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奇观]高550米!长3公里!迪拜空中“巨环”能实现吗? [21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262
金币
44909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0:16
— 本帖被 huozm32831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1) —




在迪拜密集的摩天楼群之间,一个大胆的构想正悄然浮现——不是向上延伸,而是水平展开。ZNera Space建筑事务所提出“都市中心环”,试图以一条悬浮在550米高空的巨型圆环,重新定义这座城市的轮廓线。
这个长达三公里的环状结构,温柔地环抱着世界最高建筑哈利法塔,不再追求高度的突破,而是试图在高密度城市中编织一片立体的绿洲。




它不再满足于传统高层建筑那种孤立而封闭的模式,而是将一整条“空中公园”作为结构的脊柱,串联起两个并行的主环。
阳光穿透玻璃幕墙,洒落在蜿蜒的绿带上,这里不再是冰冷的通道,而是一片能够模拟不同生态的连续自然系统:从湿润的沼泽到开阔的沙丘,从热带雨林到开满鲜花的花谷,甚至隐藏着数字洞穴。人们穿行其间,如同在不同气候带中漫游,建筑本身成了可以呼吸的生命体。






这座环不仅供人眺望全景,更容纳了多元的空间形态——办公空间、居住单元、商业区域和文化场所被拆解成多个片段,分布在这条三公里的环带上。






它试图在高空中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垂直城市模型,不仅收集雨水、利用太阳能,还能净化空气、固碳减排,甚至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建筑在这里不再是消耗者,而成为对自然的一种回馈。




为了让人在其中自如移动,一组悬浮吊舱沿着环的外侧运行。它们像轻盈的胶囊,每次可载二十人,以百公里时速滑行。乘客在五百米高处,透过全景视窗捕捉城市360度的动态画卷。这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成为高空漫游的体验本身。








“都市中心环”并非只属于迪拜的幻想。它回应的是全球城市在人口膨胀、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共同命题:我们能否不再重复割裂天际的旧模式,转而营造与自然共融、与社区共鸣的新型空间结构?也许答案,正藏在这道悬浮于云端的绿色圆环之中。




项目图纸


轴测图


平面图


立面图
你认为该建筑能实现吗?
1条评分金币+18
huozm32831 金币 +18 - 昨天 17:47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262
金币
44909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00:18
关于迪拜规划的高550米、长3公里的“空中巨环”(Downtown Circle)能否实现,需从技术可行性、实际挑战和项目背景综合分析:

一、项目核心设计
结构与功能

环形垂直城市,周长3公里,由5根巨型支柱支撑,悬浮于迪拜市中心550米高空,环绕哈利法塔。
包含双层主环体:上层为住宅、商业、文化空间;中层为“空中公园”(Skypark),模拟峡谷、沼泽、热带雨林等多样生态系统;底层为悬挂吊舱交通系统。
自给自足设计:整合太阳能发电、雨水收集、空气过滤系统,号称“城市绿肺”。
交通方案

采用悬挂式吊舱列车,沿环体外围轨道运行,时速100公里,提供360°全景观光。
二、可行性挑战
(1)工程技术瓶颈
结构稳定性:3公里周长的环形建筑需抵抗强风、地震荷载及自身重力形变,沙漠地基的承重能力与沉降风险极高。
材料与施工:现有材料难以支撑如此尺度的悬挑结构;五支柱的应力分配方案尚无先例验证。
生态系统维护:550米高空维持热带植被、瀑布等需庞大能源支持,温湿度控制成本远超常规建筑。
(2)经济与实用性争议
造价预估缺失:类似超巨型项目(如迪拜棕榈岛)常严重超预算,当前无可靠成本估算。
市场需求存疑:在迪拜写字楼空置率达30%的背景下,超大商业空间能否吸引足够用户存疑。
交通效率局限:吊舱系统运力有限,无法替代传统地铁,且环状布局增加通勤距离。
(3)可持续性矛盾
虽设计太阳能板与雨水回收,但建筑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建材生产、能源消耗)可能远超生态收益。
巨型结构遮挡阳光,对地面城市微气候产生未知影响。
三、现实进展与可能性
当前状态

