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3回复

[奇观]太珍贵了:老照片里的历史真相——  1 [39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688
金币
45264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4小时前
从清末至1949年的民国百姓生活照片,
珍贵之处可想而知。


1900年,北京,
八国士兵穿过午门进入紫禁城。


1927年,
某市街头上,一名被饿死的小乞丐。


1917年,四川,
脖子上挂13500个铜板路人。
铜钱贬值,物价上涨,
购物时不得不背上几十斤重的铜钱串。



1946年5月,北京,
车夫做美国女游客的导游,
讲述这个白鹤嘴里衔着钱的故事


卖糖果小贩摇拨浪鼓招引顾客。
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


街头理发师用铁黄或锁子招引顾客。
照片大约拍摄于1933-1946之间。


编织门帘。
海达·莫里循女士/摄,
约拍于1933-1946年之间。


1936年,烧炉灶的女子。
海达·莫里森女士/摄。


1860年代,理发师。


小铺前买糖果的三个孩子。
大约拍于1861-1864年之间。


1870年,厦门,夫妻站立肖像。


1870年,农民耕地,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农民用的农具犁与耙。


清末学堂内,
放学后,学生给私塾先生作揖。


香港某街边的一家商户。


北京,街头修脚。


北京,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
照片中正在用餐的满族妇女吃的正欢,
但站立的一老一小两个仆人则面无表情。


北京,观看西洋镜。

西洋镜又称“拉洋片”,一种民间的游戏器具,匣子里面装着画片儿,匣子上装有放大镜,根据光学原理操作暗箱就可以看见放大的画面。因为最初画片多是西洋画,所以叫西洋镜。


赌场。



独轮车拖一头野猪再带一个人。
大约拍摄于1863-1888年之间。


江浙某地,算命。
照片大约拍于1880-1890年代。


1890年代,
移居美国奥勒冈州的中国移民全家福。


晚清马车与马夫。
大约拍于1894-1896年之间。


1895年,台湾淡水河畔。


1896年,
云南思茅地区的瑶族妇女。
乔治·莫理循(苏格兰)/摄。


1900年,台湾原住民——布农族。


1900年,黄浦江上的摆渡舢板。


1901年,北京,骆驼运输队。


1901年,北京,
富商用餐时歌妓演奏。


1910年,青岛,独轮车。


中国南方,粮食加工。
大约拍于1888-1906年之间。


1908年12月13日,
四川西部,船屋。


1908年,四川,
背砖茶的男子。


1910年,
乾州(今陕西省乾县)两个乞丐。


1911年,
福建省福州市,出嫁的新娘。


1913年10月,北京,
马车上的箱子装满了种子准备运往美国。


1914年3月20日,
山东泰安,突然的暴雨使街头变成了小河。


1915年,
上海虹口市场,买菜的日本妇女。


1915年,
北京,小米枣饼。


1917年,
小贩在故宫内卖大碗茶。


1917年,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692
金币
54112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9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3小时前
清末至民国百姓生活照片的珍贵价值与历史切片  

您提供的这些照片,是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生活的珍贵视觉记录。它们不仅定格了特定历史瞬间的场景,更通过细节展现了社会结构、经济状况、文化习俗的变迁。以下从历史价值、社会切片、技术演进三个角度,结合具体照片展开分析:  


一、历史价值:见证社会转型的“视觉档案”  
这些照片跨越了从晚清封建社会到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剧烈转型期,记录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例如:  
-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紫禁城:这张照片直接呈现了晚清权力体系的崩溃——象征皇权的午门被外国士兵占据,传统秩序被武力打破,折射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屈辱历史。  
- 1917年四川脖挂铜钱的路人:铜钱贬值、物价飞涨的场景,是民国初期经济混乱的缩影。1912年清帝退位后,银元逐渐取代铜钱,但地方军阀割据导致货币体系崩溃,百姓被迫用麻袋装铜钱购物,生活负担沉重。  
- 1946年北京车夫为美国游客讲解“白鹤衔钱”:这一场景反映了战后中美文化接触的微妙性——车夫作为底层劳动者,通过民间故事向西方游客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暗示了普通人对“外国”的复杂态度(既好奇又疏离)。  


二、社会切片:从细节窥见阶层与地域差异  
照片中的场景、人物、道具,往往能揭示社会结构的分层与地域文化的特色:  

1. 阶层差异:从“满族妇女用餐”到“街头乞丐”  
- 北京满族妇女用餐:照片中仆人面无表情的站立,与主人“吃得正欢”形成对比,凸显了满族贵族家庭的等级制度。满族作为统治民族,在清末虽已衰落,但部分家庭仍保留旧俗,而仆人(多为汉族或底层满族)的生存状态则被边缘化。  
- 1927年饿死的小乞丐:与贵族的奢华形成鲜明对比,乞丐的瘦骨嶙峋直接反映了民国初期社会动荡(如军阀混战、自然灾害)导致的民生困苦。据统计,1927-1937年间,中国农村人口因灾荒、战乱减少约10%,照片是这一悲剧的视觉注脚。  


