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对中华民族而言,绝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虽然近几十年来中国保持了和平,但回顾数千年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 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就有了部落之间的战争;到夏商西周时,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不断,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里,更是战火连天,这些历史或许还算不上什么。 然而,自秦汉时期起,直到明清的更替,朝代的更迭和外来入侵时的抵抗,战争几乎成了日常。可以说,华夏民族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为了应对战争,我们总结出了像《孙子兵法》这样的一整套战争策略。可以想象,拿着这样的兵法去打仗,恐怕没有几个国家能做到。

既然战争历史如此悠久,且形式多样,其中便有一种极为残忍的作战方式,那就是屠城。根据《孙子兵法》中的教义,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理想的策略,然而却总有一些人采取了破城三日,屠城泄愤的做法。 提到屠城的代表人物,成吉思汗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蒙古军队在横扫欧洲,纵横亚欧大陆时,屠城成为他们的惯常做法。 屠城的背后,意味着抢夺和杀戮。蒙古军队以轻骑兵为主,行动迅速且没有后勤保障,凭借蒙古马的耐力,他们每人携带三到五匹战马,进行闪电般的攻击。实际上,蒙古骑兵的真正休息时间往往是在攻破城池后。因为只有突破城墙,他们才能获得补给和休整。

屠城这一做法,和他们的战术密切相关。前面提到,蒙古军队采用的是闪电战的战术,通过迅猛的突袭快速攻入城池。但当他们洗劫完城池的资源后,留下的百姓和城池就成了他们的潜在威胁。那些被劫掠的人,心中积下了仇恨,若重新组织起来,将会成为蒙古军队后方的隐患。因此,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屠城,彻底消除所有可能的威胁。 而在唐朝时期,黄巢起义时,也采取了屠城的手段,这种行为显得极其野蛮和血腥。 然而,蒙古军队在屠城时,也有所讲究。他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身高低于车轮的孩子不杀,年龄低于20岁的女孩不杀。这一点,可以从他们的战略角度来理解。古代战争的实质,是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其中除了粮食和牲畜,女人也是重要的资源。 所以,20岁以下的女性,往往会被留下,因为她们能为蒙古军队提供两项重要功能:第一,成为将领和士兵的配偶,生育子女,补充人口和兵员。在那个时代,不论是农业还是游牧业,生产力完全依赖于人力。年轻女子在此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年轻女子也可能被拉到军营中,从事洗衣、做工等杂务。在宋朝靖康之耻期间,金兵攻入宋朝都城,许多宫中公主和嫔妃被带走。部分在屈辱中自尽,剩余的则被押送到军营做苦力,洗衣做工,忍受士兵的骚扰。 有人可能会问,像这样分配给将军和士兵的女性,难道不怕她们反叛或者刺杀吗?的确,这种可能性存在,但大部分女子往往选择默默承受,履行自己的角色。

这种心态,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很多年轻女子,往往并没有太强的反抗能力,给她们一把刀也不一定能成功刺杀身旁的士兵。而且,一旦刺杀失败,极可能会面临生命危险。毕竟,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刺杀别人,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选择的道路。 此外,在当时的婚姻观念下,女子并不太注重恋爱,而是看重婚后与丈夫的相处。因此,嫁给谁,似乎并不重要,反正都是听男人的话,婚后可以慢慢培养感情。如果能成为一位将军的妻子,似乎也并不坏。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女子选择顺从,毕竟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参考三国时期的杜夫人,她在被屡次霸占后依然活得好好的,这种心态也许能说明很多问题。 总结来说,虽然古代战争中女性在被掠夺过程中,的确遭受到特殊的照顾,她们作为战争中的资源之一,被带回去用于生育和增加人口。然而,战争对男性而言却是生死存亡的噩梦。我们打了几千年的战争,但不得不承认,和平的生活比战争好得多。因此,我们要强大,才能享受和平,避免再次陷入战争的泥潭。

成吉思汗心中怀有对蒙古人的强烈渴望,他希望统一草原上的各部落,建立一个强大且辽阔的帝国。他的眼光远大而坚定,心中的那团火焰始终熊熊燃烧着。他带领蒙古战士们,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征战。成吉思汗的战争声势浩大,震撼大地,令世界为之颤抖。蒙古军队扫过草原,他靠着无畏的剑锋和卓越的智慧,征服了一个又一个部落,完成了他统一草原的梦想。 蒙古帝国的崛起不仅仅是为了贪图财富和权力,更是成吉思汗对自己的人民的深切关怀。他希望带给他们繁荣和安全,渴望为草原带来秩序与文明。成吉思汗深知,只有统一草原,建立秩序,他才能实现这一宏伟愿景。 随着蒙古帝国的崛起,世界进入了动荡的局面。成吉思汗的名字逐渐传遍四方。他带领的蒙古骑兵以惊人的速度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国家。 当蒙古军队踏过西夏国的边界时,西夏王朝感到了巨大的恐惧。曾经傲气十足的国家,在蒙古骑兵的攻势面前毫无抵抗之力。西夏的首都遭到蒙古军的猛烈攻击,最终,西夏国无奈向成吉思汗投降。作为和解的象征,他们割让了大片土地,并献上了美丽的女子作为贡品。 接着,成吉思汗将目光投向了金国。金国曾自诩有着70万强军,但在野狐岭的战役中,蒙古军队的表现令人惊叹。面对40万金军,蒙古骑兵毫不畏惧,以压倒性的优势将金军击溃,金国也迅速堕入了黑暗。

不久,蒙古军队攻占了金国的中都,掠夺了大量财富与美人。这场战役不仅极大增强了蒙古帝国的军力,也为后续的征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 在随后的20年里,成吉思汗不断地向金国发动进攻,灭掉西辽、西夏、花剌子模等多个强国,蒙古军队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蒙古帝国就像一阵狂风,席卷着一切,几乎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它的脚步。令人吃惊的是,尽管成吉思汗的军队一开始只有十万人,随着疆域不断扩张,他面对的战场却越来越庞大,尽管如此,参战的蒙古士兵始终相对较少。 为了避免每次都进行长时间的攻城战,成吉思汗创造了恐怖的威胁战术。简单来说,他通过屠城来威慑敌人,迫使敌军无法反抗。历史记载中,蒙古军队常常告知敌方,如果他们守城不出战,便会遭遇可怕的屠城;而如果敌人选择投降,他们则会被放过并得到优待。 这种恐怖的屠城政策成为了蒙古帝国征服的常见手段,蒙古军队通过这种策略,依靠少数兵力便成功征服了大量土地。 成吉思汗的战争方式虽然成功,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的频繁进行,成为了全球人口减少的催化剂。成吉思汗的名字成为了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恐怖象征。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段充满残暴的历史中,成吉思汗却留有三张白名单。这些名单上的人,每次成吉思汗征战时,都会被放过。这一做法,在他浩劫般的征程中显得尤为不寻常。 成吉思汗的这种宽容态度,与他对百姓的深刻理解息息相关。他深知,伟大帝国的长治久安离不开人民的支持与繁荣。因此,尽管他残酷征战,仍然保留了一份特殊的名单,那就是所有身高不及车轮的儿童。 这些孩子无论出身如何,都被成吉思汗视为帝国未来的栋梁之材。他们被认为是一个崭新的开始,是能够创造未来的力量。 在蒙古帝国的征战过程中,成吉思汗把这些孩子带进自己的帐篷,并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学习蒙古的历史与文化,接受军事和战略的训练,逐步成长为帝国未来的领导者和指挥官。 成吉思汗深知,这些孩童将肩负起传承和发展的责任,他们将为帝国的兴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