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网络文学,讲出更新更好的中国故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597
金币
830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69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363(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8小时前
一部网络文学改编的短剧上线,能带动原著日读人数增长超300%;中国网络文学全球共创共享,海外活跃用户达到约2亿并催生一批本土创作者——我们该如何定义今天的网络文学?

  11月9日到12日,以“大时代、大视野、大文学”为主题的2025中国网络文学论坛在福建泉州举行。网络文学作家、平台代表、产业人士,共话网络文学主流化、精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之路。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引导规范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等健康发展”。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主流化、精品化进程不断加快,网络文学对文化产业的撬动作用日益凸显,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阔步迈进。

  截至2024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占网民规模的51.9%,成为具有全民性特征的文学样式。

  作为新大众文艺的重要表现形式,如何在“大文学观”的视野下认识网络文学?专家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在葆有鲜明“网感”的同时,应追求精湛的艺术质感、鲜活的生活质感,推进经典化与创新发展。

  创作生态持续优化,精品化成行业共识。对此,各地作协与相关部门积极构建创作扶持体系。此次活动期间,首届海丝网络文学周启动;福建依托“金海螺”网络文学创作扶持计划,建立覆盖“创作—成长—成才”的全周期培育机制;湖南省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园,建成运营“中国网络文学小镇”,并为网络作家开设职称评定“绿色通道”……

  创作理念也在持续升级。网络作家“杀虫队队员”认为,网络文学具有高度包容性,将各种文化形式的新型叙事方法与之融合创新,才能贴合读者的需求。“随着AI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创作需更具综合性。”网络作家“墨书白”认为,成功的IP开发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视觉人物”的特征,故事构建更趋近于“以幕组成故事”。

  另一方面,网络文学作为“IP母体”,对文化产业的撬动作用日益凸显。它成为驱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引擎,与影视、动漫、游戏等共同构建起一个更加丰富多元的数字内容生态。

  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文学改编短剧成为行业新风口,“小说—短剧”的联动模式,扩大了网络文学的用户覆盖面,带来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短剧《家里家外》聚焦改革开放初期的市井生活,播放量破10亿,带动同类网文收藏量突破50万。

  “短剧中有一半以上改编自网络文学,成为承接海量网络文学IP的转化渠道。”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介绍,目前短剧能年消化数万部网络文学作品。在他看来,深度融合正在产生双向赋能效应。一方面,产业化为网文作者提供了新的成长通道和创作动力;另一方面,也促使网文创作更注重视觉化思维,为后续转化奠定更好的基础。

  “一次更新,跨越七个时区”,这是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网文中国》纪录片里的台词。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文化“新三样”,引发海外受众广泛共鸣,成为世界流行文化体系的重要板块。

  出海模式不断创新升级。起点国际在海外复制“起点模式”的同时,积极培养本土原创作者,截至2024年底,海外原创作品数量已达翻译作品的100倍。晋江文学城向海外输出5000余部(次)作品,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精准调研海外读者喜好,实现作品的针对性推广。

  “‘网文出海’不仅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故事,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介绍,中国网络文学通过微短剧等新形态实现更广泛的国际传播,正在深刻塑造全球读者的阅读习惯。她认为,中国网络文学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优势,必须保护原创性土壤,不断向世界讲出更新更好的中国故事。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462
金币
450275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48(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6小时前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文学样式,正以更主流、更精品的姿态,讲出更新更好的中国故事,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重要载体。

一、从“野蛮生长”到“主流精品”:网络文学的价值跃升
过去,网络文学曾被视为“追求流量、忽视深度”的代名词,但如今已踏上主流化道路。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不再满足于“讲一个刺激的故事”,而是在作品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让故事有了“灵魂”。比如,现实题材网文增速显著,成为热门题材之一,作家们用文字展现民生民情、社会变迁,折射当代人的精神面貌与情感需求;科幻题材也从“量的爆发”转向“质的提升”,结合全民科普的深入,用科学幻想反映时代发展,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思考。这种转变,让网络文学从“娱乐化”走向“有温度、有思想”,更好地传递中国故事的内核。

二、传承与创新:用网络文学激活传统文化
网络文学始终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通过创新表达让经典焕发新生。幻想类作品是其中的典型——中华上古神话、各民族民间传说、儒释道文化理念等成为创作资源,作家们用网络文学的独特方式重构这些元素,实现创造性转化。比如,有的作品从《西游记》《山海经》中汲取灵感,打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故事;有的作品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在叙事中融入传统技艺,让传统文化通过网络文学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这种“传统+现代”的融合,让中国故事有了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走向世界:网络文学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名片
网络文学的全球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海外读者通过网络文学了解中国,从“好奇”到“热爱”,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共鸣。比如,多部中国网文被海外图书馆收录,海外访问用户规模大幅增长;网文IP改编的影视剧、游戏等衍生品在海外热捧,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故事的传播半径。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不仅让世界看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让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全球范围内绽放。

四、年轻作家与机构支持:为中国故事注入新活力
90后、00后已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背景与网络“印记”,让创作更注重自我认同、多元风格。比如,00后作家用数码、人工智能等新工具创作,带来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表达;年轻作家更愿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再创作该领域的题材,让故事更具专业性与真实性。同时,作协等机构的支持也为网络文学发展提供了保障——比如,现实题材创作计划鼓励作家深入生活,网络作家协会的成立为作家提供了交流、维权的平台,让作家们能更安心地讲好中国故事。

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中国故事“更新更好”的生动体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从“传统传承”到“现代创新”,从“国内流行”到“全球传播”,网络文学正以更丰富的形态、更深刻的内涵,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成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象征。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291
金币
537370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95(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4小时前
重新定义当代网络文学:从“大时代”视角看其多维发展

