、情感史、记忆史。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