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6阅读
  • 1回复

[疾病预防]身体这3处发麻,不论男女,多是血管已堵塞?愿你一个都不占[10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huozm32831

UID: 329002

精华: 1097
职务: 超级斑竹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15597
金币
8303
道行
19523
原创
29469
奖券
18126
斑龄
201
道券
10562
获奖
0
座驾
 设备
EOS—7D
 摄影级
专家级认证
在线时间: 24371(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29
最后登录: 2025-11-13
— 本帖被 xian209 执行加亮操作(2025-11-10) —

在生活里,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发现手指麻得不像自己的;走路久了,小腿突然像被电了一下似的发麻;还有人刷牙时照镜子,发现一边的嘴角轻轻抖了几下,随后就是一阵发麻。

这些症状看着不痛不痒,不影响吃喝,也不耽误干活,大多数人可能就拍拍手,甩甩腿,一笑而过。但真要笑过去,可能笑的不是麻木,而是无知。
有个很扎心的现实:身体某些地方发麻,尤其是反复发作、没有明显诱因的那种,很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压迫神经或劳累过度,而是潜在的血管堵塞在敲警钟。
说得更明确点,血管堵了,血流走不动了,供血供氧跟不上,神经受影响,就可能出现发麻。麻的部位不同,对应的问题可能也不一样。如果总是盯着“麻”本身,忽略了背后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有不少人一说到血管问题,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中老年、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好像这些事情跟年轻人没什么关系。但现实啪啪打脸。现在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查出动脉硬化的,一抓一大把。
有些人日常喝奶茶当水,熬夜当日常,再加上运动等于零,吃饭靠外卖,身体还没到40岁,血管就已经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发麻,也就跟着提前来报到。
1.手指发麻
手指发麻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很多人以为就是睡觉压到手,或者拿手机拿太久。可如果不是偶发的,而是总发,甚至一边手比另一边严重,那就得警惕了。特别是那种从手指麻延伸到手臂,甚至肩膀的,往往说明问题已经从末梢蔓延到了更高一级。

有研究发现,颈椎病、腕管综合征这类常见问题虽然也能引起手麻,但如果伴随有持续性的冷感、颜色发紫、按压后皮肤回弹慢,那很可能是血液流通不畅,尤其是动脉有堵塞。
一项发表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的数据提到,中风患者中约有四成在发病前3个月就出现过手指或上肢麻木,但被忽视了。那些手麻,实则是大脑供血在打提前量。
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已经堵到影响脑供血,那就不只是手麻那么简单了,哪天突然一边身体没知觉,语言功能受限,那就悔之晚矣。

2.小腿发麻
小腿发麻这个情况,在公交车上、电影院里坐久了的人最有发言权。一开始是觉得腿酸,再就是发麻。很多人把这归咎于久坐。
确实,久坐会让血液回流变差,但有些人的麻是一种“静脉血栓”的信号。特别是小腿肚子一压就疼,有肿胀,还有皮肤颜色变化,这不是普通的麻,是血栓前兆。

医学上有个很有名的术语,叫深静脉血栓,简称DVT。它就像是腿里的“炸弹”,很多是从小腿开始埋伏的。有研究统计指出,超过60%的肺栓塞患者,其实最初都是从小腿静脉血栓发展而来的。
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几分钟内就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有些人甚至是在坐长途车、飞长途机时突发猝死,归根到底,就是忽视了小腿的这些“麻”。
3.嘴唇或面部发麻
嘴唇或面部发麻是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有些人觉得是吹了风、上火,甚至有人以为是缺钙。但临床上,这种麻最常见的来源其实是脑供血不足。

大脑掌管了身体所有的知觉和动作,一旦某一部分区域因血供问题出现问题,嘴角、面部、舌头,甚至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果嘴麻伴随着视线模糊、头晕、说话发音不清,就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小中风”。
“小中风”听着像是个玩笑,其实它是正式的医学诊断名称,官方数据表示,超过30%的小中风患者在一年内会发生真正的脑梗。嘴麻,就是它来的提示音。如果只是觉得“过一会儿就好了”,那就是给未来的瘫痪铺路。

发麻这件事,说白了,是神经在哭诉,也是血液在抗议。神经营养靠血液,一旦血流受阻,神经就会出问题。长期三高、动脉硬化、糖尿病,都是引起血管堵塞的元凶。但很多时候,它们并没有立即让人感受到痛苦,反而是这种说不上来哪不对劲的麻木,让人忽略了真正的病根。
再说个数据,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已经高达33%,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有的人30岁就开始出现颈动脉斑块,这些斑块就是血管堵塞的“种子”。

在笔者看来,如果一个人频繁感到发麻,不论是手指、小腿还是嘴唇,只要排除了外力压迫,那就应该立刻去查一下血管状态,做个血管彩超、动脉硬化检测,别等出事再去补救。
也有人问,这些麻是不是只有身体差、年纪大的人才会有。其实不是。很多办公室白领,表面上干净利索,体检表却是一团糟。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偏高,这些都是堵塞血管的“刽子手”。
有位三十五岁的广告公司从业者,平常不抽烟不喝酒,但因为长时间久坐、吃饭不规律,查出颈动脉硬化,才想起来经常觉得后脑勺发麻、手指发凉。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麻烦”,其实早就说明身体在扛不住了。它们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是“今天没睡好”的借口。哪怕是偶尔一次,也不能掉以轻心。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判断发麻到底是不是血管问题,并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磁共振成像、颈动脉彩超、脑血流图,这些都能提供线索。别等到麻变成了瘫,再后悔当初没有重视。
每个人身体的敏感度不同,但发麻这种事,是神经和血管一起在“闹情绪”。手指、小腿、嘴角,是它们最爱“撒娇”的地方。识别这些信号,比什么保健品都重要。血管堵了不是终点,但拖着不理,就是自己给身体挖坑。