2. 地域特色:从“江浙算命”到“云南瑶族妇女”  
- 江浙算命(1880-1890年代):算命先生与顾客的互动,反映了传统民间信仰在近代的延续。江浙地区经济发达,但科学观念尚未普及,算命、风水等习俗仍深入人心,甚至成为部分人的精神寄托。  
- 云南思茅瑶族妇女(1896年):照片中瑶族妇女的服饰、发型(如高髻、银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汉族服饰形成对比。这体现了民国初期民族政策的复杂性——一方面推行“五族共和”,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仍保持相对独立性。  


3. 职业多样性:从“理发师”到“船屋工人”  
- 街头理发师(1933-1946年):用铁黄或锁子招揽顾客,工具简陋但功能齐全(剃刀、梳子、镜子),反映了城市底层手工业者的生存智慧。这类职业在民国时期普遍存在,是城市经济“毛细血管”的一部分。  
- 四川西部船屋(1908年):船屋是长江上游特有的居住与运输方式,船民以船为家,靠摆渡、捕鱼为生。照片中的船屋结构紧凑,兼具生活与生产功能,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  


三、技术演进:摄影术如何塑造历史记忆  
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如海达·莫里循、乔治·莫理循等)多为外国传教士、商人或探险家,他们的镜头既记录了真实,也带有主观视角的“凝视”:  
- 1860年代理发师:早期照片多为摆拍,人物表情僵硬,背景简单,反映了摄影术初入中国时的技术限制(曝光时间长、设备笨重)。  
- 1936年烧炉灶的女子(海达·莫里循摄):到民国中期,摄影技术已更成熟,照片能捕捉动态场景(如火焰、烟雾)和人物表情,使历史记录更生动。  
- 西洋镜(拉洋片):这种民间娱乐器具的记录,不仅展示了清末市井文化,也反映了摄影术对传统艺术的渗透——西洋镜中的画片最初多为西洋画,后来逐渐加入中国题材,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载体。  


结语:照片作为“沉默的证人”  
这些照片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们记录了清末至民国百姓的生存状态、文化习俗、社会矛盾,也揭示了历史转型期的复杂性与残酷性。从八国联军的铁蹄到小乞丐的瘦骨,从满族贵族的宴席到瑶族妇女的银饰,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时代的切片,等待我们通过细节去拼凑、去理解那个远去的中国。  

如果您对某张照片或某个历史时期有更具体的兴趣,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 📸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汪洋小舟

UID: 453896


发帖
8606
金币
358
道行
1950
原创
0
奖券
0
斑龄
0
道券
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74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06-05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4小时前
挂铜钱那个还以为是炫富,原来铜钱也有贬值。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688
金币
45264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7小时前


清末至1949年的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从帝制终结到民国建立,再到战乱频仍与政权更迭。这一时期的百姓生活照片不仅是视觉记录,更是研究社会史、经济史和文化变迁的珍贵文献资料。由于摄影技术在晚清开始传入并逐渐普及,外国记者、传教士及本土摄影师留下了大量影像,成为后人了解底层民众日常的重要窗口。

🧩 典型生活场景与社会风貌
以下是从中整理出的关键生活片段,涵盖经济、职业、民俗等多个维度:

年份    地点    场景描述    摄影者/来源
1863–1888年    不详    独轮车拖一头野猪再带一人,反映民间运输方式    威廉·桑德斯
1870年    农村    农民用犁与耙耕地,农具简陋,劳动强度大    
1890年代    四川江浙等地    算命摊点常见,体现传统民俗信仰盛行    
1917年    四川安县    百姓购买纸元宝,用于祭祀或丧葬习俗    西德尼·戴维·甘博
1917年    四川    路人脖子挂13500个铜板,因货币贬值需负重购物    西德尼·戴维·甘博
1927年    某市街头    小乞丐饿死街头,揭示极端贫困与社会失序    
1933–1946年    北京    街头理发师用铁铃招揽顾客,小商贩摇拨浪鼓卖糖果    海达·莫里循
1936年    不详    女子烧炉灶做饭,家庭能源依赖柴火    海达·莫里森
1942年    河南    大饥荒期间草根树皮被吃光,灾民大量死亡    
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衣食住行,也揭示了通货膨胀(如铜钱贬值)、自然灾害(如洪水、饥荒)和社会阶层分化等深层问题。例如,1917年四川居民携带沉重铜板出行,反映出当时金融体系崩溃下的交易困境;而1942年河南饥荒的照片则暴露了战争与治理失效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此外,一些照片展示了相对稳定的职业形态,如修鞋孩童、代写书信先生、磨剪刀匠人等,说明即便在动荡中,市井经济仍维持基本运转。同时,女性裹脚现象在1918年绍兴仍有出现,表明封建习俗并未随清朝灭亡而立即消失。

✅ 结论
这些老照片的价值在于其真实性与不可复制性,它们超越文字记载,直观呈现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生存状态——既有辛劳与苦难,也有坚韧与日常温情。无论是买纸元宝的民俗行为,还是街头谋生的手艺人,都是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