仅为ZNera Space建筑事务所的概念方案,参与迪拜未来基金会设计竞赛,未进入正式规划或融资阶段。
类似迪拜过往概念项目(如“动态塔楼”“旋转摩天楼”)多数未落地。
潜在路径

分阶段实施:优先建造局部段(如单柱支撑的弧形结构)验证技术,而非一次性完成全环。
技术妥协:缩小规模、降低高度,或改为非闭合弧形以降低风险。
结论:象征意义大于可行性
技术上可能但风险极高:需材料科学、结构工程领域的突破性进展,且成本或达天文数字。
经济与生态不可持续:在现有技术下,维护成本与市场需求难以匹配。
更可能定位:作为城市营销的愿景提案,实际落地概率极低;若推进,大概率以“缩水版”呈现。
迪拜以疯狂建筑闻名,但该项目当前仍停留在概念阶段,需警惕“幻想式规划”与现实脱节的风险。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021
金币
536305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09:47
迪拜“都市中心环”:可行性分析与未来展望

ZNera Space建筑事务所提出的“都市中心环”无疑是迪拜城市规划史上又一极具野心和想象力的构想。这个悬浮在550米高空、长达三公里的环状结构,若能实现,将彻底重塑迪拜乃至全球城市的天际线。然而,如此宏大的项目面临着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其可行性:

一、 技术可行性:挑战与突破

“都市中心环”的核心技术难点在于结构支撑、材料科学、施工技术和高空环境适应。

1.  结构支撑系统:
    *   挑战:一个长3公里、高550米的环状结构,需要极其稳固的支撑体系。[3]提到“结构周长为3公里的连续环形大都市将盘旋在由五根垂直梁支撑的城市天际线之上”。五根垂直梁如何均匀分散如此巨大的荷载,并抵抗风荷载、地震(尽管迪拜地震风险较低)和其他动态力,是首要难题。传统钢结构或混凝土结构难以满足轻量化和高强度的要求。
    *   可能性:现代工程学的进步,如张拉整体结构、预应力混凝土、高性能合金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为超大跨度结构提供了可能性。借鉴桥梁工程(如悬索桥、斜拉桥)的经验,结合创新的节点设计,或许能找到解决方案。但其复杂性和成本将是天文数字。

2.  材料与施工:
    *   挑战:如此规模的建筑需要大量高强度、耐腐蚀、轻质的材料。高空作业的安全性、精度控制以及模块化建造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
    *   可能性:模块化预制构件在工厂生产,然后通过特殊吊装设备在高空组装,可以提高效率并保证质量。无人机辅助施工、BIM(建筑信息模型)全程管理等先进技术将不可或缺。

3.  高空交通系统 - 悬浮吊舱:
    *   [4]提到“沿着环的外围将乘客从一个节点运送到另一个节点,这些吊舱从500米的高空捕捉下方整个城市的360度全景”。这类似于高空缆车或磁悬浮胶囊列车的概念。
    *   挑战:轨道铺设、吊舱动力、制动系统、安全性以及高速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平稳性。
    *   可能性:现有磁悬浮技术和真空管道运输技术的发展为高速短途交通提供了参考。若能成熟应用,这一体验将成为项目的一大亮点。

4.  “空中公园”的生态模拟:
    *   在550米高空营造沼泽、沙丘、热带雨林等多样生态系统,需要精密的气候控制、灌溉系统和植物选育。
    *   挑战:高空强风、温差大、紫外线强,对植物生长极为不利。如何维持微气候稳定是一大难题。
    *   可能性:通过先进的温室技术、人工光照调节、湿度控制和雨水回收系统,理论上可以模拟特定生态条件。但这需要巨大的能源消耗和复杂的维护。

