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8阅读
  • 2回复

[猎奇]秦始皇都搞兵马俑殉葬,为何朱元璋要恢复人殉?规模多达46名女子[8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564
金币
754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65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354(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7:35
— 本帖被 wowoni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0) —

朱元璋,这位历史上著名的“老司机”,在历史的道路上倒车时展现了他出众的能力。他不仅恢复了分封制度,还恢复了殉葬制度。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启了大明王朝的殉葬制度,为后来的历史树立了一个难以忽视的标杆。

不过,从明朝的正史来看,朱元璋殉葬的具体情况并没有详细的记录。实际上,关于这一制度的记载,主要来源于明朝末年毛奇龄所写的《彤史拾遗记》,书中提到朱元璋去世后,为了陪葬在孝陵,他安排了46位妃嫔,而其中只有十几位宫女是按殉葬的方式陪葬的。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虽然有46名后宫女子陪葬,但只有十多位宫女被真正作为殉葬者。这里有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那就是这些女子是否都是殉葬者,毕竟记载中只是提到她们是“陪葬”,而真正的“殉葬者”则明确指出是宫女。

进一步的记录也印证了朱元璋的确曾经推行过殉葬制度。当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登基时,他专门宣布废除殉葬制度。这一举动表明,朱祁镇的前任皇帝们,包括朱元璋,也都曾实行过这一制度。《明史》中的一段话写道:“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细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这段话反映出,尽管朱祁镇在治国方面不及前任皇帝朱元璋和朱棣,但他废除了皇后殉葬的制度,显现了他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性和道德的重视。

殉葬制度无疑是一种极为残酷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它是反人类的做法。早在先秦时期,殉葬制度就已经被许多思想家视为不人道的行为。许多先贤都提议废除这一制度。例如,《礼记》中的一段记载提到,陈子车去世时,他的妻子打算用活人陪葬。可是,陈子车的弟弟陈子亢得知后立刻反对,认为这种行为违反了礼法。可见,在先秦时期,活人殉葬已经遭到明确的反对。孔子也曾明确表示,祭祀应该用明器,而非活人,这显现出他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传统礼法的坚持。

相较于先秦时期的反对声音,朱元璋在明朝时恢复殉葬制度的做法确实令人费解。毕竟,在历史上,像秦始皇那样用兵马俑陪葬的做法已经算是较为文明的选择,而朱元璋却仍然选择使用活人殉葬,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人命的极大不尊重,令人深感不解。

关于朱元璋的殉葬细节,野史中有更多的记载。正史中对于殉葬的具体情况几乎没有详细描述,加上规模也很难追溯,因此关于朱元璋的殉葬人数和具体情况曾一度令人困惑。但通过一些野史资料,我们能了解到更多残酷的事实。在明朝,殉葬的多为女性,这一现象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以及缺乏话语权有着密切关系。

在朱元璋去世后,他的孙子建文帝朱允炆,尽管在历史上被评价为比较仁爱善良的皇帝,但他依然不得不执行朱元璋的遗嘱,实施殉葬制度。他下令将朱元璋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妃嫔全部处死,作为陪葬已故皇帝的牺牲者。而那些有子女的妃嫔则幸运地逃过了一劫。此外,很多宫女也被迫参与殉葬。 至于这些女子被处死的方式,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用绳索将她们勒死,这种方式极为暴力和直接。另一种是用水银毒死,这种方法可以使尸体保持不腐,古人发现水银能够防止尸体腐烂,因此朱元璋或许希望这些女子在阴间仍然能够保持青春貌美,似乎这是他的一种“善意”之举。 《朝鲜李朝世宗实录》对朱棣的殉葬情况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朱棣去世时,约有三十多名宫女被殉葬。她们被安排在小床上,脖子被绳索勒住,脚下的床被抽走,结果她们活活被吊死。由于明朝与朝鲜的交流较多,这一记载相对较为可信。如果参照这一事件,朱元璋的殉葬方式大概也与此相似。 那么,为什么殉葬女子的亲属能够接受这种残忍的安排呢?在这些女子即将被殉葬时,是否曾尝试与他人商量,企图自保?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殉葬的女子往往只能被动接受自己的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新的皇帝会通过给予这些女子家族世袭爵位来补偿他们,以表示对她们牺牲的感激。 这种做法无疑堵住了这些女子家属的嘴,因为世袭爵位是许多人难以企及的荣誉。例如,朱允炆就曾封一些殉葬女子的家属为千户或百户,并允许他们的后代世代相传。这样一来,这些女子的家族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自己获得了荣誉和名声,心里也有了些许安慰。然而,从个人角度来看,这些女子的牺牲却是极为残酷的,而她们几乎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
1条评分金币+12
wowoni 金币 +12 - 前天 21:14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020
金币
536302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760(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8:42
朱元璋殉葬制度的残酷真相与历史反思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其铁腕统治和雄才大略广为人知,但他在临终前恢复活人殉葬制度的决定,无疑是他帝王生涯中最受争议且最为残酷的一页。这一制度不仅夺去了数十条鲜活生命,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血腥印记。结合现有史料,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一事件的细节、动机及其历史影响。

