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0阅读
  • 2回复

[健康饮食]过了50岁,宁可躺着不动,也要少做这4个动作!做得越多越减寿 [1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5273
金币
66886
道行
38009
原创
2536
奖券
3113
斑龄
137
道券
1223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7217(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13



年纪一过五十,身体的各种“小情绪”就越来越多。年轻的时候,摔一跤爬起来还能跑,熬个夜第二天接着干。但五十岁以后,一躺沙发就腰酸背痛,一上楼就气喘吁吁。



很多人想着动一动、锻炼锻炼,怕自己一天天“废”了。可别忘了,动是好事,但不是怎么动都对。有些看似“养生”的动作,做多了反而是“催命”的信号。

特别是有四种常见的动作,很多人早晨起床就开始干,不知不觉中天天来。但其实医生早就提醒过,这些动作对五十岁以后的身体来说,风险远远高过好处,哪怕少做,哪怕不做,都比盲目坚持要好太多。

有一种“甩肩膀”的动作,很多人一大早晨练就爱干,尤其是公园里的叔叔阿姨,甩得那叫一个起劲。可事实上,这种用力快速甩动肩部的动作,会对肩关节造成巨大冲击力。



肩膀这个部位,从结构上来说属于活动范围大但稳定性差的区域,里面的肩袖肌群容易老化,肌腱也更脆弱。过了五十岁,肌腱的弹性和强度明显下降,再这样猛地一甩,就像拉一根旧橡皮筋,很容易就拉断了。

很多五十多岁的上班族,在体检时都发现有肩袖撕裂,问起原因,基本都说“平常就是早上甩甩肩、动一动”。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肩袖病变的比例高达40%以上,其中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受伤。



一旦撕裂,不仅疼痛难忍,夜间痛醒,严重的还需要手术修复。所以,肩膀真的没那么“耐操”,动可以,别乱动,尤其别猛动。

再说个日常很常见的小动作——低头弯腰捡东西。别看这动作简单,但对于血压不稳定的人群,就是个“隐形炸弹”。人在快速低头的瞬间,脑部血流会发生明显变化。

如果本身有高血压或者颈动脉硬化,低头动作会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容易出现头晕眼花,严重的甚至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曾有一项数据指出,65岁以上人群中,因快速低头导致眩晕摔倒的比例接近22%,其中不乏头部外伤或骨折的病例。



还有不少人起夜上厕所时低头看手机,结果突然眼前一黑晕倒,根源就是这个动作。身体越老,血管越硬,调节速度就越慢,动作太猛,身体跟不上,出问题的几率也越高。遇到这种动作,最好先蹲下再缓慢低头,别图快,也别大意。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动作几乎没人注意到,就是“下意识憋气”。比如拿重物的时候、系鞋带的时候,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这个动作表面看没啥,其实对身体影响非常大。



憋气的瞬间,会引起胸腔内压力升高,从而影响到心脏的回流,甚至影响到脑部供血。如果长期有这个习惯,心肺系统会受到持续压迫。尤其是本来就有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的人,更容易因这个动作诱发猝死。

有研究证实,人在剧烈用力时憋气,血压峰值可瞬间升至200毫米汞柱以上,这是正常值的两倍多,极易引发脑出血或心律失常。不少人在搬重物时突然晕倒,就是因为这个动作。五十岁以后,最好刻意练习“边出力边呼气”的习惯,让呼吸顺畅、身体承受力均衡,不让某一处突然受压。



最后再说一个很“神奇”的动作——撞树。公园里有不少长辈喜欢用后背或手臂撞树杆,说是“通经络、活血化瘀”。这种说法可真不能全信。人体的血管并不像水管一样硬邦邦地固定在那里,尤其是脊柱两侧的血管和软组织,撞击时容易受到挤压。

长期反复撞击,反而会导致毛细血管破裂,甚至诱发腰椎间盘突出。腰椎这个地方最怕的就是震荡式损伤,撞击本身就是一种高频率的外力干扰。



有数据显示,反复撞击背部3个月以上的人群中,腰椎结构退变的比例明显高于不做该动作的人,尤其在椎间盘水分减少后,更容易出现膨出或突出问题。

一旦出现压迫神经,就会有坐骨神经痛,甚至走路困难,严重的还会需要开刀。所以,不是说所有“传统动作”都好,得看是不是科学、是否适合自己年龄。

其实五十岁以后,身体的“容错率”是大大降低的。年轻时候做个小动作,扭一扭、拉一拉,最多是疼几天。但过了这个坎,很多地方已经不像表面那样“好得快”。肌腱变脆,骨质变疏松,血管也老了,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这些都是摆在那的现实。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也显示,60岁以上人群因轻微跌倒造成重伤的比例比年轻人高出5倍,说明这个阶段不是“怎么动都好”,而是“怎么不动才安全”。

