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里,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发现手指麻得不像自己的;走路久了,小腿突然像被电了一下似的发麻;还有人刷牙时照镜子,发现一边的嘴角轻轻抖了几下,随后就是一阵发麻。

这些症状看着不痛不痒,不影响吃喝,也不耽误干活,大多数人可能就拍拍手,甩甩腿,一笑而过。但真要笑过去,可能笑的不是麻木,而是无知。
有个很扎心的现实:身体某些地方发麻,尤其是反复发作、没有明显诱因的那种,很可能并不是简单的压迫神经或劳累过度,而是潜在的血管堵塞在敲警钟。
说得更明确点,血管堵了,血流走不动了,供血供氧跟不上,神经受影响,就可能出现发麻。麻的部位不同,对应的问题可能也不一样。如果总是盯着“麻”本身,忽略了背后的问题,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有不少人一说到血管问题,脑子里冒出来的就是中老年、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好像这些事情跟年轻人没什么关系。但现实啪啪打脸。现在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查出动脉硬化的,一抓一大把。
有些人日常喝奶茶当水,熬夜当日常,再加上运动等于零,吃饭靠外卖,身体还没到40岁,血管就已经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发麻,也就跟着提前来报到。
1.手指发麻
手指发麻这事,说小也小,说大也大。很多人以为就是睡觉压到手,或者拿手机拿太久。可如果不是偶发的,而是总发,甚至一边手比另一边严重,那就得警惕了。特别是那种从手指麻延伸到手臂,甚至肩膀的,往往说明问题已经从末梢蔓延到了更高一级。

有研究发现,颈椎病、腕管综合征这类常见问题虽然也能引起手麻,但如果伴随有持续性的冷感、颜色发紫、按压后皮肤回弹慢,那很可能是血液流通不畅,尤其是动脉有堵塞。
一项发表于《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的数据提到,中风患者中约有四成在发病前3个月就出现过手指或上肢麻木,但被忽视了。那些手麻,实则是大脑供血在打提前量。
动脉粥样硬化如果已经堵到影响脑供血,那就不只是手麻那么简单了,哪天突然一边身体没知觉,语言功能受限,那就悔之晚矣。

2.小腿发麻
小腿发麻这个情况,在公交车上、电影院里坐久了的人最有发言权。一开始是觉得腿酸,再就是发麻。很多人把这归咎于久坐。
确实,久坐会让血液回流变差,但有些人的麻是一种“静脉血栓”的信号。特别是小腿肚子一压就疼,有肿胀,还有皮肤颜色变化,这不是普通的麻,是血栓前兆。

医学上有个很有名的术语,叫深静脉血栓,简称DVT。它就像是腿里的“炸弹”,很多是从小腿开始埋伏的。有研究统计指出,超过60%的肺栓塞患者,其实最初都是从小腿静脉血栓发展而来的。
一旦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几分钟内就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有些人甚至是在坐长途车、飞长途机时突发猝死,归根到底,就是忽视了小腿的这些“麻”。
3.嘴唇或面部发麻
嘴唇或面部发麻是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有些人觉得是吹了风、上火,甚至有人以为是缺钙。但临床上,这种麻最常见的来源其实是脑供血不足。

大脑掌管了身体所有的知觉和动作,一旦某一部分区域因血供问题出现问题,嘴角、面部、舌头,甚至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如果嘴麻伴随着视线模糊、头晕、说话发音不清,就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叫“小中风”。
“小中风”听着像是个玩笑,其实它是正式的医学诊断名称,官方数据表示,超过30%的小中风患者在一年内会发生真正的脑梗。嘴麻,就是它来的提示音。如果只是觉得“过一会儿就好了”,那就是给未来的瘫痪铺路。

发麻这件事,说白了,是神经在哭诉,也是血液在抗议。神经营养靠血液,一旦血流受阻,神经就会出问题。长期三高、动脉硬化、糖尿病,都是引起血管堵塞的元凶。但很多时候,它们并没有立即让人感受到痛苦,反而是这种说不上来哪不对劲的麻木,让人忽略了真正的病根。
再说个数据,国家心血管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动脉硬化的患病率已经高达33%,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有的人30岁就开始出现颈动脉斑块,这些斑块就是血管堵塞的“种子”。

在笔者看来,如果一个人频繁感到发麻,不论是手指、小腿还是嘴唇,只要排除了外力压迫,那就应该立刻去查一下血管状态,做个血管彩超、动脉硬化检测,别等出事再去补救。
也有人问,这些麻是不是只有身体差、年纪大的人才会有。其实不是。很多办公室白领,表面上干净利索,体检表却是一团糟。高血脂、高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偏高,这些都是堵塞血管的“刽子手”。
有位三十五岁的广告公司从业者,平常不抽烟不喝酒,但因为长时间久坐、吃饭不规律,查出颈动脉硬化,才想起来经常觉得后脑勺发麻、手指发凉。

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麻烦”,其实早就说明身体在扛不住了。它们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不是“今天没睡好”的借口。哪怕是偶尔一次,也不能掉以轻心。
从医生的角度来看,判断发麻到底是不是血管问题,并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磁共振成像、颈动脉彩超、脑血流图,这些都能提供线索。别等到麻变成了瘫,再后悔当初没有重视。
每个人身体的敏感度不同,但发麻这种事,是神经和血管一起在“闹情绪”。手指、小腿、嘴角,是它们最爱“撒娇”的地方。识别这些信号,比什么保健品都重要。血管堵了不是终点,但拖着不理,就是自己给身体挖坑。

愿所有人都能听懂身体的“悄悄话”,别等到它用“吼”的才反应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