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6阅读
  • 1回复

[娱乐八卦]对不起我弃剧了!《唐朝诡事录3》越来越水,编剧是在瞎胡闹吗?[55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324
金币
449406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小时前
前言
提笔写下这个标题时,我的心情颇为复杂,甚至有些沉重。


作为《唐朝诡事录》第一季开播便追随至今的忠实观众,我对这部剧曾抱有极高的期待。当初被它那神秘莫测的大唐风骨、层层递进的奇案结构,以及卢凌风与苏无名之间默契十足的搭档关系深深吸引。
那时觉得,这不仅是古装探案题材中的一抹亮色,更是一次对传统志怪美学的成功复刻。


千等万盼,终于迎来了第三季《唐朝诡事录之长安》,起初几集还满怀热忱地追看,镜头质感依旧,氛围营造也未打折。
可随着剧情推进,心中的期待逐渐被失望取代。


直到最近几集,那种压抑已久的不适感再也无法忽视——我不得不承认:我选择弃剧了。
面对如今的剧情走向,我只能无奈发问:编剧团队究竟是在用心编织故事,还是在随意堆砌桥段?


一、 叙事节奏拖沓,疯狂“注水”
本季最令人难以忍受的,莫过于那如同老牛拉车般的叙事速度。


回顾前两季,每个案件通常仅用三到四集完成闭环,情节紧凑、悬念迭起,让人一口气追到底。
而这一季却大相径庭,一个核心事件竟能硬生生拉长至八九集之久,中间充斥着大量无效对白和重复剪辑。


以当前“成佛寺的哭声”单元为例,主线不过是面脂铺主赤英之女舞阳遭绑架一事。
如此简单的起因,却被编导反复拆解、多层转手,仿佛一场荒诞的人质接力赛。
舞阳先被奸商掳走,又被沉空居士劫持,随后落入百变郎君之手,最后竟还被卖炭翁陶伯中途截获。
一个少女像货物一般在反派间流转,每一次交接都被包装成“神反转”,实则只是为延长集数刻意制造的拖延手段。


尤其结局部分堪称离谱:舞阳被反绑双手关入铁笼沉河,待卢凌风与苏无名费尽周折赶到现场打捞时,只见笼中只剩碎石与断绳,人再度失踪。


看到此处,几乎令人窒息。这不是悬疑设计,而是对观众理智的公然挑衅。
请问,在深水密闭环境中,一个双手被缚的少女如何被人无声无息救出,且不留任何痕迹?


难道施救者是踏浪而来、通晓遁术的仙人?为了追求表面的“意外结局”,连基本的生存法则都可以无视。
这种脱离现实逻辑、只为博取惊愕反应的情节安排,不是注水又是什么?
二、 逻辑漏洞百出,人物行为经不起推敲
如果说节奏缓慢只是削弱观感,那么遍地皆是的逻辑硬伤才是真正摧毁信任的致命伤。
一部悬疑剧的生命线在于严密推理,如今这条生命线已被编剧亲手掐断。


仍以“成佛寺的哭声”为例,其中一段情节堪称荒唐。
赤英前往认尸,见一具身穿女儿衣物、身形相似的剥皮女尸,立刻认定是舞阳,悲痛欲绝欲撞墙自尽。


后续揭晓真相:尸体并非其女,因真舞阳手腕有梅花烙印,而该尸并无此特征。
试问一位母亲,在辨认亲生骨肉遗体的关键时刻,竟忽略身体上的独特标记,仅凭衣着与轮廓就下结论?


这哪里是母爱深沉,分明是角色被迫降智来服务剧情。
再看沉空居士所作所为,为独占寺庙,豢养数只名为“姑获鸟”的异禽模仿女子啼哭,制造灵异假象。


剧中将此渲染得阴森恐怖,僧侣香客闻声即逃,无人敢近。
但问题是,古代百姓真的如此轻信吗?听到屋顶传来异响,不派人查看,反而直接归因于鬼魅作祟?