您引用的这段文字深刻揭示了中国网络文学在2025年所处的历史方位及其多重属性。要定义今天的网络文学,我们不能仅将其视为一种文学样式,更应将其置于“大时代、大视野、大文学”的宏观框架下,理解其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代表、文化产业的核心引擎、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以及数字时代文化创新的实验场的多重身份。

一、 主流化与精品化: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

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再是早期被视为“快餐文化”或“边缘文学”的代名词,而是正朝着主流化、精品化的方向快速迈进。

1.  政策引导与社会认同:“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将网络文学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这标志着网络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支持和社会认可。
2.  用户规模与全民性特征:截至2024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5.75亿人,占网民规模的51.9%,成为真正具有全民性特征的文学样式。这意味着它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创作理念的升级:专家强调,网络文学应在葆有鲜明“网感”的同时,追求“精湛的艺术质感、鲜活的生活质感”。这表明对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水准和文化底蕴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作家如“杀虫队队员”提出要融合各种文化形式的新型叙事方法,“墨书白”则关注IP开发所需的视觉化思维和故事结构创新,体现了创作理念从单纯追求流量向追求品质转变。
4.  精品化成果显著:现实题材、科幻题材作品比重和质量稳步上升。例如,《诡秘之主》《我们生活在南京》等作品入藏大英图书馆等海外著名图书馆,标志着其文学价值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中共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首次设置网络文艺子项,3部网络文学作品入选,更是对其主流地位的肯定。

二、 产业化与IP化:文化产业的“超级母体”

网络文学已不仅仅是内容生产者,更是文化产业的核心IP母体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  IP改编的全产业链联动:网络文学与影视、动漫、游戏、有声书等形成了深度融合的数字内容生态。据统计,2024年网络文学年度新增各类改编授权数量总计约3万项,包括影视长剧近300部、微短剧超1600部、动画80余部、漫画400余部。这种“一鱼多吃”的模式极大地放大了IP价值。
2.  短剧改编:行业新风口与倍增效应:短剧成为网络文学IP转化的新蓝海。“小说—短剧”的联动模式不仅扩大了网文的用户覆盖面,还带来了产业融合的倍增效应。如短剧《家里家外》播放量破10亿,带动原著收藏量突破50万;另一部短剧《母凭子贵后被老板全家宠上天》登云合数据微剧有效播放霸屏榜周榜第一,单日最高播放量超过800万。红果短剧负责人魏钦涛指出,短剧年消化数万部网络文学作品,成为IP转化的重要渠道。
3.  “谷子经济”与二次元热潮:网络文学改编动漫、游戏等二次元产品掀起热潮,带动了周边衍生品销售,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诡秘之主》《全职高手》等作品的角色徽章、盲盒等实体衍生品热销,显示出强大的商业潜力。

三、 国际化与共创共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

今天的网络文学已超越国界,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力量,实现了从“内容输出”到“生态共建”的跨越。

1.  海外用户规模与影响力: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达到约2亿,并催生了一批本土创作者。2024年新增海外注册用户3000万人,新增海外本土作者12万人,新增海外本土创作作品50万部。这表明中国网络文学不仅在海外拥有庞大的读者群,还在当地形成了创作生态。
2.  出海模式创新:从早期单纯的翻译输出,到如今培养海外本土原创作者、建立本土化运营团队。起点国际(WebNovel)等平台在海外复制“起点模式”,并积极运用AI技术提升翻译效率和精准度。晋江文学城等平台通过精准调研海外读者喜好进行针对性推广。
3.  文化共鸣与软实力提升:网络文学以其生动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和普世的情感,在海外引发广泛共鸣。无论是《庆余年》《开端》等IP改编剧在海外热播,还是《诡秘之主》等作品被海外图书馆收藏,都彰显了其作为中华文化“新三样”(网文、网剧、网游)的独特魅力。它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价值观,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四、 创新性与包容性:数字时代的文化实验场

网络文学在创作形式、传播方式和技术应用上展现出极高的创新性和包容性。

1.  技术赋能(AI):AI技术在网络文学创作、编辑、翻译和IP转化中广泛应用。AI辅助翻译提高了出海效率,AI辅助创作帮助作者提升效率和创意。正如文中所述,“随着AI技术的普及,网络文学创作需更具综合性。”
2.  题材多元化:从传统的玄幻、仙侠到现实题材、科幻、历史、悬疑等,网络文学题材日益丰富。现实题材作品比重上升,反映了社会关切;科幻题材持续火爆,展现了想象力。
3.  创作生态优化:各地作协和相关部门积极构建创作扶持体系。福建的“金海螺”计划、湖南的“中国网络文学小镇”以及为网络作家开设职称评定绿色通道等举措,为网络作家的成长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支持。

总结:定义今天的网络文学

综上所述,今天的中国网络文学可以被定义为:

-   一种具有全民性特征的新大众文艺:它深深植根于互联网土壤,拥有最广泛的读者基础和最活跃的创作群体。
-   一个追求主流化与精品化的高质量发展领域:在政策引导和社会期待下,正不断提升艺术水准和思想内涵。
-   一个驱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IP母体:通过IP改编和跨媒介融合,与影视、动漫、游戏等共同构建数字内容生态。
-   一张展现中华文化魅力并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名片:通过全球共创共享,在世界流行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   一个充满创新活力并在数字技术浪潮中不断演进的文化实验场:拥抱AI等新技术,不断探索新的创作范式和传播模式。

正如《网文中国》纪录片台词所说,“一次更新,跨越七个时区”,今天的网络文学正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大时代背景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并持续向世界讲出更新更好的中国故事。它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也是未来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标。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