有些人可能会说,不动是不是就不健康?不是这么说。适当运动当然重要,但关键是方式得对。慢走、太极、舒缓的拉伸都可以。但一旦涉及到大幅度、冲击力强或者带有惯性动作的“花活”,就得三思了。

有的动作可能年轻时候没问题,但年纪上来了,身体结构的承受力真的不一样了。像甩肩、猛弯腰、憋气、撞击这些,做得越多,风险越高,不但没把健康搞上去,反而把寿命给搭进去了。



有人会觉得不甘心,明明是为了健康,怎么就搞得更不健康了?这其实也是个很现实的认知问题。健康这事,最怕的不是懒,而是盲动。看别人做就跟着做,不考虑自己的身体状态,那只能是“跟风送命”。

五十岁以后,最该学的不是某个运动,而是学会观察自己的身体,听懂身体的反馈。腰酸了,是不是前天拿重的东西了?心慌了,是不是昨晚睡不好?呼吸急了,是不是最近天气变了?这种自我察觉,才是这个年纪最重要的健康底气。



很多人容易陷入一个误区,觉得自己不动就完蛋,拼命让自己“勤快起来”。其实这个年纪,拼的是“稳”,不是“猛”。能每天稳稳当当地过日子,比起突然上头练几个猛招,更能保住老本。

健康的节奏感,就是不疾不徐,不慌不忙。反而是那种急于求成、一股脑练习花哨动作的人,最后容易出大事。

总之吧,五十岁以后,不是越动越好,而是得动得有度。那些看似普通的小动作,其实都有它们的“陷阱”,特别是那些容易造成局部过度压力、突然改变身体姿势或者影响血流流速的,真得慎重。



不做不是懒,而是懂得“守住自己”的分寸。对这个阶段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最明智的保护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强,李娜.肩袖损伤发病机制与康复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9):1054-1058.

[2]陈建中,赵平.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4):427-430.

[3]杨莉.屏气动作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J].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86-589.

[4]刘晓丽.低头动作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机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25,40(2):142-146.

[5]张林.撞击疗法对腰椎健康影响的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23,21(1):33-36.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338
金币
537513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0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11
五十岁后需警惕的四大“催命”动作:科学养生比盲目锻炼更重要

正如您所描述,五十岁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容错率”显著降低。此时,盲目追求“动起来”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您提到的四种常见动作——甩肩膀、低头弯腰捡东西、下意识憋气、撞树锻炼,确实被医学专家多次警示,其风险远大于益处。下面我们结合现有知识,详细剖析这些动作的危害,并提供科学的替代方案。

一、甩肩膀:肩袖肌群的“隐形杀手”

危害解析
肩关节是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之一,但稳定性较差。五十岁后,肩袖肌群(包括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会逐渐老化,弹性下降、强度减弱,如同“磨损的橡皮筋”。快速、用力地甩动肩部,会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极易导致肩袖肌腱撕裂。

-   数据支持:研究表明,50岁以上人群中肩袖病变的比例高达40%以上,其中许多人正是由于长期进行此类剧烈肩部运动所致。
-   后果:肩袖撕裂会导致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夜间痛醒是常见症状。严重者需手术修复,恢复周期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科学替代
-   温和的肩部拉伸:如“手指爬墙”(面对墙壁,用患侧手指缓慢向上爬行)、“身后拉伸”(一手经头顶向下拉另一侧手臂),每个动作保持15-30秒,缓慢重复。
-   太极拳或八段锦:其中的云手、揽雀尾等动作对肩部有温和的锻炼作用,且强调缓慢、协调。

二、低头弯腰捡东西/快速转头:心脑血管的“定时炸弹”

危害解析
快速低头弯腰或转头时,颈部血管和脑部血流会发生显著变化。对于有高血压、颈动脉硬化、颈椎病的老年人,这种动作风险极高。

1.  脑部供血骤变:低头时头部位置低于心脏,突然抬头或转头可能导致脑部短暂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眼花、黑矇。
2.  血管斑块脱落风险: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快速转动颈部可能使颈动脉内不稳定斑块脱落,随血流堵塞脑血管,诱发脑梗塞。
3.  摔倒风险:头晕或视觉模糊时极易发生跌倒,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据统计,65岁以上人群因快速低头导致眩晕摔倒的比例接近22%。