二、 经济可行性:资金与回报

1.  巨额投资:
    这样的项目投资规模将远超迪拜现有的任何地标建筑。参考哈利法塔约15亿美元的成本,“都市中心环”的造价可能达到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资金来源将是巨大考验,可能需要政府主导、公私合营(PPP)模式或多国财团共同投资。

2.  回报周期与收益模式:
    *   商业地产:环上的办公空间、高端住宅和商业区域将带来可观的租金和销售收入。
    *   旅游收入:“都市中心环”无疑将成为全球顶级旅游景点,门票收入、高空体验消费潜力巨大。
    *   品牌价值提升:进一步巩固迪拜作为“未来之城”的国际形象,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如吸引更多投资、人才和游客)不可估量。
    *   挑战:高昂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可能导致回报周期漫长。全球经济波动也可能影响投资信心。

三、 环境与可持续性:理念与实践

项目标榜“可持续、自给自足的垂直城市模型”,这与其可行性密切相关:

1.  能源自给:
    [3]提到“打算让市中心圈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雨水收集和太阳能发电站的指定区域”。大规模太阳能光伏板的应用是可行的,迪拜充足的日照条件对此有利。但能否完全满足自身能源需求存疑,更多可能是作为补充。

2.  水资源管理:
    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技术成熟,但在干旱的迪拜,仅靠雨水收集可能不足以支撑庞大的生态系统和日常用水需求,仍需依赖市政供水。

3.  空气净化与固碳:
    绿色植物的空气净化作用是明确的。若能大规模种植本地适生植物,并结合先进的空气过滤技术,对改善局部空气质量有积极作用。

4.  生态栖息地:
    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的理念很好,但在高空人造环境中实现难度极大,更多可能是一种象征意义或小型生态展示。

四、 社会与城市规划层面

1.  城市融合:
    [3]指出“它融入了现有城市的结构,不像The Line计划建在空间丰富的沙漠中”。这一点是其优势,能够与现有城市肌理结合,而非另起炉灶。

2.  公共空间与可达性:
    “空中公园”作为公共空间的理念很棒,但如何确保其对公众的开放性和可达性,避免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场所,是社会公平性考量。

3.  心理接受度:
    居民和游客是否能适应在550米高空生活和工作?恐高症、高空眩晕等问题需要考虑。此外,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高空环境中,对人的心理影响也需要研究。

五、 前景展望:“都市中心环”是梦想还是现实?

综合来看,“都市中心环”更像是一个概念性的未来主义构想,而非短期内可立即实施的工程项目。

-   短期(5-10年):极有可能停留在概念设计或深化研究阶段。可能会进行一些关键技术的小比例试验或原型测试。
-   中期(10-20年):随着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的进一步突破,以及迪拜持续的城市雄心,在特定条件下(如获得巨额投资、解决关键技术瓶颈),部分核心功能或简化版本或许能得以实现。
-   长期(20年以上):如果全球城市化趋势持续,对高密度、可持续城市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迫切,“都市中心环”所代表的设计理念——即水平拓展、空中绿洲、垂直城市——可能会启发更多实际可行的城市更新项目。

结论

“都市中心环”在技术上面临巨大挑战,在经济上需要巨额投入,在环境和社会层面也有诸多待解问题。完全按照目前设计蓝图完整实现的可能性较低,但其核心理念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启发性。

它并非“只属于迪拜的幻想”,而是对全球城市未来发展路径的一次大胆探索。即使最终未能建成,其“不再追求高度突破,而是营造与自然共融的立体绿洲”的思想,以及对高密度城市中公共空间和可持续性的关注,都将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提供宝贵的灵感。

迪拜素有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历史(如哈利法塔、棕榈岛)。对于这样一个敢于梦想的城市,“都市中心环”更像是一个宣言——宣告其在塑造未来城市形态上的雄心壮志。我们或许不会在短期内看到它矗立云端,但它所代表的创新精神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成就。
1条评分金币+6
huozm32831 金币 +6 - 昨天 17:47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