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1回复

[医学知识]天冷了头痛频发?有一种头痛很危险,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332
金币
53749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18:11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3) —

降温后,杭城的风有了凉意,街头巷尾的桂花吐露芬芳。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的门急诊,却丝毫没有这份闲适——仅一周,科室就接连收治了4名突发头痛的患者,年龄跨度从42岁到97岁。初步头颅CT检查均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进一步头颅CTA检查后,隐藏在背后的“元凶”浮出水面——脑动脉瘤破裂。这颗藏在脑子里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引爆,便可能危及生命。

62岁的李阿姨(化名)是其中一位患者。神经外科叶欣副主任医师第一时间接诊后,安排其做了全脑血管造影,发现是一个脑内左侧后交通动脉瘤。叶欣医师立即和家属沟通,特意强调:破裂的脑动脉瘤非常危险。别看现在只是少量出血和头痛症状,但一旦发生第二次、第三次破裂,轻则偏瘫,重则昏迷甚至死亡,死亡率非常高。

图源:图虫创意

警惕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这些信号往往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却常被误当作“小毛病”:

剧烈头痛

这是最典型也最容易被察觉的症状,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这辈子最严重的头痛”,像头部被撞击、炸开一样,不同于普通偏头痛或紧张性头痛,通常不会慢慢加重,而是瞬间达到高峰,还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多为喷射状),这是因为出血刺激脑膜、颅内压升高导致的。

眼睑下垂

部分患者会突然出现单侧眼睑耷拉,无法正常抬起,看东西模糊或重影,这是因为动脉瘤压迫到了控制眼睑运动的神经(如动眼神经),这种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没睡好”或“眼疲劳”,从而延误就诊。

意识异常

如果出血量大,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意识模糊嗜睡,严重时会直接昏迷——这是颅内压急剧升高影响大脑功能的表现,一旦出现必须立即就医。

其他伴随症状

少数患者还会出现颈部僵硬(低头时脖子紧绷、疼痛)、肢体麻木无力、抽搐等,这些都可能是动脉瘤破裂后,血液刺激或压迫脑组织引发的连锁反应。

图源:图虫创意

脑动脉瘤如何治疗?

脑动脉瘤目前治疗方案主要为两种:开颅夹闭和微创栓塞手术。

“相比传统开颅夹闭手术,微创栓塞手术有三大明显优势。”叶医师进一步解释,“一是创伤极小,术后仅需压迫穿刺点6~8小时,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二是恢复快,多数患者2周左右就能出院,对日常生活影响小;三是适用范围广,大多数未破裂的动脉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身体基础弱或动脉瘤位置深的患者,都能通过这种方式治疗。”但他也强调,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微创栓塞。若动脉瘤体积过大、瘤颈结构特殊,或存在严重血管狭窄,仍需结合病情选择开颅手术。“术前会通过全脑血管造影详细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李阿姨的家属听完后,果断选择微创栓塞手术。而术前检查显示,李阿姨的动脉瘤直径达7毫米,瘤颈宽且累及3根重要分支动脉,手术难度不小。“就像拆引线复杂的炸弹,既要拆弹,又不能碰坏周围的‘线路’。”叶医师带领团队反复研究影像,确定“先放支架保护分支动脉,再填弹簧圈栓塞动脉瘤”的步骤。手术当天,叶医师穿上30斤重的铅衣,在DSA设备下精准操作:先将支架稳稳释放到瘤颈处,再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逐一填入适配的弹簧圈。1小时40分钟后,显示屏上的动脉瘤彻底“消失”,“炸弹”成功拆除。

术后李阿姨恢复如初,两周后康复出院。

图源:图虫创意

浙大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

杨树旭主任医师提醒

脑动脉瘤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无症状时隐匿,破裂后凶险”。它不是肿瘤,是人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别看未破裂时人没有一点不适,但一旦破裂非常凶险,在脑血管病中的死亡率位居前列。一些破裂的动脉瘤也可能仅仅表现为头痛,有些是眼睑下垂等症状,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医,千万不要拖延。

来源:邵逸夫医院 神经外科

作者:谢大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



1条评分金币+23
xian209 金币 +23 - 昨天 19:28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332
金币
537498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96(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18:11
脑动脉瘤:藏在颅内的“不定时炸弹”——从杭城降温季病例看防治关键