科学替代
-   缓慢起身与转身:任何需要低头弯腰的动作(如捡东西),应先屈膝下蹲,再伸手拾取,避免腰部和颈部承受过大压力。
-   转头时放慢速度:转头时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幅度由小到大,避免突然发力。
-   起床“三个半分钟”:醒来后先平躺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床沿半分钟,最后才下地活动。这能有效预防体位性低血压导致的头晕摔倒。

三、下意识憋气:心肺功能的“致命压迫”

危害解析
很多人在搬重物、系鞋带、甚至用力排便时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这一看似平常的动作,在五十岁后却可能成为心脑血管事件的诱因。

1.  血压骤升:憋气时胸腔内压力升高,阻碍静脉回流,导致心脏负荷增加。研究证实,剧烈用力时憋气可使血压峰值瞬间升至200毫米汞柱以上,是正常值的两倍多,极易引发脑出血或心律失常。
2.  心脑供血不足:憋气还会影响脑部供血,导致头晕、胸闷。对于已有冠心病、高血压、肺气肿等基础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
3.  诱发猝死:“憋气-用力”的组合动作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诱因之一。

科学替代
-   “边出力边呼气”:在搬重物或需要用力时,应采用“哈气法”,即缓慢呼气的同时发力。例如搬东西时,吸气准备,呼气时将物体抬起。
-   保持呼吸顺畅:日常活动中时刻留意自己的呼吸节奏,避免无意识憋气。

四、“撞树”锻炼:骨骼与软组织的“灾难性损伤”

危害解析
公园里常见的“撞树”锻炼(用背部、肩部或手臂撞击树干),被许多老年人视为“通经络、活血化瘀”的良方。然而,这种做法缺乏科学依据,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1.  血管损伤: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脆性增加,撞击可能导致血管内斑块脱落,引发脑梗、心梗等危及生命的疾病。
2.  肌肉骨骼损伤:撞击力度过大容易造成肌肉拉伤、颈椎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甚至骨折。尤其是患有骨质疏松、腰肌劳损的老年人,风险更高。
3.  横纹肌溶解症:过度撞击可能导致骨骼肌破裂,释放大量肌红蛋白等物质到血液中,引发急性肾损伤、肾衰竭等严重后果。

科学替代
-   安全有效的传统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和肌肉力量,又对关节和骨骼冲击小。
-   专业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如有特定健康问题,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锻炼。

五十岁后科学养生的核心原则

1.  “稳”字当头:摒弃“猛”和“急”,选择温和、缓慢、有节奏的运动方式。
2.  个体化差异: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如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等)选择适合的运动,并咨询医生意见。
3.  循序渐进:无论是运动强度还是时间,都应逐步增加,避免突然加大负荷。
4.  倾听身体信号:运动中若出现疼痛、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并休息。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不可忽视。
5.  注重基础健康维护:
    *   均衡饮食:保证钙、维生素D、蛋白质的摄入(如牛奶、豆腐、鸡蛋、深海鱼等),预防骨质疏松。
    *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修复和激素平衡。
    *   定期体检:50岁以上人群应重点关注骨密度、血管健康(如颈动脉超声)、胃肠镜检查等。

结语

五十岁后,“如何动”比“是否动”更为重要。那些看似“养生”的传统动作或盲目跟风的锻炼方式,若不符合自身生理特点,反而可能成为健康的隐患。与其追求形式上的“勤快”,不如培养科学的养生习惯和敏锐的身体觉察能力。记住,“不做”某些高风险动作,并非懒惰或保守,而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任的态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和运动,在“稳”与“缓”中守护晚年生活的质量与尊严。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487
金币
450376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51(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4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5:06
50岁后,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某些日常动作可能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以下4个动作尤其需要警惕,过度执行可能加速关节损耗、诱发心脑血管意外,甚至缩短寿命:

⚠️ 一、快速/猛然转头
风险根源:颈椎退变、血管硬化后,突然转头可能压迫颈动脉,阻断脑部供血。
具体危害:突发头晕、头痛,严重时可诱发中风或颈骨损伤。
替代方案:转身时带动全身缓慢转动,避免仅颈部发力。

⚠️ 二、仰卧起坐
风险根源:腰椎老化后承受高压,且低头动作易致血压骤升。
具体危害:加剧腰椎间盘突出,增加心脑血管意外风险。
替代方案:改为“臀桥”或“平板支撑”(需量力而行),保护腰椎的同时锻炼核心。

