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0阅读
  • 2回复

[猎奇]孙中山去世后,为他专门建造的中山陵花了多少钱?又是谁承担的? [6P]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线527801728
道友贴图厅主管

UID: 1461284

精华: 7
职务: 山庄总管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74999
金币
60459
道行
38009
原创
2516
奖券
5113
斑龄
137
道券
1220
获奖
0
座驾
电动三轮
设备
相机:索尼NEX-3N
 摄影级
中级认证
在线时间: 46816(小时)
注册时间: 2011-12-05
最后登录: 2025-11-03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21:23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也是民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建筑工程之一。它于1926年开始建设,历时三年才完成,现如今是南京的5A级景区,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

中山陵的设计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整个陵墓排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这一设计深受中国传统建筑影响。然而,孙中山年轻时接受过系统的西式教育,这也使得他希望陵墓的设计能够融合东西方的风格,达到“中西结合”的效果。



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中山陵的布局像一座铺在绿色草地上的“自由钟”,这一设计蕴含着唤醒民众、激励奋进的象征意义。可以说,中山陵不仅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建筑奇迹,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杰作。

那么,究竟是谁设计了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陵墓呢?它的建造又花费了多少呢?



孙中山于1925年去世,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他去世后一个月正式公布了成员名单,其中包括了汪精卫、邵力子等著名人物。在接下来的一年多里,委员会召开了69次会议,讨论设计方案和建筑承包事宜,最终在1926年中期决定开始动工。

经过一番研究,委员会选定了年轻的设计师吕彦直的设计方案。吕彦直在设计中山陵时特别用心,他的设计使陵园呈现出钟表型的平面布局,这种独特的设计寓意着唤醒民众、激发国家复兴的希望。与此同时,设计中大量融入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元素,例如斗拱等传统建筑手法。



尽管中山陵不可能完全按照帝王陵墓的标准来建造,但它保留了许多传统大陵墓的标志性建筑,如牌坊、碑亭、墓室和祭堂等。

建造如此宏伟的陵墓自然不是一般的建筑公司能够承担的。1925年12月19日,建筑工程的招标会正式召开,当时共有7家公司参与了竞标。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由上海的姚新记营造厂承接了这一工程。这家公司在当时非常有名,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已成立。



姚新记营造厂的负责人姚锡舟,是一位有着丰富经验的建筑商。早在光绪年间,这家公司就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承建了许多重要建筑,比如上海的电化公司大楼、安徽芜湖大桥等。因此,葬事委员会相信姚新记营造厂能够顺利完成中山陵的建造任务。



然而,尽管姚新记营造厂承接了第一期工程,并负责了墓室、祭堂平台和围墙等部分建设,但由于在修建过程中遭遇了经济困难,最终并没有继续参与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工程。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建设分别由上海的馥记营造厂和新金记营造厂负责。馥记营造厂当时面临破产,但通过承接中山陵的工程,得以重生。

整个中山陵的建造费用非常庞大。虽然在一期工程期间,国民政府拨款了443,000两,但依然不够覆盖所有建设费用。姚新记营造厂甚至自己贴补了不少资金,第一期工程的总费用接近50万两。到了第二期和第三期,南京政府分别拨款268,084两和419,706两,加上后来的附加工程,中山陵的总建设费用最终达到了1,273,640两。

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这笔费用约为清朝乾隆时期国库总收入的三十分之一。而当时的民国政府财政状况非常紧张,中央政府收入极为有限,许多地方税款被地方军阀截留,甚至海关收入也几乎为零。因此,南京国民政府为了保证中山陵建设的顺利进行,尽管财政困难,也从未中断过对工程的拨款。



尽管面临着如此大的财政压力,国民政府仍然坚持为这一纪念伟大革命先行者的建筑工程提供资金支持,最终让中山陵得以顺利完工,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和建筑文化中的重要象征。
山庄提示: 道行不够,道券不够?---☆点此充值☆
 
忘 记 签 到 是 最郁闷的事
在线姜谷粉丝

UID: 1569053

精华: 2
级别: 玉清道君

发帖
161679
金币
435411
道行
20030
原创
766
奖券
311
斑龄
0
道券
30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19495(小时)
注册时间: 2012-06-21
最后登录: 2025-11-03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昨天 22:56
中山陵的建造费用及承担方如下:

一、建造费用
总耗资约240万银元(按当时币值计算,约合现今人民币1亿元以上)
工程分三期进行:
第一期(墓室、祭堂等)耗资约50万银元;
第二期(石阶、护坡等)耗资约26.8万银元;
第三期(陵门、碑亭等)耗资约41.9万银元。
其余费用包括孙中山坐像/卧像的雕刻与运输、土地购置、墓道建设等附加工程。
二、费用承担方
国民政府财政拨款

广东革命政府(1926-1927年北伐前):按月拨款5万银元,为首期工程主要来源。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北伐后):承担后续工程绝大部分费用,包括财政部及广东省政府的专项拨款。
海外华侨捐款