愿所有人都能听懂身体的“悄悄话”,别等到它用“吼”的才反应过来。
1条评分金币+21
xian209 金币 +21 - 11-10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2338
金币
537513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7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80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14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1-09
身体发麻:血管堵塞的“无声警报”不容忽视

您提到的身体发麻(手指、小腿、嘴唇/面部)确实是血管健康的重要警示信号。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症状,背后可能隐藏着血管堵塞或动脉硬化的风险。结合现有知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解读:

一、不同部位发麻的血管关联与潜在风险

1. 手指发麻:警惕颈椎病与脑血管问题
- 常见误解:多数人认为手指发麻是“压着手了”或“颈椎不好”。确实,颈椎病(如神经根受压)和腕管综合征是常见原因,但需警惕血管因素。
- 血管信号:若手指发麻伴随持续性冷感、皮肤颜色发紫、按压后回弹慢,提示可能存在动脉供血不足。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可向上影响上肢,或脑部血管堵塞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进而影响手部神经。
- 关键数据:《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研究指出,中风患者中约40%在发病前3个月出现过手指或上肢麻木,且常被忽视。这表明手麻可能是脑血管病变的“预警信号”。

2. 小腿发麻:深静脉血栓的“前奏”
- 久坐与血栓:长时间久坐(如乘车、办公)会导致下肢血液回流缓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DVT)。小腿发麻、酸胀、肿胀,尤其是单侧肢体出现,需高度警惕。
- 致命风险:超过60%的肺栓塞患者最初有小腿静脉血栓病史。血栓脱落可堵塞肺动脉,引发致命性肺栓塞。王阿姨的案例(文章[3])正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导致小腿肿胀、发麻,险些截肢的典型例子。
- 典型症状:除发麻外,还可能有小腿肌肉压痛、“板结感”、皮肤颜色变深。若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就医检查血管超声。

3. 嘴唇或面部发麻:脑供血不足的“紧急呼叫”
- 脑血管信号:嘴唇、面部(尤其是单侧)发麻常与脑供血不足相关。大脑特定区域缺血缺氧会影响面部神经功能,表现为嘴角抽搐、麻木、流口水。
- “小中风”预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小中风”)常以面部麻木、言语不清、视物模糊为主要表现。超过30%的TIA患者在一年内会发生脑梗死。文章[8]提到耳垂褶皱、面部麻木、嘴唇发白均为脑梗前兆,值得重视。
- 机制:脑血管硬化或堵塞导致脑部血流减少,神经细胞缺氧受损,引发麻木。若伴随头晕、头痛、肢体无力,需立即就诊神经内科。

二、血管堵塞的早期征兆与普遍性

血管堵塞并非老年人专属,现代生活方式已使其年轻化:

1. 动脉硬化的普遍性:国家心血管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群动脉硬化患病率达33%,三分之一成人存在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30岁即可出现颈动脉斑块,这些“种子”会逐渐发展为血管堵塞。
2. 年轻化的诱因:
   - 不良饮食:高油高糖饮食导致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硬化。
   - 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使血液流速减慢,易形成血栓。
   - 熬夜与压力:长期熬夜扰乱生物钟,升高血压和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
   - 吸烟酗酒:尼古丁和酒精直接损害血管壁,促进斑块形成。

三、如何识别“危险的麻木”?排除诱因后的持续症状需警惕

并非所有麻木都需要恐慌,但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 无明显诱因的反复发作:如未压迫肢体却频繁手麻、腿麻。
- 伴随其他症状:手麻+视力模糊/头晕;腿麻+肿胀/疼痛;嘴麻+言语不清/肢体无力。
- 单侧肢体症状:如仅右手麻木、右侧嘴角发麻,提示可能存在脑部或颈部血管问题。

四、预防与应对:守护血管健康的关键步骤

1. 定期检查:
   - 血管彩超:筛查颈动脉、下肢动脉斑块及狭窄情况。
   - 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评估动脉硬度,正常ba-PWV应<14米/秒。
   - 血脂、血糖、血压监测:“三高”是血管堵塞的主要推手。

2. 改善生活习惯:
   - 饮食调整:减少高油高糖食物,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及深海鱼(富含ω-3脂肪酸)。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3次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血液循环。
   - 戒烟限酒:吸烟是血管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坚决戒除。
   - 控制体重:肥胖会加重血管负担,保持健康体重至关重要。

3. 及时治疗基础疾病:
   -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控制指标在正常范围。

五、总结:莫让“麻木”成为健康的“盲区”

身体的每一次发麻都可能是血管发出的“求救信号”。手指、小腿、面部的异常感觉,尤其是持续性、无诱因的麻木,绝不能简单归咎于“没睡好”或“压着了”。正如您所说,“笑过去可能是无知”,忽视这些信号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心梗、脑梗、肺栓塞等。

建议大家提高对血管健康的关注度,将定期血管检查纳入常规体检项目。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记住,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预防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守护血管健康,就是守护生命的质量与长度。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