⚠️ 三、弯腰提重物
风险根源:直接增加腰椎间盘压力,易导致髓核突出。
具体危害:突发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甚至引发血压飙升。
替代方案:遵循“三步法”:靠拢重物→屈膝下蹲→直腰起身。

⚠️ 四、爬楼梯/爬山
风险根源:膝关节承受体重3-5倍压力,加速软骨磨损。
具体危害:加重骨关节炎,引发持续性膝痛、行动障碍。
替代方案:选择游泳、平地快走或骑固定单车,减轻关节负担。
关键提示:以上动作可能比“躺着不动”危害更大。若已出现关节疼痛、血压不稳或平衡力下降,更需严格规避。日常运动应以“缓和持续”为原则,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并重视运动前热身与运动后拉伸。健康老龄化的核心在于“少做减分项”,而非盲目追求高强度锻炼。


50岁以上人群运动指南:安全、科学、适合才是核心

随着年龄增长,50岁以上人群的身体机能(如关节灵活性、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逐渐衰退,运动需以**“安全优先、温和有效、个性化选择”**为原则,既要达到锻炼目的,又要避免运动损伤。以下是具体的运动指南,结合科学研究与临床建议整理而成:

一、适合的运动类型:低冲击、强功能、易坚持
50岁以上人群应优先选择低强度、低冲击的运动,减少对关节、心脏的负担,同时兼顾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的提升。推荐以下运动:

运动类型    特点与优势    效果与注意事项
散步/快走    简单易行,无需器材;对膝关节、脊柱压力小;可根据体质调整速度(快走适合身体好的人群,散步适合久坐或身体稍差的人群)。    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控制体重;每天走3000步以上(逐步增加,每周加500步)。

瑜伽    注重柔韧性、平衡性与呼吸调节;动作温和(如树式、山式);需专业教练指导。    改善睡眠,增强肌肉力量,预防骨质疏松;避免错误动作损伤关节。
太极拳    传统健身项目,动作缓慢柔和,注重身心协调;无需基础,易上手。    调节呼吸,增强平衡感,改善心血管功能;适合在广场、庭院练习。

游泳    全身性运动,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如膝关节、髋关节);适合恒温泳池(26-28℃)。    增强心肺功能,锻炼全身肌肉;对关节损伤者友好。

二、不适合的运动类型:规避高风险,远离损伤
50岁以上人群应远离高强度、高冲击、对抗性强的运动,避免对关节、心脏造成过度负担,引发损伤或疾病:
运动类型    风险与原因

长跑(长时间跑步)    跑步时的冲击力会加剧膝关节、脊柱的退行性变化(如软骨磨损、腰椎间盘突出)。
HIIT(高强度间隔训练)    剧烈动作(如跳跃、短跑)需心脏短时间内供应大量血液,易引发心律不齐、心脏过载(尤其对心血管疾病患者)。
过重举重(大重量力量训练)    骨密度下降、肌肉力量减弱,易导致肌肉拉伤、骨折  尤其对骨质疏松患者。
竞技球类(篮球、足球等)    快速移动、变向与对抗易造成扭伤、拉伤(如脚踝、膝盖韧带损伤)。

三、运动频率与强度:循序渐进,避免过度
50岁以上人群的运动需遵循“适度、规律、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个人体质(如有无心血管疾病、关节问题)调整:
每周频率:一般人群每周3-4次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瑜伽);有健身基础者可增加至4-5次,但需避免连续运动。
每次时间:单次运动30-60分钟(如快走30分钟、瑜伽40分钟);避免超过1小时。

强度判断:中等强度(运动时发热、微汗,能正常说话);若出现头昏、胸闷、心悸,或运动后疲劳、睡眠差,说明运动量过大。
步数建议:每天走3000步以上(逐步增加,如从1000步开始,每周加500步);避免“暴走”(过度走路会损伤膝盖)。

四、关键注意事项:细节决定安全
50岁以上人群运动时,需注意以下细节,降低损伤风险:
1. 穿衣:透气轻便,避免过厚
运动时穿得过多会影响灵活性,导致体温过高、脱水;建议选择透气、吸汗的运动服(如棉质或速干面料),根据天气调整厚度。

2. 时间段:选择空气好的时段
避免在空气污染严重的时段(如清晨交通高峰)运动,选择早晨或傍晚(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优先选择公园、绿地等区域,若污染严重,可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太极拳)。