只需一架梯子便可查明真相,却全体选择逃避,这种设定无异于将所有配角设定为集体失智。
纯粹为了烘托诡异气氛而牺牲合理性,实在站不住脚。


还有卢凌风的战力表现,已远超凡人范畴。
主角武艺高强可以理解,但将其塑造为刀枪难伤、万人难敌的战神,已然脱离写实基调。


即便身披坚甲,头脸仍暴露在外,为何敌方将领与士兵始终避而不攻?
数十人围攻一人,却屡屡被弹开,动作场面越来越接近玄幻修真,而非唐代武侠应有的尺度。


三、 价值观引导存疑
这是我内心最为不安的一点。
影视作品固然允许虚构,但在基本伦理导向上,不应背离大众共识。


第三季某些情节的价值取向,令人深感忧虑。
最具争议的是舞阳的行为设定:因不满母亲管束,决意与恋人阿木私奔。


这尚属个人选择范畴,但她为彻底摆脱家庭,竟将自己的衣物换到一具无名女尸身上,诱使母亲误以为自己已死。
这是何等冷酷?她可曾想过,母亲承受丧女之痛的心理创伤会有多深?


更令人错愕的是,破案团队得知真相后,非但未对此极端自私之举提出批评,反而称赞她果敢独立、有胆识。
这传递的是何种信号?是否意味着只要追求自由,就可以用欺骗亲情的方式达成目的,并获得正面评价?


若年轻观众受此影响,是否会误以为“假死脱身”是一种值得效仿的反抗方式?
现实中,哪位父母能承受这般精神打击?编剧为追求戏剧冲击力,不惜践踏人伦底线,此举实属不负责任。


四、 权谋儿戏化,皇族斗争像过家家
该系列一直隐含一条朝堂权争暗线,前两季处理得较为含蓄,增强了时代纵深感。
但本季将这条线索强行前置,结果却呈现出一种滑稽的儿戏感。


例如首单元中的忠武将军李凤,倚仗太上皇支持发动兵变,尚可解释。
但他随后突发奇想要自立为帝,就显得极为荒唐。
手下不过一个营兵力,连穿重甲的卢凌风都拿不下,凭这点实力就想掌控天下?


这已非野心勃勃,而是近乎疯癫。
退一步讲,即便他侥幸控制皇帝,大长公主也能借势出手,将二人一并铲除。


如此不合常理的政治动机,完全违背权力博弈的基本规律,更像是编剧临时起意、强行加戏的结果。
这种肤浅化的权谋描写,严重削弱了整部剧的历史质感,让原本应庄重肃杀的宫廷斗争沦为闹剧。


至于大长公主的角色塑造,每次出场都情绪亢奋、言语激烈。
但除了嘴上逞强,并无实质策略或布局展现,所谓的权谋较量,更像是孩童之间的口角游戏。


结语
客观而言,《唐朝诡事录3》在服化道、美术布景等方面仍优于多数网络剧集。
这也是它开播初期能赢得良好口碑的重要原因。


然而,一部剧真正的灵魂在于剧本。如今的局面是:盛唐气象犹存,但叙事精魂已然涣散。
我可以接受志怪元素的夸张演绎,但一切虚构都必须根植于合理的情感逻辑与社会常识之上。


遗憾的是,在第三季中,我更多看到的是创作上的随性妄为与敷衍应付。
因此,我最终做出了弃剧的决定。
毕竟,时间宝贵,不应耗费在一部越走越偏的“诡事录”上。




而在所有热度之中,女性角色的惊艳亮相成为最大话题。
她们各有气场,各有风骨,有人媚,有人仙,有人英气,有人冷艳。今天就来盘一盘,这几位女演员,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唐朝第一美人”?


第八名 岳丽娜——贵气压场的“长公主
岳丽娜饰演的长公主,依旧是整部剧中最具权势气场的女性。
她的美不是娇柔型,而是一种带着掌控感的“威仪之美”。
镜头前,她不必多说话,一个眼神、一抬手,就能让人感觉“位高权重”。


华服加柔光镜头,她整个人像是笼在雾里的权力象征。
虽说磨皮略重引起争议,但也算符合人物身份,毕竟在这部风格化极强的剧里,她的存在就是“不可接近”的象征。


岳丽娜的长公主不是靠外貌吸睛,而是靠气势压人。
她代表的是权力与城府的美,冷静、克制、藏锋于笑,是“唐式贵族”的终极模样。
所以比起大众审美追求的年轻貌美,演员岳丽娜塑造出来的长公主魅力,靠的是演技和气场。


