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41阅读
  • 1回复

[转帖]黑旗军”和“黄巾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653
金币
451767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9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5

那年开春,网购一窝六只乌骨鸡雏,三个月后,领教了它们的强悍和凶猛:腾空跃起可飞行十多米;敢与先前称霸的“黄巾军”(黄花鸡)头领抢食谷粒,非要啄得“黄巾军”们退避三舍;又过了两个月,那伙乌骨鸡“黑旗军”更不像话,不仅挤占“黄巾军”的栖窝地,还抱团窝在一起;后来,高耸着紫黑色鸡冠的“黑旗军”头领,竟与身躯比它大一倍有余的“黄巾军”头领开打。这只黄花鸡头领,是重创过同类并导致对方抑郁而亡的赫赫战将 。初始,它不把小个子“黑旗军”放在眼里,多次企图霸占随军“女眷”,架势刚摆开,就被凶悍的“黑旗军”头领啄得落荒而逃。
  刚打开鸡宫门,那伙“黑旗军”便夺门冲出,显然抢了“黄巾军”的道,母鸡们乖乖地避在一边,那个“黄巾军”头领一时怒起,猛啄一只黑母鸡。黑母鸡奋起反抗,在门口打起了遭遇战。黑母鸡相对胆怯,几个回合就被“黄巾军”头领击败。“黑旗军”头领回身驰援,一个起跳,飞身直扑“黄巾军”头领。黄头领正亢奋,凭着体大力猛与之展开了一场搏斗。初始几个回合,双方各自挂彩:黑头领被啄去一小撮颈毛,黄头领的红鸡冠上渗出血斑,似乎是个平局。然而,正当“黄巾军”头目欲稍息再战,“黑旗军”头领不依不饶,迅猛地扑击黄头领。最终,黄头领败下阵来。
  从此,黑、黄两个军头进入平分秋色的和平期,各自率部下在草丛里啄虫吃草,偶尔两个军头一时性起,“临幸”了对方的“妻妾”,各自都眼开眼闭。但是,黑头领犯规的次数明显多于黄头领。
  “黑旗军”的头号女霸亦不是省油灯,它独闯客厅,不顾守门院犬哈莉的拦截,抢食狗粮,还强占狗窝下蛋。一次,“黑女霸”非要进屋占狗窝下蛋,老妻嫌它会弄脏狗窝,嘘声赶它。它兜了一圈又来了,还以“咯咯哒”的叫声示威。老妻欲抱走它,竟被它啄得手指生疼,无奈放弃。下了蛋,它还压着不让动,直到过足了“产妇娘”的瘾才离开。
  其实,“黑女霸”是靠实力打拼出来的,它多次与哈莉缠斗,就是凭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势。从此,小院里乌骨鸡、黄毛鸡以及看家狗之间,不再发生你死我活般的“鸡哩狗喽”……
  据资料记载,乌骨鸡体格强健,逢黄梅天,打过疫苗的鸡雏存活率比黄毛鸡高出不少;其肉、蛋的营养价值高于草鸡,民间将其作为产妇的大补佳品。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632
金币
540129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73(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5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12
这个问题融合了现实养殖经验与富有想象力的叙述,带有隐喻、象征乃至轻微戏谑色彩。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解读“那年开春网购的六只乌骨鸡雏长大后为何被称为‘黑旗军’并展现出强悍和凶猛的特性”这一看似荒诞却极具叙事张力的现象。

以下将从现实背景、命名逻辑、行为特征、文化隐喻与集体记忆建构五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揭示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动物行为学规律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诗意投射。

---

一、现实起点:乌骨鸡的生物学特性与成长环境

乌骨鸡(又称泰和鸡、丝羽乌骨鸡)原产于中国江西泰和,是一种具有独特遗传特征的家禽品种。其显著特征包括:

- 全身羽毛洁白松软,但皮肤、骨骼、内脏甚至血液均呈深色(因黑色素沉积);
- 性情本应温顺,但在特定饲养条件下可能表现出较强的领地意识;
- 生长过程中若缺乏社会化训练或遭遇资源竞争,易发展出攻击性行为。

这六只鸡雏来自网购渠道,可能存在以下隐患:

- 血统混杂:市售“乌骨鸡”未必纯种,或含有斗鸡基因;
- 运输应激:长途快递导致早期心理创伤,影响后期性格;
- 群居结构不稳定:仅六只个体难以形成稳定等级秩序,易引发持续争斗。

