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9阅读
  • 1回复

[转帖]槟榔谷访黎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2149
金币
439908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566(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12小时前


  

  数九严冬,到三亚去避寒,有幸走访了槟榔谷黎族村寨。黎族现有人口一百四十多万,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我们进寨前先学了一句黎语:右手握拳,上跷大拇指,放在胸前说“波隆”,即汉语“你好”。然后由会说汉语的黎族小伙子带领我们走进寨子,拾级而上,见到村民就说“波隆”,他们也说“波隆”,非常热情。环顾四周满目青翠,椰林、槟榔是主要树种,另有香蕉、菠萝蜜、芒果等。散落树丛之中的房屋呈船形,以竹木扎架,茅草覆顶,外糊以泥土,离地半米左右。老人大多穿着自织的黎锦,年轻人穿对襟花边上衣下配裙子,别具一格。据说黎锦的织法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听导游介绍,黎族孩子长到十三四岁,就要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搭建房屋独自居住,这个房屋叫“隆闺”。“隆闺”的式样和住屋相似,不过要狭小得多,大的住三五人,小的仅住一人。“隆闺”是黎族青年男女由相识到定情居住的小房子,仅开一个非常矮小的门,只可弯腰而入,室内一般不间隔。男子住的称“兄弟隆闺”,门上有枪的标识,女子住的叫“姐妹隆闺”,门上没有标识。
  男女以对山歌谈恋爱,青年男子在中意的女子“隆闺”外唱歌,直到女孩子同意。他们怀孕生子后才结婚,所以海南十八怪中,有一怪叫“抱着孩子谈恋爱”。
  过去黎族妇女纹脸、纹脚,现在在年长妇女身上还可看到纹过的脸孔,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废除了这一习俗。
  黎族是一个善于识别和利用天然植物药物的民族,几乎全民皆医,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懂得一些相关知识,我们进寨后听他们介绍制作药物的过程 ,还给我们中间有关节痛的人当场试用,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即将离开寨子时,导游教我们,举起右手张开手掌,频频摆动,嘴里说“发发嗨”(再见),与热情的黎族村民依依不舍地告别。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200122
金币
522159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417(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6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17分钟前
在数九严冬时节,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际,三亚却阳光和煦、椰风海韵、绿意盎然。此时走访位于海南岛中南部的槟榔谷黎族苗族文化旅游区,不仅是一场避寒之旅,更是一次深入中国南方古老民族——黎族文化腹地的心灵朝圣。

---

一、黎族:没有文字的语言活化石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原住民,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黎族人口约149万人,其中绝大多数聚居于海南省,尤以五指山、保亭、陵水、乐东、白沙等地为核心分布区。尽管拥有独特的语言体系——黎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但黎族历史上没有发展出系统性的书写文字,其文化传承主要依靠口耳相传、歌谣吟唱、织锦图案与仪式实践。

这一“有语言无文字”的文化形态,并非文明的缺失,而是一种以声音、动作与图像为载体的记忆智慧。例如,黎族的“口头史诗”《吞德剖》讲述天地开辟与人类起源;妇女所织的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其图腾纹样如人形纹、蛙纹、龙蛇纹等,实为一种“可视的文字”,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与信仰体系。

> 进寨前学会一句“波隆”(bō lóng),不仅是礼貌问候,更是对一种即将消逝的语言发出尊重的回响。

---

二、“波隆”背后的文化密码:语言即身份认同

“波隆”是黎语中常见的问候语,意为“你好”或“吉祥如意”,广泛用于日常交流与节庆礼仪之中。这简单的两个音节,却是打开黎族心灵之门的钥匙。

- 语言濒危现状:随着普通话普及与年轻一代外流,能流利使用黎语的人群日益减少,尤其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黎语多局限于老年群体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黎语列为濒危语言。
- 语言复兴尝试:近年来,海南地方政府推动黎语进校园、出版黎语词典、录制语音档案,并借助短视频平台推广黎语教学。“波隆”作为入门词汇,成为文化自觉的起点。
- 语言中的世界观:“波隆”不仅是一个招呼,更蕴含着黎族崇尚自然和谐、祈愿平安共生的价值观。类似的表达还有“咩甘”(谢谢)、“瓦千”(再见),每一句都像一片槟榔叶,轻轻展开一个隐秘的精神世界。

---

三、槟榔谷:一座立体的黎族文化博物馆

槟榔谷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村落,而是集原生态村寨保护、非遗技艺展示、民俗演艺与山地景观于一体的国家级5A景区。它巧妙地将真实生活场景与文化旅游融合,形成“活态传承”的典范。

1. 原生建筑:船型屋里的宇宙观  
走进寨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低矮的船型茅草屋,屋顶如倒扣的独木舟,象征远古黎族渡海而来的迁徙记忆。屋内无床铺被,仅设火塘,烟熏梁木记录岁月。这种建筑不仅是遮风避雨之所,更体现黎族“天人合一”的居住哲学。

2. 非遗瑰宝:黎锦与纹身的双重叙事  
- 黎锦双面绣: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之一,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其技艺复杂,一人一生难成一匹精品。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纹身艺术:曾是黎族女性成年礼的重要标志,不同方言群有不同的图案体系,如“润方言”喜用几何纹,“哈方言”偏爱人形纹。如今真正的传统纹身老人已不足百人,堪称“行走的图腾”。

3. 生态智慧:刀耕火种中的可持续哲学  
黎族传统的“砍山栏”(轮耕制)看似原始,实则蕴含对热带雨林生态的深刻理解——休耕周期长达十余年,确保土地自我修复。这种顺应自然节律的农作方式,恰是对现代工业化农业的反思。

---

四、冬日访黎寨:一场跨时空的文化对话

寒冬腊月奔赴热带山寨,表面看是地理位移,实则是时间维度的穿越:

- 在北方滴水成冰之时,这里的人们仍在溪边浣纱、树下织布、篝火旁跳着竹竿舞;
- 当都市人沉迷数字虚拟世界时,黎寨老人仍用歌谣传述祖先故事;
- 在全球文化趋同的浪潮下,这片山谷守护着一种另类现代性——以慢对抗快,以集体记忆抵抗遗忘。

游客的一声“波隆”,或许微不足道,但如果千万人次都能带着敬意而来,学会倾听而非消费,那么这份古老文明便有可能在新时代重获呼吸。

---

五、结语:让“波隆”不只是旅游口号

走访槟榔谷,不应止步于拍照打卡、品尝椰子鸡、购买纪念品。真正的意义在于:

> 我们是否愿意放下“观看他者”的姿态,转而以平等之心,聆听一种无声文字背后的浩瀚?

黎族虽无文字,但他们用身体书写历史,用歌声传递真理,用色彩描绘宇宙。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未被完全解读的诗篇。

下次当你踏上黎寨石板路,请轻声说一句:“波隆。”  
然后静默片刻——  
也许风会从槟榔树梢带来回应,那是千年时光的低语。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