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阅读
  • 2回复

[数码讨论]数字文博何以向新而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597
金币
830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69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37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3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34
400多年前,明代士大夫李之藻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彩绘中文版世界地图。

  如今,这件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以“科技+文博”的全新面貌展现。前不久举行的“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吸引不少观众。

  从一张“静态图”到一场“活态展”,呈现方式立体化,玩法更有趣。这也让人思考:数字文博,如何向新而活?

  “文物思维”变“产品思维”,在精细保护基础上实现有益开发。让文物“活起来”,不是简单地把文物从库房搬到展厅,而是在条件允许时,通过数字化、技术化、艺术化等手段,展现文物的新风采。与文物、文创有关的产品设计,成为活化利用的重要方式。

  比如,河南博物院以“文物活化+味觉体验”为纽带,挖掘中原饮食文化、融合文物IP与非遗技艺,推出钱币巧克力、文物造型甜点等,戳中不少年轻人的心。基于文物类型、文化内涵来开发创新产品,为的是让群众更好地感受其文化魅力。故宫文创等产品的成功,也说明把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能够更好满足消费者物质享受、精神体验的双重需求。

  “潮流感”加“知识性”,让人不只看热闹,也看门道。实践中,一些地方、景区、展览馆等,积极引入新技术、打造新场景,给人们带来别样体验。新潮时尚的做法,值得肯定。但也应注意,不能为了形式的新奇而忽视内容的丰满。南京博物院的VR体验展,之所以让一些观众感到“震撼,想二刷三刷”,就在于体验感与知识性的统一。

  观众戴上VR设备,到郑和宝船上参观,可遇见一位操着闽南口音的“向导”。为什么是闽南口音?原来,策展团队从史料中考证,郑和下西洋时,雇了大批有航海经验的闽南船长、领航员和水手。正是诸如建筑样式、宝船造型、人物服饰甚至口音等细节,都做到了有据可考,才让知晓那段历史的观众深感可信、不熟悉的观众也有所得。文博活化是创新之举,有其严肃性,不能泛娱乐化。以研究为支点、以学术为支撑、以技术为媒介,文物展陈的潮流化、现代化表达才能更具文化价值、时代价值。

  “个体化”变“共创型”,让博物馆成为众人共建的文化共同体。过去,人们到文博场馆参观,往往互动有限,不易留下深刻印象。如今,随着技术进步,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在丰富展出形态的同时,还能让观众成为“展中人”。

  不久前,云南省博物馆VR展“探秘古滇”上线,通过河道、民居、丛林等场景,展现古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观众可在虚拟空间开启跨时空的互动旅程。一名体验者在特定情境中参与了“牛丢了,我们要去找牛”的活动后,坦言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身在故事之外”,到“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观众有了代入感、沉浸感,让一个个展陈空间成了有温度、可交流的文化空间。文博共创意味着文化共融,当文物被激活、观众被激发,就能形成内在的文化感受,进而积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487
金币
450376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5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9:41
数字文博向新而活的核心是技术赋能+文化共创+产品思维融合,让文物从“库房”走向“生活场景”。

🚀 背景:传统文博的破圈之困
过去文博展陈多为静态陈列,观众互动有限。如今通过数字技术与文物活化结合,不仅突破时空限制,还以沉浸式体验激活文化感知。例如南京博物院VR展让观众“登船”体验郑和下西洋场景,细节考据让专业与大众需求平衡 2。

🔬 技术应用:从采集到体验的革新
高效采集技术:芒果数智自研算法将文物建模耗时减少90%,13分14秒完成龙首数字化 7。
沉浸式呈现:通过VR、裸眼3D等技术,用户可“触摸”文物细节,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 10。
AI交互升级:数字人班昭通过小程序讲解文物,实现“语音唤醒+知识拓展” 11。
🤝 共创模式:从单向展示到文化共同体
观众参与创作:云南博物馆VR展中,用户可化身古滇居民“寻牛”,形成跨时空互动 2。
跨领域联盟:14家博物馆与高校、科技企业共建“数智联盟”,共享资源与技术 13。
全球化传播:山海APP上线六国语言版本,让文物从“地方库藏”走向“世界共享” 13。
📦 产品思维:让文化价值可感知
创新方向    传统做法    数字化破局
传播形式    实体展览    3D文物库、云游长城 10
文创设计    单一纪念品    钱币巧克力、甲骨文AI工具 18
学术转化    专业报告    开放数据平台+知识图谱 6
✅ 建议:技术与内容需双向奔赴
强化研究支撑:如南京博物院通过口音、服饰考据提升VR展可信度 2。
警惕泛娱乐化:形式创新需避免削弱文物内核,保持文化严肃性 2。
推动标准化建设:统一数据标准才能实现全国6000余家博物馆资源互通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338
金币
537513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01(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8:14
数字文博的创新实践:以《坤舆万国全图》VR展为例探索“向新而活”