第七名 马心瑞——冷艳神秘的“虫三十六娘”
马心瑞饰演的“虫三十六娘”还未上线,但预告和物料中的出场却气场极足。
她那种带着危险的美,恰好符合“志怪气息”,妖而不俗,冷艳又诡秘。


她的五官立体,眼神锋利,一出现就让人想起唐代壁画中那种阴柔又妖异的女子。
造型上,她多用深色与大红搭配,走的不是柔情路线,而是带着神秘与克制的“蛇蝎气质”。


她的美,是那种人间与鬼界界定不清的美,自带神秘的吸引力,她时而美艳,时而端庄轻柔,满脸的胶原蛋白少女感十足,却又难掩妩媚的一面。


第六名杨昆——悲悯又狠的“赤英”
杨昆饰演的“赤英”,是《成佛寺的哭声》中的灵魂人物,她的美不在皮相,而在情绪,一种压抑到极致的痛。
作为胭脂铺老板娘、舞阳之母,她兼具温柔与冷酷,表面平静如水,心底却翻着惊涛。


她的每一个眼神,都在讲一个母亲如何在爱与控制中慢慢走向扭曲。
杨昆的表演让角色拥有了人性深井的层次,她的美,是沧桑与执念的叠加,是历尽人世后仍有锋芒的那种。


尤其是她在剧中演绎的哭戏,层次感分明,既有破碎感,又有让人心头一紧、喘不上气的窒息压迫。


第五名 李羽桐——干净利落的“李奈儿”
李羽桐是《唐诡3》里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面孔,她的五官不张扬,但骨相极佳,眉眼清朗,带着一股英气。
饰演的“李奈儿”是典型的武力值女侠型角色,她身手利落,性格果断,飒爽直接,而且武力值很高。


她的古装造型走素净路线,没有浮夸首饰,主打一个简约。
但在这样的妆造下,演员李羽桐一个侧脸、一个转身,就能把“唐风女侠”的潇洒展现出来。


这种英姿,恰好填补了剧中女性的另一种形象,不靠艳色,而靠气场和耐看的形象。
即便不是李奈儿,李羽桐的条件也足够在其他影视剧中惹人注目。


第四名 孙雪宁——“樱桃”的武韵之美
孙雪宁饰演的“褚樱桃”,是《唐诡3》中最具行动力的女性,她的美,不是娇,而是飒。
从服装到动作,她都在散发一种女将军式的风度,高束发、利落衣袖、步伐稳健,她不是花瓶,而是真正的强者。


第三季里,她的打戏更成熟,动作干净利落,不靠特效,不靠镜头剪辑。
她的一招一式都有种传统武侠的力量感,刀风带出的杀气,让观众直呼“太爽了”。
孙雪宁让人看到的是武韵与柔情并存的女性形象。


第三名 郜思雯——灵动聪慧的“裴喜君”
郜思雯饰演的裴喜君,从第一季的青涩画师,到如今的“画骨追魂”,成长线完整。
这一季,她已经不再是苏无名的“感情线配角”,而是能独当一面的破案中坚。
她的美,是灵气。


笑起来甜美干净,探案时沉稳睿智,那种清透又聪慧的气质,让她成为“唐诡宇宙”的灵魂之一。


造型方面,她的服装大多偏浅色系,发饰简单却精致。
镜头里的她,举手投足都干净漂亮,虽然演员的五官长相不属于惊艳型,但却有种越看越讨喜的知性美和灵气。


第二名 马凡丁——淡颜里的故事感
马凡丁饰演的“舞阳”,是《成佛寺的哭声》单元中最让人心疼的女孩,她的美是淡淡的,有种内敛的克制。
她像一朵白梅,冷静、克制,又带着不自知的诱惑,她的“淡颜系”五官,恰好与唐风妆造契合,不艳,却润,非常符合古韵美人的调调。