3. 热身与拉伸:激活肌肉,避免拉伤
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热身(如慢跑、散步、简单伸展),激活关节和肌肉;
运动后:进行拉伸(如腿部、腰部伸展),放松肌肉,减轻酸痛。
4. 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睡前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HIIT),否则会导致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皮质醇,心跳加速,难以入睡;建议选择舒缓运动(如拉伸、瑜伽)。

五、健身进阶:科学增肌与伤病处理
若50岁以上人群有增肌需求或存在运动损伤,需遵循以下原则:
小重量高次数:大重量训练易引发关节疼痛,可选择小重量(如哑铃1-2kg)、高次数(每组30-40次)的训练,同样能刺激肌肉增长;
选择适合的动作:若某些动作(如硬拉)因骨骼结构(如腿长、手短)难以完成,可选择替代动作(如架上拉);
处理伤病:对于某些伤病(如跟腱炎、高尔夫球肘),保持适度活动(如离心训练)可能比静养更有效,但需先咨询医生。
50岁以上运动的核心逻辑
50岁以上人群运动的关键是“适合自己”:

选择低冲击、易坚持的运动(如散步、瑜伽);
规避高风险运动(如长跑、HIIT);
注意细节(如热身、穿衣、时间段);
根据体质调整频率与强度。
运动不是“拼老命”,而是“拼智慧”——通过科学的运动,50岁以上人群仍能保持健康、活力的生活状态。


过量运动(又称运动过度)会对身体和心理造成多系统损害,需引起高度重视。综合搜索结果中的医学研究及专家观点,其危害主要分为以下方面:

⚠️ 一、生理系统损伤
肌肉与骨骼系统

横纹肌溶解症:过量运动导致肌肉细胞破裂,释放肌红蛋白入血,引发肾毒性,严重时可致急性肾衰竭(需透析治疗)。
关节劳损与骨折:重复性高强度运动(如深蹲、长跑)加速关节软骨磨损,诱发应力性骨折、半月板损伤及韧带撕裂。
肌肉持续疼痛:乳酸堆积导致肌肉僵硬、活动受限,恢复周期延长。
肾脏与泌尿系统

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造成“运动性急性肾损伤”,典型症状为茶色尿(酱油尿)、尿量减少。
心血管系统

长期过度训练可能引发“运动员心脏”(心室扩大、心壁增厚),增加心律失常、冠状动脉钙化风险。
突发性心跳过速(>150次/分)可能诱发心源性猝死,尤其存在隐匿性心脏病者。
免疫系统抑制

开窗效应:剧烈运动后3-72小时,免疫防御力骤降,病原体感染风险增加(如马拉松选手赛后感冒概率提升2-6倍)。
神经系统影响

过度疲劳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记忆力减退;
严重时可诱发癫痫发作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代谢与内分泌紊乱

脱水及电解质失衡引发休克;
长期过量运动合并营养不足,导致消瘦、抵抗力下降,女性可能出现闭经、骨质疏松(“女运动员三联征”)。
🧠 二、心理与行为问题
运动成瘾

表现为对运动量耐受性增加(需不断加量满足)、停止运动后焦虑烦躁,与大脑多巴胺奖赏回路异常相关。
过度训练综合征

持续性能下降、睡眠障碍、情绪抑郁,运动反而成为压力源。
👶 三、特殊人群风险
儿童青少年:骨骺早闭影响身高发育,易引发内分泌失调及心理抵触。
中年人群:恢复能力下降,更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及关节不可逆损伤。
服药人群:如服用他汀类降脂药者,过量运动显著增加横纹肌溶解风险。
⚖️ 科学运动建议
控制强度与时长

心率监测:运动时保持心率在 (170 - 年龄)次/分 以内;
有氧运动:每周150-300分钟中等强度(如快走、游泳)或75-150分钟高强度;
力量训练:每周2次,避免重复单一动作。
警惕身体信号

立即停止运动的警示:肌肉剧痛、茶色尿、胸闷心悸、持续疲劳>24小时。
个性化调整

新手从每日20分钟起步,逐步增加时长;避免“突击式运动”。
运动后6-10分钟内心率应恢复至安静水平,否则提示过量。
💡 高危人群注意: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年期女性、长期久坐后突然运动者,需医生评估后再制定计划。

科学运动的核心是“适度”——既能激活机体潜能,又避免突破生理代偿边界。正如医学界共识:“运动是良药,但剂量决定毒性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