殉葬制度的恢复:被遗忘千年的残酷传统

商周至秦汉:殉葬制度的兴衰
殉葬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盛行于商周时期。《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商朝甲骨文和殷墟考古证实,商王武丁时期一次殉葬可达数百人。西周初期虽有“革殷之礼”的改革,但春秋战国时殉葬之风复炽,如秦穆公死时殉葬177人。秦汉以后,随着儒家“仁政”思想和佛教慈悲观念的影响,活人殉葬逐渐被“以俑代人”的陪葬制度取代。汉武帝明确禁止活人殉葬,此后千年间,这一残酷制度基本销声匿迹。

朱元璋的“倒车”:为何重启殉葬?
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临终前颁布遗诏,要求后宫未生育的妃嫔为其殉葬。这一决定背后有多重动机:
1. 巩固皇权与防范后患:朱元璋性格多疑,担心死后后宫女子与外戚勾结引发政变(如借鉴唐高宗时期武则天掌权的教训)。他认为“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通过殉葬彻底消除潜在威胁。
2. 传统观念的影响:受元朝殉葬习俗(如成吉思汗以两万人殉葬)影响,朱元璋认为帝王死后需有人侍奉,以维持“阴间”的尊贵地位。
3. 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即便死后也要彰显帝王威严,将生前的控制欲延伸至死后世界。

殉葬的具体实施:46名妃嫔的悲剧命运

正史与野史的记载
- 《明史》记载:明确提到朱元璋去世后,“宫人多从死者”。清人赵翼《廿二史札记》进一步指出:“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建文、永乐时,相继优恤……光是为他殉葬的妃嫔就有46人。”
- 殉葬对象:主要为后宫未生育的妃嫔及部分宫女。据《彤史拾遗记》等野史补充,实际殉葬人数包括46名妃嫔和15名宫女(一说仅十几名宫女为“真正殉葬者”,其余为陪葬),平均年龄仅二十出头。

殉葬方式的残忍细节
关于殉葬的具体方式,史料记载令人毛骨悚然:
1. 灌服水银:为防止尸体腐烂,对活人注射水银。据野史记载,殉葬女子会被先用药物麻醉失去知觉,再在其后脑开孔,用铜勺注入水银。水银刺激神经导致肌肉痉挛,故遗体呈现双腿掰开成“八字形”的诡异姿态。
2. 勒死与自缢:部分妃嫔被赐白绫自缢,或由太监用绳索勒死。《朝鲜李朝世宗实录》记载朱棣殉葬时,“宫女被勒于小床之上,床撤而悬”,推测朱元璋时期可能采用类似方法。
3. 活埋:少数记载提到将殉葬者直接活埋于陵墓旁,伴随朱元璋棺椁一同下葬。

社会反响与制度废除:人性觉醒的艰难历程

当时的社会舆论
朱元璋的殉葬遗诏在朝野引起巨大震动。尽管大臣们敢怒不敢言,但私下已有非议。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虽遵遗诏执行了殉葬,但在其统治期间已显露出废除之意。明成祖朱棣虽延续了这一制度(自身去世时殉葬30余名宫女),但规模有所缩小。