剧情中,舞阳因被牵连进权力漩涡,成为众人眼中“武则天的影子”。马凡丁用极小的表情变化,把一个无辜女孩从懵懂到觉醒的过程,演得细腻又动人。
她的“美”,带着命运味道,曲折的人物经历,让她的美多了几分让人怜爱的色彩。


第一名 许佳琪——媚骨与仙气兼具的“红衣舞姬”
当许佳琪以“红衣舞姬”的身份亮相,《唐诡3》的镜头语言瞬间升华。
她几乎没有一句台词,却凭一个眼神、一段舞,就成了全剧的记忆点。
红衣、慢镜、灯影交织,那一刻的她像极了唐诗中的句子,“回眸一笑百媚生”。


许佳琪有舞蹈功底,动作柔中带劲,腰身极稳,步伐干净,她跳的那段舞,本不复杂,但她能让每一个转身都带出情绪的“勾”。
更难得的是,她懂得“分寸”,媚而不俗,艳而不腻。


许佳琪让这场“唐式志怪”的故事,多了一份真正的潋滟感。
从造型和美感来看,许佳琪真的是这部剧里真正的唐朝第一大美人。


当然,《唐诡3》的审美,不止在主演。
剧中哪怕是短短一镜的宫女、舞者、坊间女子,都有鲜明的面貌差异。
有人娇柔、有人健美、有人丰盈、有人清瘦,这才是真正的“盛唐审美”。


当这些人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中,你能感受到一种生机勃勃的盛世感,那是唐朝的气息,也是这部剧的灵魂。
从长公主的权势,到舞姬的媚骨,从樱桃的英气,到舞阳的纯净,每一种美都恰到好处。


选角的审美水准,让整部剧的女性角色都能做到上线惊艳,下线怅然。
这么一看,也难怪《唐诡3》在方方面面都优势明显,置景造型很重工,演员塑造很细腻,选角成功的背后,是《唐诡3》在方方面面的极致追求。


目前,《唐诡3》已经成为年底爆款,还有很多角色等着出场,等着吸睛。
最后,你对这部剧还有什么期待,认为谁更有唐朝第一美女的杀伤力?在评论区提名吧。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324
金币
449406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2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小时前
关于《唐朝诡事录3》的争议,观众反馈呈现两极分化。综合多方观点,弃剧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核心争议点:

⚠️ 1. 叙事逻辑与案件合理性受质疑
案件设计脱离现实基础:部分观众认为本季案件(如“巨鸟袭人”“借龄长生”等)过度追求猎奇效果,超自然元素与历史背景割裂,缺乏前两季“志怪表象下人性博弈”的扎实感。
权谋线喧宾夺主:朝堂斗争(太子 vs 公主)占比过大,导致探案过程被压缩。主角团破案常依赖巧合或外力介入,削弱了推理严谨性。
🌀 2. 角色塑造与剧情衔接问题
工具化配角:新角色(如韩栋、许佳琪饰演人物)被指动机单薄,沦为推进剧情的符号;老角色如费鸡师、裴喜君的高光时刻减少。
主线推进乏力:卢凌风身世之谜等核心悬念推进缓慢,单元案件与主线的关联性弱于前作。
✨ 3. 制作精良但难掩剧本疲态
视觉与剧本割裂:尽管斥资3000万复原长安城、108坊实景及地下鬼市,服化道获赞“国产剧美学标杆”,但观众认为特效和场景的华丽反衬出剧情空洞。
套路化叙事:部分案件反转模式重复(如“伪装鬼神→权贵阴谋”),削弱新鲜感

⚖️ 争议中的肯定声音
风格延续性:多数观众认可原班人马演技(杨志刚的苏无名、杨旭文的打戏)及中式恐怖氛围营造。
单元剧亮点:如“旗亭画壁案”融合王昌龄诗歌、“借龄者”影射长生贪欲等单元,仍被赞有创意深度。
💎 总结:是否“瞎胡闹”?
编剧并非全然敷衍,但在平衡“志怪奇谭”与“历史权谋” 时出现偏差:

创新风险:试图拓展“唐诡宇宙”格局(如串联前作角色刘十七),但新案件未建立足够说服力;
定位模糊:从探案主线转向宫廷史诗的尝试,使核心受众产生割裂感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