一、降温季为何脑动脉瘤破裂风险升高?
近期杭城降温后,神经外科门诊脑动脉瘤破裂患者显著增加,这并非偶然。正如2024年9月的文章指出,白露时节虽有“早晚凉意”,但气温骤降或波动易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脑动脉瘤的破裂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密切相关,而低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易升高,加之秋冬季节人们往往活动减少、饮食偏咸,进一步增加了血管压力。2024年8月的研究也提到,动脉瘤破裂常诱因于“劳累、熬夜、过度饮酒”,这些在气温变化时更易被忽视,从而触发“炸弹”引爆。

二、脑动脉瘤破裂的“求救信号”不容忽视
李阿姨等患者的经历警示我们,脑动脉瘤破裂前或破裂时会发出明确信号,需高度警惕:

1. 剧烈头痛:“这辈子最严重的头痛”
   这是最典型的症状,表现为突发性、爆炸样头痛,如同“头部被撞击”或“炸开”,而非缓慢加重的普通头痛。2023年7月的资料明确指出,破裂后血液刺激脑膜和颅内压升高,会导致“刀割样、撕裂样剧痛”,常伴恶心、喷射状呕吐。这种头痛的“爆发性”是与其他头痛(如偏头痛)的重要区别。

2. 眼睑下垂与复视
   如2024年10月所述,后交通动脉瘤等特殊部位动脉瘤易压迫动眼神经,导致“单侧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眼球运动障碍”。李阿姨出现的眼睑耷拉正是此类压迫症状,常被误认为“眼疲劳”,极易延误诊治。

3. 意识异常与神经功能缺损
   出血量大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甚至昏迷。2023年7月的文献提到,严重者可因颅内压急剧升高形成脑疝,出现“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此外,还可能伴随颈部强直(低头时脖子紧绷疼痛)、肢体麻木无力、抽搐等,均为血液刺激或压迫脑组织的表现。

三、脑动脉瘤的治疗:微创与开颅手术的选择
目前脑动脉瘤治疗主要有两大手段:开颅夹闭术和微创介入栓塞术。

1. 微创介入栓塞术:创伤小、恢复快
   如文中李阿姨所接受的治疗,微创栓塞术通过大腿根部股动脉穿刺,在DSA引导下将弹簧圈填入动脉瘤腔,阻断血流使其血栓化。2024年6月的资料详细介绍了其优势:术后仅需压迫穿刺点6-8小时,第二天即可下床,多数患者2周左右出院。对于老年患者、身体基础差或动脉瘤位置深者尤为适用。李阿姨的7毫米宽颈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成功治疗,体现了该技术的精准性。

2. 开颅夹闭术:适用于复杂病例
   开颅手术通过直接暴露动脉瘤,用钛夹封闭瘤颈。2025年8月的指南指出,开颅夹闭术适用于瘤体位置表浅或形态复杂的病例,但创伤较大,恢复时间较长。医生会根据动脉瘤大小、位置、患者全身状况等综合选择。

四、术后护理与长期管理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需严格遵循医嘱:

1. 术后24小时制动:平卧位,术肢制动6-24小时,穿刺部位盐袋加压6小时,防止出血(2024年9月资料)。
2. 饮食调整:麻醉清醒后可进流质饮食,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避免牛奶防胀气。后期以高蛋白(瘦肉、鱼肉、牛奶)为主,清淡饮食(2013年11月资料)。
3. 药物治疗:支架辅助栓塞者需双抗治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个月,单抗1年,并监测出血倾向(2024年9月资料)。
4. 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需复查CTA或DSA,评估动脉瘤是否复发(2024年9月资料)。李阿姨术后两周即康复出院,正是规范护理的结果。

五、预防与早期筛查:远离“不定时炸弹”
脑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年龄、高血压、吸烟等因素相关。预防关键在于:

1.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规律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戒烟限酒,避免高脂饮食。
2. 关注预警症状:如突发剧烈头痛、眼睑下垂、复视等,立即就医行头颅CTA或DSA检查。
3. 高危人群筛查:40岁以上人群、有家族史者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

结语
杭城降温季的病例再次敲响警钟:脑动脉瘤虽隐匿,但并非不可防不可治。及时识别“爆炸样头痛”“眼睑下垂”等信号,选择合适的微创或开颅治疗,并做好术后管理,是战胜这一“不定时炸弹”的关键。正如浙大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专家所强调,“未破裂时隐匿,破裂后凶险”,唯有提高警惕、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生命中枢”。当前正值秋冬交替,气温变化频繁,更需关注自身健康,让这颗“炸弹”永远失去引爆的机会。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