废除的关键人物:明英宗朱祁镇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其弟朱祁钰即位(景泰帝)。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通过“夺门之变”复辟后,于次年(天顺元年)正式下诏废除殉葬制度。《明史·英宗本纪》载:“天顺元年七月,罢宫妃殉葬。”这一举措被后世称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

废除的原因分析
1. 人性觉醒:长期战乱和思想启蒙使统治者意识到活人殉葬的非人性本质。
2. 舆论压力:士大夫阶层不断上书反对,强调“以仁治国”的理念。
3. 实用主义:殉葬导致大量年轻女性死亡,加剧了人口流失和社会不稳定。

文化反思:权力与生命的博弈

朱元璋恢复殉葬制度的行为,本质上是封建皇权对个体生命的极度漠视。这一事件揭示了:
1. 皇权的绝对性:帝王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伦理道德之上,视他人生命为可随意处置的工具。
2. 女性地位的低下:后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完全丧失自主权,沦为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3. 历史的进步性:尽管朱元璋开了恶例,但后续统治者的废除表明,即使在封建时代,人性关怀也在缓慢觉醒。

结语:一段不应被遗忘的黑暗历史

朱元璋的殉葬风波是明朝早期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它既展现了开国君主的残暴与多疑,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制度的落后与人性的扭曲。从46名妃嫔的悲惨命运到明英宗最终废除这一制度,这段历史警示我们:任何权力都应受到约束,对生命的尊重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底线。正如《礼记》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但真正的“祀”,应是对生命的敬畏而非对死亡的祭献。朱元璋的“倒车”之举终究被历史抛弃,而人性的光辉终将在文明进程中战胜野蛮与残暴。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前天 21:1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3262
金币
449092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4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7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12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8:38
秦始皇与朱元璋对殉葬制度的不同选择,源于时代背景、统治需求和个人观念的深刻差异。以下从四个维度解析原因:

⚱️ 一、殉葬形式差异的根源
秦始皇以俑代人的进步性

社会变革驱动:战国时期列国为保存人口战力,已逐步废除人殉(如秦献公公元前348年废止),改用陶俑、木俑替代。
李斯谏言:为避免民怨加剧(秦以暴政闻名),接受丞相李斯建议,以兵马俑象征地下军队,减少活人牺牲。
长生迷信:秦始皇笃信阴间需军队护驾,陶俑军阵既显军威,又规避杀生之谴。
朱元璋恢复人殉的倒退

制度性复活:明初殉葬规模达46名后宫女子(含妃嫔及宫女),由建文帝执行。
野史记载的残酷细节:殉葬者被迫自缢或灌水银(为保尸身不腐),哭声震动殿阁。
殉葬对象集中于未生育者(如李淑妃被逼自尽),生育者免死。
强化皇权与礼教控制

程朱理学影响:为重建“夫死从子”的伦理秩序,恢复元朝遗留的殉葬旧俗。
占有欲与迷信:视妃嫔为私产,要求死后继续侍奉;追封殉夫妾室为“贞烈淑人”,鼓励守节。
晚年猜忌与政治清洗

经历胡美乱宫、蓝玉案等事件后,对宫廷失控极度焦虑。
殉葬成为清除潜在隐患的手段,如殉葬者家属获封“朝天女户”以安抚。
⏳ 三、历史语境对比
维度    秦始皇    朱元璋
时代背景    战国人殉已衰落    元朝蒙古习俗复苏
目的    彰显军威、求长生    巩固皇权、防后宫乱政
社会反响    陶俑被誉“文明进步”    野史记载“哭声震殿阁”
后续影响    汉朝基本废止人殉    明朝五帝沿用,直至英宗废除
💎 四、核心矛盾的本质
朱元璋的抉择实为权力控制与人性伦理的冲突:

秦始皇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对“人力价值”的认知提升;
朱元璋则因底层创伤经历(疑惧权柄丧失)和理学桎梏,选择以野蛮制度维护朱家统治
这一倒退直至1464年明英宗临终废殉,方终结了千年陋习的复燃

1条评分金币+6
wowoni 金币 +6 - 前天 21:14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