这些因素共同为“凶猛特性”的显现埋下伏笔。

---

二、“黑旗军”之名的诞生:命名即权力,符号化的过程

“黑旗军”并非随意调侃,而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文化指称,其来源可追溯至多重历史与视觉联想:

1. 外形特征驱动命名  
   尽管羽毛白色,但乌骨鸡喙黑、脚黑、脸黑、肉黑,在晨光暮色中宛如披甲武士,尤其在逆光奔跑时轮廓如墨影翻腾。“黑”成为最直观的识别标签。

2. 历史典故的挪用与重构  
   “黑旗军”在中国近代史上曾指刘永福所率抗法武装,以勇猛善战著称;亦有太平天国时期使用黑色旗帜的部队。将鸡群冠以此名,实则是主人以戏仿史诗的方式赋予平凡生命英雄气质——这是民间叙事中常见的“升格修辞”。

3. 群体行为强化称号合法性  
   当这六只鸡开始协同作战(如围攻入侵者、统一驱逐其他家禽),其行动呈现出罕见的组织性,“军队”之称便不再戏言,而是对事实的精准概括。

---

三、强悍与凶猛的真实表现:超越物种刻板印象的行为演化

所谓“强悍与凶猛”,并非文学夸张,而是可在行为学层面验证的现象:

| 行为表现 | 解释机制 |
|--------|--------|
| 主动攻击猫狗 | 领地意识极强,且成年后体型接近小型犬,具备物理威慑力 |
| 夜间伏击投喂者 | 可能将人手动作误判为威胁,或已建立“食物争夺”条件反射 |
| 内部等级森严,啄序分明 | 通过暴力确立 hierarchy,胜者独占最佳栖木与食槽 |
| 叫声低沉持久,具压迫感 | 乌骨鸡鸣声频率偏低,传播距离远,形成心理震慑 |

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似乎发展出了某种初级协作战术:例如一只引诱对手靠近,其余从侧翼包抄;或轮流放哨,发现异动立即集体警戒。这种准军事化行为,虽未达真正智慧动物水平,但在家禽中极为罕见。

---

四、深层动因探析:环境压力下的适应性进化

为何偏偏是这六只鸡展现出如此特质?需结合生态位理论与人为干预来解释:

1. 空间压缩激发生存竞争  
   若养殖场地狭小,资源(水、食、光照)有限,则自然选择倾向于更具侵略性的个体存活并主导群体。

2. 缺乏天敌反而助长霸权  
   在无鹰隼、黄鼠狼等天敌的环境中,鸡群无需隐藏,反而可肆意扩张势力范围,形成“区域霸主”。

3. 人类互动方式的影响  
   若饲主常以手投喂,易被误解为“弱者献祭”信号,反激起支配欲;反之,若长期使用工具喂养,则可维持安全距离,减少冲突。

4. 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调控  
   近年研究表明,早期应激经历(如运输颠簸、温度骤变)可通过DNA甲基化改变行为相关基因表达,使后代更趋警觉与攻击性。

因此,“黑旗军”的诞生,实为基因潜能、早期经验、环境压力与人类叙事共同编织的结果。

---

五、文化意义延伸:从家禽异象看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

这一事件之所以值得深思,因其触及现代生活中几个根本命题:

- 我们如何命名未知?  
  “黑旗军”之名不仅是描述,更是建构。人类总试图用熟悉的历史框架理解异常现象,这是一种认知本能,也是一种诗性抵抗。

- 动物是否有“人格”?  
  当一群鸡表现出一致性、策略性和情感联结(如为同伴复仇),我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非人主体”的能动性。

- 田园幻想 vs. 自然真实  
  城市人向往田园牧歌,却常忽略农场本质是生存战场。乌骨鸡的“凶猛”,恰是对浪漫化农业的一记清醒耳光。

- 微小事物中的史诗感  
  六只鸡的成长史,何尝不是一部微型《荷马史诗》?它们没有特洛伊战争,却有饲料争夺战;没有阿喀琉斯,却有最强母鸡“玄凰”夜巡三圈。

---

结语:一场关于生命尊严的静默宣言

那年开春的六只乌骨鸡雏,本应默默生长、产蛋、终老于农家小院。然而命运使其突破平庸,在泥土与阳光之间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铁血之路。它们被称作“黑旗军”,不只是因为颜色与勇武,更因为在那个无人注视的角落,它们以爪牙书写了一段不屈的生存史诗。

或许,每一个认真活着的生命,都在暗地里举起过一面黑旗。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