从静态文物到活态展览:《坤舆万国全图》的数字重生
400多年前,明代士大夫李之藻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作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彩绘中文版世界地图,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如今,这件静态文物通过“科技+文博”的融合,以“观天下·坤舆万国全图——南京博物院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的形式焕发生机。这场展览将平面地图转化为三维立体的沉浸式体验,观众不再是隔着玻璃橱窗远观,而是能“走进”地图所描绘的世界,实现了从“静态图”到“活态展”的跨越,展现了数字文博在呈现方式上的立体化与趣味性升级。

数字文博“向新而活”的三大核心路径

一、“文物思维”转向“产品思维”:精细化开发与创新利用
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在于思维的转变。传统“文物思维”侧重保护与展示,而“产品思维”则强调在精细保护基础上的有益开发,通过数字化、技术化、艺术化手段赋予文物新风采。这并非简单的文物搬运,而是深度挖掘文物内涵,开发创新产品。

-   文创产品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如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物活化+味觉体验”产品,将中原饮食文化与文物IP、非遗技艺融合,打造出钱币巧克力、文物造型甜点等。这类产品既具有艺术观赏性,又能满足实用需求,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让他们在品尝中感受文化魅力。故宫文创的成功也印证了这一点,其将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对物质享受和精神体验的双重需求。
-   《坤舆万国全图》的数字化转化:南京博物院通过VR技术,将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天文知识等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场景。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探索世界各大洲、了解天文现象,这种转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产品”,让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可感。

二、“潮流感”叠加“知识性”:形式与内容的深度融合
数字文博追求新潮时尚的形式,但更注重内容的充实与严谨,避免“为新奇而新奇”。成功的数字文博项目实现了潮流感与知识性的统一。

-   南京博物院VR展的“震撼”秘诀:其VR体验展之所以能让观众“想二刷三刷”,核心在于体验感与知识性的高度统一。例如,在郑和宝船的VR场景中,观众会遇到一位操着闽南口音的“向导”。这一细节并非随意设定,而是策展团队从史料中考证得出:郑和下西洋时确实雇佣了大批有航海经验的闽南船长、领航员和水手。建筑样式、宝船造型、人物服饰乃至口音等细节均做到有据可考。这种严谨的学术支撑,使得熟悉历史的观众感到可信,不熟悉的观众也能从中获取知识,实现了“看热闹”与“看门道”的结合。
-   拒绝泛娱乐化:文博活化虽是创新之举,但具有严肃性。南京博物院VR展以研究为支点、以学术为支撑、以技术为媒介,确保了展陈内容的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这提醒我们,在运用新技术时,必须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让技术服务于文化传播的本质。

三、“个体化”体验升级为“共创型”参与:构建文化共同体
传统文博参观多为个体化的单向观看,互动有限。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博物馆能够转变为“众人共建的文化共同体”,观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   云南省博物馆“探秘古滇”VR展的互动实践:该展览通过河道、民居、丛林等虚拟场景,生动展现了古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观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开启跨时空互动旅程。例如,一名体验者参与了“牛丢了,我们要去找牛”的特定情境活动后,表示“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互动设计打破了时空界限,让观众深度代入,增强了沉浸感和记忆点。
-   文博共创的文化意义:当观众成为“展中人”,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文化体验和创造。这种转变有助于形成内在的文化感受,促进文化共融,并逐步积淀为深沉的文化自信。南京博物院VR展通过引导观众探索《坤舆万国全图》背后的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也让观众在互动中加深了对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特质的理解。

总结:数字文博的时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坤舆万国全图》VR大空间沉浸式展览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揭示了数字文博“向新而活”的有效路径。通过从“文物思维”到“产品思维”的转变,在保护基础上实现创新开发;通过“潮流感”与“知识性”的叠加,确保形式新颖且内容充实;通过从“个体化”到“共创型”的升级,增强观众参与感和文化认同感。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文博将拥有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像《坤舆万国全图》这样的珍贵文物,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古老的文明以更鲜活、更有趣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真正实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从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