北伐前募集约10万银元,北伐后追加约8.7万银元,主要用于纪念性建筑(如碑亭、牌坊)。
土地费用特殊来源

江苏省政府最初拒绝无偿提供紫金山土地,经谈判后以44万银元购得1800亩用地,该费用由国民政府额外支付。
三、关键背景补充
工程超支原因:政局动荡、材料运输困难(部分石料需从意大利进口)、土地购置纠纷等导致工期延误及成本增加。
孙中山遗愿:先生本希望丧事从简,但国民党为强化其革命象征意义,最终建成占地8万平方米的宏伟陵园。
综上,中山陵耗资巨大且历时多年(1926-1931年),主要由国民政府财政负担,辅以华侨捐赠,土地费用则通过专项谈判解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我有我可以
在线jjybzxw

UID: 551814


发帖
199358
金币
516507
道行
2004
原创
2433
奖券
3100
斑龄
39
道券
1134
获奖
0
座驾
设备
摄影级
在线时间: 44272(小时)
注册时间: 2008-10-01
最后登录: 2025-11-03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昨天 23:18
中山陵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由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理念,既体现了中国传统礼制思想与民族精神,又吸收了西方现代建筑的结构技术与空间布局理念。其设计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政治象征意义。以下是中山陵设计所体现的主要特点与理念,分点详述如下:

---

一、融汇中西的建筑风格:传统形制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中山陵在外观上采用了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语言,如蓝琉璃瓦屋顶、石阶、碑亭、牌坊等元素,整体庄严肃穆,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继承。然而,在结构设计与材料运用上,则广泛采用钢筋混凝土、石材砌筑等现代工程技术,确保建筑的稳固性与耐久性。这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设计理念,正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兼容并蓄、革新图强”思想的具象化表达。

此外,建筑群依山而建,遵循中国传统“背山面水”的风水格局,主轴线正对南京紫金山南麓,坐北朝南,气势恢宏,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

---

二、轴线对称与等级秩序的空间布局:礼制思想的体现

中山陵整体布局严格遵循中轴对称原则,自南向北依次为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祭堂、墓室,层层递进,秩序井然。这种布局深受中国古代帝王陵寝制度(如明孝陵)影响,象征着庄严、权威与永恒。

每一级平台的抬升,不仅是地形利用的结果,更是精神升华的隐喻——从世俗走向神圣,从凡人走近伟人。392级石阶被分为多段,每登一步,皆寓意“步步高升”与“缅怀追思”,强化了参观者的仪式感与敬畏心。

---

三、象征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表达:建筑作为意识形态载体

中山陵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是一座“纪念性建筑”,其设计充满象征意义:
- 蓝色琉璃瓦屋顶:象征天空与博大胸怀,呼应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
- 白色花岗岩墙体:象征纯洁、正直与不朽;
- 青色屋顶与青山背景融为一体:寓意孙中山与祖国山河同在;
- 祭堂内穹顶绘有国民党党徽(十二道光芒):代表光明普照、日月常新,也暗含三民主义的精神光辉。

整个建筑群通过色彩、材质、比例与空间序列,构建出一套完整的视觉叙事系统,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人格魅力与历史地位以建筑语言永久铭刻。

---

四、公共性与开放性的设计取向:民主理念的空间实践

与古代帝王陵墓强调封闭、神秘不同,中山陵的设计强调开放性与公众参与。宽阔的墓道可容纳大量民众瞻仰,祭堂前设有大型平台供集会使用,体现了孙中山“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思想。陵墓不设封土堆,而以地下墓室安放灵柩,地表则通过建筑本身传达纪念意义,弱化个人崇拜,突出精神传承。

这种“去神秘化”“去等级化”的处理方式,标志着中国纪念性建筑从“皇权中心”向“人民中心”的转型,是现代国家意识觉醒的重要标志。

---

五、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生态智慧与美学追求

中山陵巧妙利用紫金山的自然地貌,使建筑群与山体有机融合。建筑随山势逐级升高,既减少了大规模土方工程,又增强了视觉冲击力。松柏环绕、林木葱郁,营造出肃穆宁静的氛围,使人在自然环境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精神的升华。

这种“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设计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理想,也符合现代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

---

结语:一座陵墓,多重意涵

中山陵不仅是一座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更是一部凝固的历史教科书、一件承载民族记忆的艺术杰作。它的设计超越了单纯的建筑功能,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文化重构与国家认同建构的象征。通过中西合璧的形式语言、严谨有序的空间序列、深刻丰富的象征体系以及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深刻理解,中山陵成功地将一位伟人的精神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承的空间现实。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纪念,不在于奢华的装饰,而在于能否唤醒一个民族的记忆与理想。

如何不发帖就快速得到金币道行
 
快速回复
限120 字节
认真回复加分,灌水扣分~
 
上一个 下一个