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大举进攻宋朝西北边境,攻破延州守卫后俘虏多名宋将,宋朝边境岌岌可危。
在此危急时刻,宋仁宗委派夏竦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使,韩琦和范仲淹为副使,三位文臣率领大军赶去前线迎敌。
文臣率兵,将会是怎样的局面呢?
1、韩琦和范仲淹的分歧
这三位大臣,无论是夏竦这位主官,还是韩琦、范仲淹这两位副手,都是擅长写诗作文的读书人,谁都不是驰骋沙场的武将,更谈不上丰富的作战经验。虽然如此,并不妨碍他们有各自的对敌策略,并很快产生了分歧。

韩琦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韩琦曾经担任陕西安抚使,他担心战争耗时太久财政难以支撑,所以主张先发制人,采取主动进攻西夏的策略。
范仲淹则认为现在进攻的条件还不成熟,应该采取防御战略。
夏竦一向文思敏捷,可是面对这样的局势却没了主意:作为率领数万人的主官,他对两位副手的不同意见根本不能做出准确判断。
为了保险起见,夏竦让韩琦和尹洙疾驰赶回京城开封,向宋仁宗详细禀奏两种策略,请宋仁宗亲自决定到底是进攻还是防守。

宋仁宗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此时宋仁宗刚亲政几年时间,他年轻气盛,急于建立功业,在对宋朝和西夏的实力并没有特别清楚了解的情况下,仓促下旨采用进攻策略。
策略既定,韩琦作为泾原路主官,派尹洙前去拜见鄜延路主官范仲淹,让他准备两路会师,准备一起进攻西夏。
2、范仲淹的坚守
范仲淹所率鄜延路有将士一万八千人,到任后他一直注重训练将士,对本部人马的作战能力有清楚的了解。得到韩琦的消息后,范仲淹认为进攻的时机并不成熟,所以他坚持原地驻守,没有前去和韩琦会师。

范仲淹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韩琦虽然没有得到范仲淹的支持,但是他并没有放松戒备,仍然督促本部人马做好进攻准备。
就在宋军剑拔弩张的时刻,李元昊突然出人意料地派人前来求和。
看到敌人使者前来,第一次出征的文官韩琦居然一眼就看出了破绽:“还没有开打就来求和,这肯定是计谋!”非但没有放松警惕,反倒命令将士们全力戒备。
不出韩琦所料,西夏人见计谋不成马上展开进攻,韩琦将本部将士全部交给大将任福带领,让他火速前去迎敌。
任福是一员老将,他长期镇守陕西一带,对当地的地形、西夏实力和策略原本应该有清楚的了解,可是这一次,他遭遇了人生的最后一次惨败,不仅所率人马全军覆没,自己也落了个以身殉国的结局。
3、好水川之战
任福临出发前,年轻的主官韩琦仔细嘱咐:你们应该先直攻敌人后方,如果不能成功,就在半路埋伏以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为了让任福加深印象,韩琦还特意将嘱托写在纸上,让任福随身携带以作参考。
不幸的是,老将任福没能识破西夏人的计谋。当西夏人丢下大量物资假装败退时,任福下令穷追不舍,将士们一直追到好水川,大批敌人突然从山谷中潮水般涌出,将宋军团团围住。

古代武将
此时,因为后方补给断绝,宋军已经缺粮三天了。经过长途跋涉,他们人困马乏,疲惫不堪,与敌人展开激烈交战后有六千余人阵亡,其中包括数百名将校军官。
任福身受十多处箭伤后仍然殊死抵抗,他拒绝了下属逃命的劝说后奋不顾身冲入敌阵,最终英勇战死,时年61岁。
好水川一战,宋军阵亡将士一万余人,现场堪称惨烈。
当韩琦下令退军时,沿路之上,闻讯赶来的阵亡将士家属们哀哭不已,哭声惊天动地,韩琦难过得几乎不能前行。
4、结语
因为好水川战败,夏竦被撤职,韩琦和范仲淹也被调往他处。
作为泾原路主官、任福部的直接上级,韩琦原本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夏竦在任福的衣带间找到了韩琦写给他的字条,韩琦这才得以免除主要责任,只接受了调职的处理。

韩琦的影视形象,图源网络
分析好水川之战,任福等将士忠勇可嘉,智谋不足,是此次战败的直接原因。可是,如果细究起来,好水川之败不过是宋朝败绩的缩影:这次率军出征的夏竦、韩琦和范仲淹,本来就都是文官,之前从来没有作战经验,更缺少对西夏实力和战略战术的了解。
更重要的是,作为率领任福等武将的上级,韩琦等人对任福及军中将领缺少必要的了解,所谓“将不知兵”,也是军中忌讳之一。
正因为缺乏对敌人的透彻了解,虽然韩琦和范仲淹都给出了作战策略,可是这策略只是纠结于进攻还是防御,缺乏更实际的战术指导。让形势更糟糕的是,作为主官的夏竦对两位副手的意见不能做出及时评判,居然还要送回京城让宋仁宗亲自裁决。所谓战机稍纵即逝,这种遥控指挥无疑是临阵对敌的大忌。

宋朝官员形象,图源网络
“崇文抑武”一向是宋朝方略,在这种方略影响下,宋朝文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璀璨高峰,可是一旦遇到外敌入侵,文官上阵大多会迎来失败的结局。
宋仁宗一朝,韩琦和范仲淹既是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也是以镇守边疆、人心归服闻名的重臣,人们甚至以“韩范”并称。可是即便如此,这两位重臣仍然直接导致了好水川一战的败绩,如果换成其他任何一位大臣,结果非但不会更好,只会让败亡更加惨烈。
历史从来不能假设,我们不能假设北宋有名将震慑的另一种结局,只能在赞赏那个时代文人风流的同时不能不惋惜北宋的这一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